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玲 陳怡欣
摘 要:文章立足經(jīng)濟社會和高等教育現(xiàn)代化“雙轉型”現(xiàn)實背景,從加強契約意識培養(yǎng)的內涵和意義著手,分析高等學校契約存在的形式,以及大學生契約意識缺失的具體表現(xiàn),借鑒“社會行動”教育模式,提出以環(huán)境外生機制和個體內生機制協(xié)同作用促進培育契約意識的可能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契約意識;契約文化;社會行動;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416;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4-0022-02
一、前言
伴隨著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若物欲膨脹、消費主義蔓延,有時社會交往可能以物質利益為主要內容,公共領域的精神交流越來越萎縮。如果人的價值衡量標準出現(xiàn)偏差,越來越多的人就將成為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所說的“單向度的人”,失去否定的、批判的、超越的和創(chuàng)造性的內心向度,而僅僅滿足于眼前的物質生活現(xiàn)實。因此,推動經(jīng)濟社會全面轉型,實現(xiàn)社會公平和正義,逐步消除各種社會“異化”現(xiàn)象,實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對于國家的意義深遠而重大。
在此背景下,個體公民意識明顯提升,從“經(jīng)濟人”的角色中解脫出來,逐步轉變?yōu)橛兴枷?、有感情、有人格的活生生的“社會人”。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生活在一個越來越一體化的社會,任何人都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通過自由合意達成契約,實現(xiàn)契約雙方利益的最大化。契約意識逐漸從經(jīng)濟領域延伸到社會領域、政治領域,契約關系成為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維護公民利益的新的解決途徑,也成為根植于市場經(jīng)濟土壤中的必然的精神價值取向。
當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高等教育現(xiàn)代化轉型需要大學展望未來,具有超前思維。青年大學生作為建設國家最具潛力和實力的群體,其自身在與時代和教育同步共進的發(fā)展歷程中的內在變化表現(xiàn)得更加顯著。因此,增強大學生的契約意識,提升大學生的公民素養(yǎng),注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國家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人才,勢在必行。
二、高等學校契約存在的形式
相比“合同”這樣一個狹義的法律術語,契約的范圍要廣泛得多,它在宏觀上可以表現(xiàn)為政治、產(chǎn)權和法律等正式制度,以及風俗、習慣和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在微觀上可以表現(xiàn)為個體與組織、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任何約定。大學生的契約意識,可以理解為“大學生群體對契約和契約內涵的感知、理解、心理體驗和價值評價等各種意識現(xiàn)象的總稱”。在感性認識階段,契約意識表現(xiàn)為對契約的感覺、知覺和表象;在理性認識階段,契約意識表現(xiàn)為對契約的判斷、評價、遵守以及運用,即契約意識和契約行為。
簡單而言,高等學校契約存在的形式可以分為:心理契約(精神契約)和文本契約(文字合同契約)。在高等學校,公寓管理、社團管理、志愿服務、心理咨詢、獎勵資助等諸多具體事務中,都蘊含著契約的兩種形式。比如,在貧困生資助工作中,大學生通過學校的契約意識教育,能正確解讀貸款合同文本,具備征信、金融等相關知識,及時履行國家助學貸款合同,即發(fā)揮“文本契約”的作用;而理解助學工作的意義,樹立誠信觀念和法律意識,并自覺將誠信內化為遵循的行為準則,產(chǎn)生成才后回報國家和社會的愿望,即達成“心理契約”的效果。因此,高等學校大學生契約意識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文本契約以達到制度管理和剛性管理,通過心理契約以達到人本管理和柔性管理,從而優(yōu)化教育形象、提升教育效果。
三、大學生契約意識的現(xiàn)狀
當前絕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看待權利和義務的關系,自覺按照契約付諸行動。但在高校中,也存在少數(shù)大學生契約意識淡薄的問題。一般表現(xiàn)為:一是契約相關知識貧乏。契約是指什么、為什么要訂立契約、怎樣訂立契約、契約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違約會帶來什么法律后果,部分大學生對此了解甚少。二是對契約內涵理解膚淺。部分大學生只能簡單地把契約理解為雙方就某個具體事項達成協(xié)議,未能認識到契約蘊含著的現(xiàn)代民主法治精神。三是存在契約認知與行為的矛盾。嚴格履行與別人訂立的契約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共識,但當嚴格履行契約會直接影響自身利益時,一些學生就難以恪守契約。四是通過契約表達自由意志的行為較少。作為文化層次較高的大學生,很少通過訂立契約來實現(xiàn)自身需要,維護自身的權益,有時導致糾紛和矛盾不斷出現(xiàn),影響校園和諧。
具體表現(xiàn)在:一是學習上,抄襲作假。無論本科生還是研究生都有一定的論文寫作要求,由于自身水平有限加上投機取巧心理作祟,有些學生在網(wǎng)上搜索、復制,簡單地拼湊文章,也有些學生照搬他人的學術觀點,沒有自己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二是經(jīng)濟上,拖欠助學貸款。部分大學生在具備經(jīng)濟償還能力后,不及時還貸,或者不主動告知自己變更的通訊方式,造成銀行貸款壞賬、死賬逐年增加,助學貸款工作舉步維艱。三是工作上,隨意毀約。在“畢業(yè)即失業(yè)”的輿論影響下,有些畢業(yè)生對用人單位不仔細甄別就匆忙簽約,先給自己“保個底”,之后遇到薪水更高、福利待遇更好的單位后便選擇違約;還有一些學生不顧潛在的法律風險,同時與幾家用人單位簽約,最后再進行篩選,往往為之付出較大的經(jīng)濟和個人信譽代價。四是觀念上,缺乏維權意識。有的畢業(yè)生輕信用人單位的口頭許諾,不及時簽訂書面形式的合同,自身權益無法保障?;蛘哂捎谙嚓P知識的缺乏,對用人單位格式合同中的模糊條款不能準確判定,輕易接受用人單位擬定的“一邊倒”合同,發(fā)生問題只能自認倒霉。
四、提高大學生契約意識的教育對策
1. 借鑒“社會行動”教育理念和模式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為應對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及全球化浪潮,美國大力倡導培養(yǎng)“負責任的積極參與型公民”,從傳統(tǒng)的強調權利而忽視責任與義務的消極的公民教育觀,轉向強調權利與責任平衡、個人與社會并重的積極的公民教育觀。因此,在美國的高校教育改革中,對于公民的義務和責任提出更廣泛的要求,強調“對自己的責任、對他人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對自然的責任,這幾個方面的責任都應在每一個人身上得到統(tǒng)一”。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學校教育采取多種途徑和方式相互配合的“社會行動(social action)”模式。在學科教學中,不僅向學生傳授國家政策、社會政治背景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識,使其成為“知情的公民”,而且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識別與描述、解釋與分析能力,在遇到社會、政治問題時能夠做出獨立判斷并采取符合社會價值要求的行動。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校內活動和校外社區(qū)活動,結束學生與現(xiàn)實世界的隔離狀態(tài),從而把學到的知識技能與現(xiàn)實世界有機聯(lián)系起來。這些舉措,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 協(xié)同環(huán)境外生機制與個體內生機制的作用
借鑒“社會行動”教育模式,提出以環(huán)境外生機制和個體內生機制協(xié)同作用促進培育契約精神的可能途徑。
(1)大學生契約精神培育的環(huán)境外生機制。馬克思認為,人與環(huán)境具有雙向互動性。人能夠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能夠制約和影響人,既要把人作為背景去研究具有當下性的社會問題,又要把社會作為背景去研究具有普遍性和融入性的人的問題。大學生契約精神的培育必須積極利用隱性教育資源,營造契約環(huán)境,幫助大學生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個體與集體的關系,構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約精神。首先,優(yōu)化學校管理模式。改革傳統(tǒng)“全能型”“保姆型”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形成服務契約關系的管理模式,促進學校生活民主化。一方面,強化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加強信息公開,完善學代會、團代會制度,保障學生的知情權、監(jiān)督權和建議權,同時健全學生自我管理和服務的組織體系,加強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約束。另一方面,加強輿論引導,尤其要發(fā)揮新媒體的宣傳教育作用,采用生活化的語言和生動的事例,引導學生確立權責對等意識。與此同時,學校也應以身作則,加強學校規(guī)章制度和規(guī)范性文件的“廢、改、立、釋”工作,完善相應的工作制度和決策程序,積極依法治校。其次,完善相關學科實踐課程體系。學校在培養(yǎng)方案、課程體系、授課方式、學生社團建設、社會實踐等人才培養(yǎng)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要實現(xiàn)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的全過程滲透。具體而言,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特別是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設計中,加入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的考量。在課程體系設計中,加入適量的法律教育和求職就業(yè)教育課程。在實踐課程中,要通過政策宣講、法律普及等志愿服務類實踐和掛職鍛煉、企業(yè)實習等技能培訓類實踐活動,加強大學生的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特別是要促使大學生反思在服務學習中所獲得的經(jīng)驗,主動思考學科課程的內容與服務本身的聯(lián)系、服務的意義等問題。
(2)大學生契約精神培育的個體內生機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契約意識作為一種人的主觀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培養(yǎng)大學生契約意識應遵循認識的基本規(guī)律,借鑒德育中“知”“情”“意”“行”有機統(tǒng)一的方法,促進個體內在的自覺建構,使契約意識在理解中升華,在情感中認同,在反思中選擇,在實踐中外化。首先,傳授大學生一定的契約知識和契約理論。要通過大力加強普法教育,幫助學生理解契約精神的自由平等、權責對等、互助雙贏等內涵,使大學生明確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從而為契約精神的養(yǎng)成奠定基礎。其次,培養(yǎng)大學生的契約情感。這是形成契約意識的動力因素,也是認識轉化為行動的“催化劑”。要通過嘗試契約實踐,使大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契約帶給人們的便利、利益及恪守契約后獲得褒獎的愉悅感。再次,激發(fā)大學生的契約意志。要重視教育示范機制和完善賞罰機制,加大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宣傳力度,對誠信履約行為進行有效激勵,對學生不誠信行為加重懲罰。最后,形成恪守信用、遵守承諾的行為習慣。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大學生要知法、懂法、會用法,踏實做事,誠信為人,主動成為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的傳播者。
五、結束語
應該說,大學生契約意識的培養(yǎng)任重而道遠。增強大學生的契約意識,提升大學生的公民素養(yǎng),注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國家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人才,勢在必行?;蛟S,在高等教育變革中,從管束到激勵的模式再造、從班級到團隊的組織重構、從疏離到互動的文化整合、從認知到信仰的價值升華、從過程到效果的管理績效評價,將成為通往契約精神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王蘊慧.當代大學生契約意識的缺失及培養(yǎng)[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01).
[2]王嘯.全球化時代的公民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3]宇文利,楊席宇.馬克思恩格斯“人與環(huán)境”關系論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應用[J].思想政治教育,2016(09).
[4]駱正林.轉型期中國公眾社會心理的演變[J].蘭州學刊,2011(10).
[5]林瀾,莫長煒.心理契約對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J].心理科學進展,2008(16).
[6]李新月.我國大學公民教育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
[7]孔鍇.美國當代公民教育的基本理念:責任、參與、全球意識[J].外國教育研究,2011(07).
[8]顧紅,陳桂香.高校心理契約式德育——人本德育的追索與超越[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1(06).
[9]盧濤.大學生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養(yǎng)成三論[J].經(jīng)濟研究參考,2016(22).
[10]谷趙,鄭志高,桑曉明.論轉型期我國大學生契約精神的缺失及重構[J].理論觀察,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