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學東+蘭淑平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yè)學院,北京 100176)
摘要:隨著社會的飛速向前發(fā)展,對人才所需具備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全面。舊有的教育培養(yǎng)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在探索改革時,我們首先要進行科學的預判,以避免失誤,盡量少走彎路,提高改革的投入產出比。
關鍵詞:體育教育;教育改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轉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138-02
如今,我國基礎教育進入了一個課程改革的嶄新時代。體育課程改革是整個學校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在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設計、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及課程管理等方面正在發(fā)生著重大的變革,強烈地沖擊著學校體育課程原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行為,也深刻地影響著體育教學方法改革的走向與發(fā)展趨勢。
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的理念也在轉變,改革勢在必行,體育教學的改革也在熱火朝天的進行中,曾經的“體育教育”也已然被改稱為“體育與健康教育”,學校體育的功能被明確地定位于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學校體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從教學形式、教學目的與教學要求都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在對學生的心智、體能、情感及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yǎng)上有著其它課程所無法替代的獨特之處和培養(yǎng)效果。
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對教學過程要求得非常嚴格,甚至是有些死板。教學的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內容、以課堂組織為傳授形式來開展工作。教學只是要求學生掌握體育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整體提高。教師教,學生學,信息的流動是單向的,較少有師生間的互動。過去的體育教育理念中,更多地強調的是身體能力的提高與競賽色彩的體現(xiàn),所以在教學過程當中經常會出現(xiàn)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教師按照既定的教材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進度、教學方法及考核標準來對學生進行技術、技能及知識的傳授與檢測,學生只是被動地跟隨教師的教學步驟開展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基本沒有主動權。二是過于強調身體素質在短期內的提高,追求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使學生的身體負擔過重,形式與過程過于枯燥,學生學習的過程毫無樂趣可言,教學的過程、效果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背道而馳。由于學生必須按照教師的步驟,一步一步地跟著練,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根本沒有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可言。
隨著信息爆炸時代的到來,學生們的眼界不斷開闊,他們對體育課的要求也隨之越來越高,給我們從業(yè)者的業(yè)務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教師們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充實、提高、完善自我,以適應新時期提出的新要求、新標準。
談到教學改革,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方向、改革的內容、改革的方法等要素。在沒有理清思路,明確目的、目標的情況下即盲目地開展工作則會事倍功半。教育、教學改革的內容和環(huán)節(jié)必須要有選擇性和針對性,要講求實效性,要與社會發(fā)展的狀況相適應,符合時代的要求,反對那種為改革而改革的盲目做法,同時要摒棄改就比不改好的錯誤觀念。盡管改革勢在必行,但我們也不能全盤否定以前的東西。事實證明,改革前的教育體系經過多年的積累與完善,培養(yǎng)出了大量的高端人才,他們做出的很多成就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們國家的發(fā)展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我們今天所要做的改革主要是針對那些過時的、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需要與社會發(fā)展要求的理念、內容與方法。而仍要保留體系中歷經考驗的精華內容。
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是學生發(fā)展的領路人,而學生本人則是成長的踐行者。人的主體性只有通過參與各種活動的經歷才能得到體現(xiàn),也只有通過在活動中的歷練才能得到發(fā)展。為了讓學生的這種主體性得到發(fā)展,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過程中應注意讓學生參與到部分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當中去,可采取從易到難、由簡到繁的方式逐漸增加他們參與的比例。例如,一開始可以讓學生協(xié)助去選取器材,并給他們一個設計的權利,讓他們參與到場地的布置工作當中,這樣做可被看做是另一種形式的參與教學活動。一方面,使學生通過布置場地來了解教學的內容與過程的安排,另一方面,通過讓學生參與對場地布置的設計,可從他們的角度找到更適合自己身心特點的安排方式,使大多數(shù)學生更加自然、放松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還有就是通過上述工作可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觀念和責任感。
教學過程中有多種的方式、方法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如通過游戲的形式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通過評比的形式讓學生展示各自的特長,在有競賽色彩的教學活動中擔任裁判,以交換練習的方式讓非練習組的學生以局外人的角度對教與學給與客觀的評價等手段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以上種種的方法均可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又使得學生的想象力、表現(xiàn)力、模仿力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與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在愉悅的環(huán)境中完成學習任務,可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師生關系也隨著這種氛圍變得更加融洽。
體育與健康教學過程的改革的另一個目的就是要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教學形式上更加強調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懷疑精神及批判意識,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不斷地開拓自我,從而樹立更強的自信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可以肯定的是,改革以后的模式與以前已經習慣了的教學過程模式有著明顯的差距,變化顯而易見。那么,如何提高體育教學的品質和效率,在有限的時間里使學生最大程度地獲得知識和收益,并在品質、情操方面得到培養(yǎng),是每一位體育教師應該努力去鉆研、探討的科目內容。無論怎樣,為了適應新形勢、適應新需求,促進體育教學的良性發(fā)展而進行的體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隨著課程改革范圍的不斷延展,程度的不斷深入,對現(xiàn)在的教育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每一位教師在教學當中不僅要將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還要對學生的人格進行培養(yǎng),使其得到全面的發(fā)展,而且還要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
改革是一種探索,我們所做的改革是否正確、合理、有效,是否優(yōu)于先前的相應環(huán)節(jié),需要一定的時間在實際工作中加以驗證。目前有些改革的先行者出于某種考慮,盲目地頻繁開展改革工作,做了許多的無用功,可謂勞民傷財。因此,我們應該對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長期性有充分的估計。課程的改革既要主動適應社會發(fā)展,也要考慮國情;既要保證全體學生有共同需要的體育基礎知識,也要為學生的自主、自立、適應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做好準備;既要考慮體育課程的規(guī)定性,也要增強課程的彈性,在保持體育學科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的基礎上,使課程內容更加適應不同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照顧學生的興趣、愛好,加強內容的選擇性。完成這些轉化,一方面要加大對現(xiàn)有體育課程改革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在課程結構上進行改革,適當增加體育理論知識和健康保健知識內容傳授的比重也是完成轉化的一種方法。教育理論發(fā)展的過程已經能夠證明,多種課程模式相互交融、優(yōu)勢互補是課程發(fā)展的必然,我們應該對現(xiàn)有的學科課程體系進行認真的反思,并給與系統(tǒng)的總結,揚長補短,逐步形成科學的體育課程體系。
如今的體育教學當中是需要更多的師生互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共同為學生培養(yǎng)科學的健康意識,樹立正確的健康理念,激發(fā)他們健康生活的動機,并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加以踐行。向他們傳授科學的健康知識,幫助他們掌握通往健康之路的途徑與方法,這是學校體育教育改革的重點,是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職責所在,是學校體育教育的本真。
參考文獻:
[1]《中國體育教師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黃漢升 季克異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成功體育教學案例》周立華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