許慧君
【摘 要】語文學科的知識包羅萬象,教材中可挖掘、講授的知識點如雨后春筍,但倘若每篇課文的知識點都要在教學中基本落實,眉毛胡子一把抓,其結(jié)果往往是隔山撓癢,“面面不到”。我們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那就是不管我們有怎樣美好的愿望,都必須承認每一堂課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我們要做的是確定目標,了解學生,解讀文本,簡化過程,挖掘潛力。盡量使學生在課堂中有所學,能所用。
【關鍵詞】確定目標;了解學生;解讀文本;簡化過程;挖掘潛力
都說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這源于語文學科的知識包羅萬象,她囊括天文地理、數(shù)理化生,僅從單篇文章的基本知識來說就是紛繁復雜的。倘若每篇課文的知識點都要在教學中基本落實,面面俱到,平分秋色,其結(jié)果往往是蜻蜓點水,“面面不到”,收效甚微。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安排語文課呢?首先思想上要轉(zhuǎn)變觀念: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不是一堂課,而是整個課程。其次我們所要做的是:把復雜的內(nèi)容變得簡明,讓拖沓的教學過程變得簡捷,使花哨的教學方法變得簡單,一課能做到一得,日積月累,循序漸進。那么,如何給語文課堂瘦身,做到一課一得呢?
一、確定目標,得“重點”而教
目標是靈魂,目標是方向。目標越清晰,達成目標的路徑也就越明晰。汪朝教授曾在“小學語文有效課堂研究”的報告中指出:目標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單純性”,廣大教師要努力做到“一練一標,一練一得,強此弱彼,講究實效”。目標既是學習的出發(fā)點,又是學習過程的調(diào)節(jié)者,決定著教師“教”的方式,制約著學生“學”的水平。而現(xiàn)在五花八門的教參,各類教學目標眼花繚亂。一線語文教師都應該明確:教學目標的設置首先應該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考慮,語文學科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學習運用語言,工具性是第一位的。根據(jù)年段目標及教材的特點設置一個重點教學目標,以此實現(xiàn)一課一得。
以四年級下第一單元為例來商討這個問題。
本單元四篇課文,共同的目標有識字;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默寫;感受山河之美;培養(yǎng)熱愛祖國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感情。除此之外,《古詩詞三首》教學目標側(cè)重點可放在古詩詞的朗讀指導,想象能力和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上。《桂林山水》側(cè)重點可放在把握景物的特點,對比和排比句的仿寫訓練上?!队浗鹑A的雙龍洞》側(cè)重點可放在復述“雙龍洞”的景象和按游覽順序進行敘述的寫作方法上?!镀咴碌奶焐健房蓮淖掷镄虚g品味景美情美。四篇課文的共同目標體現(xiàn)的是三維目標,四篇課文的側(cè)重點又把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分解開來,交融互進,分散落實,同時又為習作打好了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有整體的計劃,有重點地落實,目標集中,任務單一,要求明確,訓練扎實。避免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力求一課一得。
二、了解學生,得“基礎”而教
知識是客觀的。但是對于知識的理解和賦予的意義都是每個人自己決定的。事實上,孩子們正是以自己的經(jīng)驗為基礎來構(gòu)建現(xiàn)實,或者至少說是在解釋現(xiàn)實的。他們的個人世界總是用自己的頭腦創(chuàng)建的。我們要時刻本著“
平等、民主,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經(jīng)驗出發(fā)”為基礎。也就是說,語文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應該以學生為標尺來衡量,不要以自己的理解來駕馭教材,設計教學過程。對于同一篇課文的教學,我們應該追求“天時、地利、人和”,也就是因材施教。從學生的基礎出發(fā),引導孩子有所得。
例:《題西林壁》
古詩的一般教學無疑為如下步驟:1.讀通。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節(jié)奏。2.讀懂。借助工具書讀懂字義,讀懂詩義,讀出情感。3.讀背。積累、拓展。4.完成練習。但是對于我們班的孩子而言這樣的步驟顯然是行不通的。因為他們在三年級時就已經(jīng)課外背誦此詩,并有了一定的理解。那么教師還能按部就班地教學嗎?考慮到學生的基礎我及時調(diào)整了教學設計:1.復習背誦《題西林壁》,說說你對這首詩的理解。2.找一找作者從哪些方位(橫、側(cè)、遠、近、高、低)觀察廬山,他可能看到了什么景象用一個詞來概括(直插云霄、高不可攀、危峰兀立……)3.得到了什么結(jié)論(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4.你體會到了什么?能舉例說說嗎?
整堂課從學生已有的技能出發(fā),圍繞單元整體目標,分部教學,學生參與度高,不僅“知其然”(形式),而且“知其所以然”(本質(zhì))。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所得。
三、解讀教材,得“特色”而教
魯迅先生曾說過:“一本《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一位作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自面世之日起,就面臨著各類讀者的解讀。教材與教參包括實施教學的組織者——教師只能是激發(fā)學生并提供學生自主探究的“平臺”(解讀材料、探究方法等),引導學生合理地解讀文本。也就是說,教師在確定教學內(nèi)容的時候,要準確把握住文章本身的特點,更要考慮到學生年級特點,在兩者中尋找一個結(jié)合點,這一結(jié)合點既能體現(xiàn)文章的特色,又是學生所處的階段所需要學習的。
例: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
本篇課文是第四組課文“戰(zhàn)爭與和平”這一單元的,單元的學習提示中重點要求“了解戰(zhàn)爭給孩子帶來的苦難,聆聽他們對和平的呼喚”?!缎∮⑿塾陙怼肥枪?jié)選自小說中的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學生讀起來沒有什么難度,尤其是城里的孩子,讀過一兩遍后,就能說出一二三來。再者這篇課文沒有很多的語文知識點需要學習,故事一看就懂,無非是老一套的,雨來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些事中看出是英雄呢?那么在第二課時中我們可以抓哪些內(nèi)容,設計怎樣的教學目標呢?我分析了課文認為,本篇文章還有兩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