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明
摘 要: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教師應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科學課堂。總之,教師應該使科學課堂成為彰顯學生個性的天地,成為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搖籃,在多元智慧的砥礪和碰撞中,獲得精神享受。
關鍵詞:快樂課堂;科學課堂;自由;有效探索
提起課堂學生總是很頭疼,因為學習是件苦差事,不是有那么一句名言:“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笨茖W課堂的學習我總是探索著讓它成為一種享受,成為一節(jié)節(jié)快樂的課堂。的確,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是在學校中度過的,而課堂又是孩子們學習和生活的重要陣地。我們應該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科學課堂?給孩子什么樣的生活?
一、在課堂中少一些“干預”,多一些自由——在共同探究中享受
在《杠桿的科學》一課中,我?guī)ヒ粋€鐵盒的茶葉罐,蓋子是倒扣的很難打開。同時擺放著螺絲刀、開瓶器、老虎鉗、指甲刀、美工刀、剪刀、羊角錘等工具。為引入杠桿原理,我請幾位學生上臺選用不同的工具來打開蓋子,學生有選開瓶器的、有選美工刀的、有選剪刀的、有選羊角錘的。只要能輕松地打開蓋,我都給予了肯定,然后共同分析這些工具在使用時的共同點,從而引出了杠桿的機械原理。
生成性教學可以讓師生的思想活動從預設教學中擺脫出來,讓個性的思想在活動中自由馳騁,在交流中急劇碰撞,在實驗操作中盡情展示,在探索中不斷享受。生成性教學關注的是學生的個性生命,讓每一個個性生命在科學課堂上展現(xiàn)出活力。
二、在設想中少一些刻板,多一些靈活——在放飛心靈中享受
和諧的氛圍是教學的環(huán)境基礎。如,在《用紙造一座“橋”》一課中,我沒有照搬課本中的內容,而是讓孩子們幾人為一組自由組合,并且按照自己設計的方案搭紙橋,并且最后評選最美觀獎、最實用獎、最省料獎、最結實獎。孩子們一開始就吵吵鬧鬧,科學課堂處于有序和無序的中間地帶。一個教師,五十幾個學生,心好像融在一起,忘記了旁邊的一切,大家共同探索,老師和學生一起研究。
科學課堂追求的就是這種“形散而神聚”的氛圍,教師對學生沒有太多限制,學生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空間、時間,也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思想以及表達自己思想的權利,大膽地實驗操作,別開生面地提問,妙語連珠地講解,開合自如地遷移,科學課堂成了教師和學生共同營造的一方快樂天堂。
三、在傳授中少一些告訴,多一些體驗——在自由探索中享受
如,在《抵抗彎曲》一課中,上課開始,分小組展示學生準備的兩組實驗材料:一組是厚度、長度相同,寬度之間存在倍數(shù)關系的3張紙條;另一組是長度、寬度相同,厚度之間存在倍數(shù)關系的3張紙條。我只是問:“如果你是一位橋梁工程師,讓你從這些材料中選擇,你覺得用哪個材料來做橋面會承受更多的重物,能夠抵抗彎曲?”學生根據(jù)已有的認識或經(jīng)驗分別進行了“用不同寬度或不同厚度的紙條來做橋面,紙橋的承受力會有怎樣的結果?”的實驗,并將紙橋所承載的重物能力用回形針的數(shù)量記錄在活動手冊上。通過自己的實驗,再看看其他小組的實驗數(shù)據(jù),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雖然將紙條加寬、增厚都能加大橋面的承受力,但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會顯著增強。
四、在操作中少一點盲目,多一些思考——在思維馳騁中享受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如果教師善于關注學生的思維,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制造懸念,激發(fā)矛盾,讓學生的思維在爭辯、質疑、困惑中撞擊和觸動,往往能使學生在一個個鮮活的探究活動中養(yǎng)成認真細致的觀察習慣,提升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如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哪些條件有關時,我請學生認真思考組成電磁鐵都有哪些材料,這些材料每組都相同嗎?如鐵芯的長短、粗細,導線的長短、粗細,電池的電量大小等都會影響到電磁鐵磁力的大小,所以,學生在設計對比試驗時,就會考慮到控制好不變的量,盡量讓每次試驗只有一個變量,其余的都不變。學生在自己思維的碰撞中,潛移默化地掌握了對比試驗方法,了解了它的基本特征,明確了試驗的目的與注意細節(jié)。
五、在交流中少一些統(tǒng)一,多一些個性——在多元智慧中享受
如,在《減少丟棄及重新使用》一課中,當各小組反饋課前調查“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減少的?”及各小組交流、討論“怎樣重新使用家中將要被當作垃圾的物品?”時,各小組的答案五花八門,其中不乏實用性、巧妙性很強的重新利用的方法,我不是簡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成為學生討論中的平等參與者,在大家共同參與中不失時機地“火上澆油”,從而讓他們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這火花比那僵化的科學結論值千萬倍。
科學課堂中的交流討論,要最大限度地減少統(tǒng)一,最大限度地多一些個性,學生發(fā)表見解的過程其實就是個性得到發(fā)展的過程。我們應該使科學課堂成為彰顯學生個性的天地,成為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搖籃,在多元智慧的砥礪和碰撞中,獲得精神享受。
參考文獻:
[1]約翰·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趙祥麟,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柳斌.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