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毅
時下學生說話都是前衛(wèi)時髦網絡化的,但寫作卻是癟三,這是事實;學生的閱讀量也不夠這也是事實;而且這二者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的聯(lián)系。但比這問題更為嚴重的是教師介入學生閱讀積累的指導上的偏頗。教師在對學生閱讀的干預過程很容易“想當然”地在“量”上糾纏不清,而且理由充分: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量”的飽和度上求得充盈是肯定要的,但如果沒有在“質”的含金量上求得突破,這種閱讀積累很容易異化為外在的負累。
沒有消化吸收,是一種“淺閱讀”,閱讀本身沒有什么意義,意義在于自身之外。這樣做也可能實現某種價值,但價值不大。閱讀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閱讀是萬萬不能的。閱讀是寫作的一個必要條件,但僅有閱讀是不夠充分的,教師不能由此而省略了份內的事。從讀到寫遵循這樣一個規(guī)律:閱讀——理解——內化——積累——應用,因此,對于閱讀積累的干預和指導才是重中之重。
如何指導學生的“深度閱讀”呢?筆者通過自己的嘗試,得到了以下的體會:
一、培養(yǎng)閱讀興趣是基礎。
隨著現代傳媒的發(fā)展,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日益多元,從主要依賴文字,逐步發(fā)展為更多通過圖片和影像來獲悉信息。加上生活節(jié)奏加快和社會壓力增大,人們閱讀的時間、空間被壓縮,在我們周圍,“刷屏”的人越來越多,讀書,似乎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如何重返與書為伴的日子,在我看來,重視閱讀作用、培養(yǎng)閱讀興趣、制定閱讀計劃、交流閱讀心得具有重要價值。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畢竟這是一個讀圖聽音的時代,聲、光、電的結合呈現出一個曼妙多姿的世界,文字對學生的眼球吸引力不大。沒有人是從知識開始閱讀的。最初的閱讀總要從快感開始。如,小學生在看連環(huán)畫、漫畫、動畫片,一本一本一集一集地看,絲毫也不覺得累。因為在他們眼中,所有的聲音動畫都較能直接刺激他們的感官,讓他們產生閱讀的快感。
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實現閱讀質的飛躍,教師引導的技巧在于能讓學生從語、圖、影、音到文字進行反芻,如引導學生讀完一篇課文后要拓展閱讀相關聯(lián)的童話故事、兒童文學;看完連環(huán)畫、漫畫、動畫片看原著;引導學生看一些最新的學生讀物。在養(yǎng)成學生閱讀習慣之前,先來些“任務閱讀”,布置閱讀作業(yè),每天檢查。定期舉辦書沙龍、講故事比賽、辦讀書手抄報等方式,讓學生保持閱讀的興趣,感受閱讀帶來的樂趣。
這樣的引導和培養(yǎng),把一部分興趣從影音中析離出來轉到對文字的攝取,從中也能獲得相當的快感。
二、養(yǎng)成閱讀習慣是關鍵。
閱讀的動感來源于“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在與文字的交流中,思維的跳躍性與靈動性往往跟隨著文字的出現而涌動,如果沒有及時地在紙質上作出當時恰如其分的記錄,哪抑或靈光一閃就可能是過眼云煙,而且無從還原。因此閱讀的動感表現為"眼看,口念,心想,手動。讓學生養(yǎng)成以下幾種“動筆墨"讀書習慣:
一是作記號。讀書的時候,對書中重要的,精彩的,關鍵性的貨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圈圈點點畫畫,這是讀書時加深印象,幫助記憶的好方法。如,在學習每一篇課文時,我都要求學生在關鍵詞句上作上重點記號,或或劃記號,或劃橫線……這才是一種動態(tài)閱讀。
二是編提綱。這是一種把我文章思路,學習布局謀篇的方法。如,學生讀了一篇文章之后,要求要把文章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段意及詳略的安排,寫作特點等,編成一個提綱。這樣,讀完之后,一目了然,既能了解文本內容,又能窺探文本含意。
三是加批注。加批注就是在讀書時,對文中精彩的地方認真分析它的妙處,在旁邊寫上自己的理解,把自己讀書的體會感受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
四是做摘抄。就是在讀書的時候,把自己認為有用的知識,優(yōu)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摘抄下來。平時,我都要求班里的學生每個都準備一個摘抄本,每天都要及時摘抄,小組長每天進行檢查,保證摘抄中推動閱讀。
讀書貴在堅持,要培養(yǎng)孩子對讀書的習慣,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需要耐心和信心。讓閱讀成為生活方式,不能松一天緊一天讀一天歇一天。如果每天都給學生一段讀書的時間,哪怕只有10分鐘,日積月累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三、形成閱讀質感是財富。
學生對未知的世界總是充滿了求知欲望,這是人的一種本能的認知欲望,特別對于初中生來說,一切未知的東西,都是他們想要知道的。因為學生的內心有這樣一種想吸收知識的欲望,老師就要充分保護和利用學生的這種求知的需要,站在學生的不同層面捕捉學生的不同狀態(tài)去發(fā)掘文本信息,把文本中潛藏的信息進行最大化的吸收和運用,成為學生知識和能力的一部分。這樣的閱讀水到渠成,閱讀質量得到最優(yōu)化。
質感就是讀書要讀出厚度,不能太隨意。而閱讀的質感需要一張平靜的書桌,讓“屁股決定腦袋”。沒有靜下心來“潛入式”的閱讀,就沒有閱讀的質感而言。從這個意義上講,閱讀的質感就是要尋找一種“潛入式”的閱讀狀態(tài)。它拒絕搜索瀏覽,拒絕浮光掠影,拒絕囫圇吞棗,拒絕一目十行;它需要冥思,需要推敲,需要質疑,需要聯(lián)想,甚至是自言自語。總之,它需要穿越時空,走進文本。
如,在班級閱讀課上,我們提倡20分鐘靜閱讀,從20分鐘開始,到40分鐘,在家里還可以閱讀至一小時,兩小時……通過這種閱讀耐力的訓練,養(yǎng)成“潛入式”閱讀的習慣,真正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歷史對話。
四、擁有閱讀語感是升華。
語感是對于言語的一種直覺性的了解和體驗。當我們讀書時遇到一個表達特殊、含義豐富的片段,我們并不需要經過復雜的語法或修辭分析,就會直接說出:“寫得真好!”遇到一些表達蹩腳、意義含混的片段,也往往不經過分析就直接感到它有問題。這就是語感在起作用。語感直覺是一種“不經過復雜的智力操作的邏輯過程而直接迅速地認知事物的思維活動。它同一般思維活動的區(qū)別是直接觀察而不是間接認識,可經由某種捷徑而不循慣常的邏輯法則快速地進行”。
閱讀的語感體征是一種有話要說,有話敢說,有話能說的訴求,它兼并了閱讀的快感、動感、質感,寫讀后感自然而然地成為最好的回應方式,它是閱讀積累對于寫作的恩澤的第一見證。
如,班級經常開展讀書交流會、名著人物分析會、讀書疑問會等,讓學生通過交流探討,傾訴一段話語,這樣,出口成章,信來拈手,學生良好的語感就會慢慢形成,寫作時肚子便有“墨水”了。
由此可見,要達到有效的閱讀積累,教師應該在閱讀的教學實效性上下功夫,它既是閱讀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師指導閱讀積累訓練的方向,實現真正的“深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