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年華
[摘 要]審題能力決定了學生解題的速度和正確率。從題目中已知信息、關鍵字詞與誤導數(shù)據等三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從題目中獲取有用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審題能力;培養(yǎng)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2-078
一、緊扣題目已知信息
題目的形式并不是單一的,教師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題目已知數(shù)據的獲取能力。
例如,如下圖所示:
(1) 轉動哪個轉盤,指針會偶爾落在紅色區(qū)域?
(2) 轉動哪個轉盤,指針會經常落在紅色區(qū)域?
(3) 轉動哪個轉盤,指針落在紅色區(qū)域與白色區(qū)域的可能性相同?
題目中并沒有給出具體的數(shù)據,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難免會一頭霧水,不知從何下手。
師:我們常說的“偶爾”“經常”是什么意思呢?能舉例說明嗎?
生1:偶爾就是有時候。我每周都有一兩次不愿意寫作業(yè),就可以說我偶爾不愿意寫作業(yè)。
生2:經常指的就是平時發(fā)生次數(shù)比較多的情況。我每周幫媽媽做家務5次,就可以說我經常幫媽媽做家務。
師:這道題目中的“經?!薄芭紶枴笔遣皇且部梢赃@樣理解?
生3:應該可以。經常的話就是落在紅色區(qū)域比白色區(qū)域的情況要多,所以選擇①,而偶爾就是落在白色區(qū)域比紅色區(qū)域的要多,所以選擇③。
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挖掘題干中的相關信息,真正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二、抓住題目關鍵字詞
為了更好地降低題目的難度,教師應引導學生緊抓題目中的關鍵字詞,即讀題時,讓學生把關鍵字詞標出來,避免錯誤。
例如,題目“在一次知識競賽中,五年級一班學生共搶答了26道題目,做對了20道。而五年級二班的學生共搶答了21道題目,做對了17道。哪個班答對的題多一些?哪個班的正確率較高?”學生很容易得出“一班做對了20道題,二班做對了17道題,所以一班答對的題目與正確率都較高?!睘楸苊獬霈F(xiàn)該類錯誤,教師應該提醒學生把關鍵詞“正確率”標出來,使學生在了解正確率概念的基礎上再進行比較。
在提高學生審題能力的過程中,緊抓題目中的關鍵字詞是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引導學生多讀題,在第一遍讀題時,簡單了解題目的已知條件與所求;第二遍讀題時,用鉛筆圈出關鍵字詞;最后通過第三遍讀題,盡可能列出算式。
三、找出題目誤導數(shù)據
很多題目的信息并不是顯而易見的,而且一些題目為了加大題目的難度還會有一些誤導信息存在。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養(yǎng)成找出題目中誤導信息的習慣,以提高他們的審題能力。
例如,題目“學校運來了 噸煤,用去了 噸后,又用去了全部的 ,試求又用去了多少噸煤?”學生很容易列出錯誤算式“( - )× ”,這主要是因為沒有明白題目中又用去的是剩下的 ,還是全部的 ,所以得出了錯誤的答案。教師可通過題組的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題目的誤導信息,即(1)學校運來了 噸煤,用去了 噸后,又用去了剩下的 ,試求又用去了多少噸?(2)學校運來了 噸煤,用去了 后,又用去了全部的 ,試求又用去了多少噸?通過將這兩道題與原題對比,學生能得出例題(1)中“用去了 噸后”是無關信息。
教師在引導學生找出題目中誤導信息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同一類型題組的運用,即通過多樣化的變式練習,使學生真正理解題意,提高審題能力,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綜上所述,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而又復雜的過程,需要教師積極轉變自身的觀念,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與挖掘題目信息,養(yǎng)成良好的審題能力。
(責編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