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輝
【摘要】生本是理念,無模式。生本就是要我們遵循教育規(guī)律,尊重孩子的認知規(guī)律,提出的問題要求“簡單、根本、開放”。我在教學中從這一理念出發(fā),設計每一節(jié)課。對待生本需要不斷的思考,在反思中前行,汲取經(jīng)驗教訓,改進方法,反思及時,改進到位,這樣的生本才能充滿旺盛的生命力。
【關鍵詞】生本 ?尊重規(guī)律 ?學生認知 ?主動參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045-02
對于生本,我有這樣的認識,生本并不是新生事物,它不新奇。生本早已有之,無非是以前沒有這樣的名稱或叫法。各位老師回想一下,凡是你自己覺得上得非常舒服、順暢的課,除了您備得精,講得好,絕對缺少不了因素,就是學生的動,學生樂于去動,主動去學,積極發(fā)言,密切配合,這些都體現(xiàn)著生本的理念。我們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為何讀多遍就能懂,我認為起決定作用的不是讀的數(shù)量的多,而是讀的過程中的不斷的自主思考,才能達到 “其義自見”,這里不同樣充盈著生本的理念嗎?
所以生本的理念說到底就是要我們遵循教育規(guī)律,尊重孩子的認知規(guī)律,教學應從孩子的認知出發(fā),由淺入深,逐漸深入。生本的功效在于培養(yǎng)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為人的終生發(fā)展服務,而不是培養(yǎng)學習的工具。
粗淺的認識生本后,我將課堂上的一點嘗試也拿出來聊聊。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為詩歌單元,在我將鑒賞詩歌的理論框架這個抓手交給學生后,我就有意識訓練他們自主用理論去鑒賞詩歌,具體如下:
我以往對詩歌講授,在起始年級,往往是按部就班的遇到一個知識點講一個知識點,到了高年級再將曾經(jīng)學的零散知識點綜合在一起,簡單地說就是從零到整,這符合學生的認知。經(jīng)歷兩輪高三的我在今年起始年級大膽地改變了這一教學思路,來一個由整到零。學生對詩歌不陌生,但對高中詩歌的學習要求恐怕還是陌生的,依據(jù)高考要求,我先給學生一個高中詩歌考查要求的理論框架,讓學生先要有一個學習方向,不至于盲目學習。
將詩歌鑒賞的理論結合初中學過的詩歌講授給學生后,接下來進入到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課《沁園春 長沙》的學習,學習過程如下:
一、熟讀這首詞,自主解決生字詞,找出易寫錯的字詞,根據(jù)自身情況,識記還未掌握的詞義。并寫在筆記本或前置探究卷上。
二、反復誦讀本詞,說說你讀完這首詞后,你的感受?(并說出有這樣感受的原因)依據(jù)自身感受,再結合講授的理論知識,思考一下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鑒賞詩歌,我們自己可以設置哪些問題,這些問題又該怎樣規(guī)范回答。
教師預設:學生可能從抒發(fā)的情感上談感受,從寫景上談感受,有的可能從語言上談,從人物形象上談等等。
教師指導:在學生有了自己感受后,要求在小組內同學之間交流各自感受,并說出有這樣感受的原因。交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深入到小組中去,聽他們的交流,可傾聽、可提示、可追問。
可能一:如果學生從情感角度談感受——胸襟豪邁、積極樂觀、昂揚向上,雖寫秋景并不悲秋——那就讓學生帶著他們所說的情感來誦讀展示。(找2—3個學生按這樣的感受去誦讀。)
教師可追問:
(1)《漢書·藝文志》中說詩歌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大家說說毛澤東為什么寫這首詞呢?此問題自然過渡到時代背景。接下來便是寫作背景的介紹。
(2)學生了解了背景,又是從情感方面談,接著教師可以問:根據(jù)我們學的詩歌鑒賞理論,大家在這方面可以設置怎樣的問題呢?
預設:這首詞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如何抒發(fā)的?(本環(huán)節(jié)要指導學生答題要規(guī)范完整)
明確:答:這首詞抒發(fā)了……的情感,作者運用了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手法,通過描寫……景象,表達了……
可能二:感受是強烈的畫面感或感覺有很美的景色。學生是從寫景方面談。此時教師可以問:根據(jù)詩歌鑒賞理論,在這方面可以設置怎樣的問題呢?
預設:詞的上片或下片寫了什么景或描繪了一幅生么樣的畫面?如何寫景的?(本環(huán)節(jié)要指導學生答題要規(guī)范完整)
明確:答:作者通過描寫……等意象,描繪出了一幅……(最好是四字詞語)的……圖。作者運用了動靜結合、視角的轉變等手法,為我們描繪出了……的畫面。
可能三:感受用詞的精當或詞的節(jié)奏、韻律。學生這是從詩歌鑒賞理論中的語言來談??稍O置怎樣的問題呢?
預設:這首詞的語言極富表現(xiàn)力,具體表現(xiàn)在哪里?
明確:如“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了紅之廣,“漫”字寫出了江水溢滿之狀,“爭”字活現(xiàn)出千帆競發(fā)的熱鬧場面。用“擊”而不用“飛”,準確的表現(xiàn)了鷹的矯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當?shù)拿枥L出游魚在水中輕快自如、像鳥一樣盤旋的神態(tài)。
可能四:感受到抒情主人公偉大,這是從詩歌鑒賞理論中的人物形象角度談,可設置怎樣問題?
預設:這首詞塑造了一個怎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可用自己的話,也可用詞中的語言)
明確:塑造了一個風華正茂、意氣風發(fā)、指點江山、胸懷天下,視萬戶侯如糞土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可能五:……(學生只要敢去談感受就好,不束縛不限制,只要圍繞文本說出感受我們都可以按上述辦法進行講述。)
三、查找毛澤東詩詞,通過他的詩詞深入認識這位偉大的政治家和有著鮮明個性與獨特風格的詩人書法家,同學間交流心得,然后寫一篇短文《我眼中的毛澤東》,不少于300字。(可作為作業(yè))
這樣的改變,既讓學生自己有話說,又能夠讓學生自己根據(jù)理論設置問題,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會逐步消除學生鑒賞詩歌的畏難心理,更好的理解與掌握詩歌鑒賞的技巧與答題方法,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大語文觀。
回過頭來,大家可以分析我的三個問題,都是學生在參與,而且是學生能參與,設置的問題簡單根本開放,學生回答起來卻發(fā)現(xiàn)不斷有新的問題出現(xiàn),不斷的引領自己逐步深入,讓學生根據(jù)理論自己學會如何設置問題,怎樣規(guī)范答題。這恰恰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探求的欲望,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充分體現(xiàn)了生本理念。
最后我要說,生本只是一種教育理念,進行課堂改革,只有自己想要去做,才會有信心,有動力。還沒有理解生本的同仁,生本不是拿來戲謔的字眼,也不是唯恐避之不及的洪水猛獸;已接受生本的同仁,生本也不是教育中包治百病的良藥,不是有了生本的理念就有了一切。我們需要不斷的在實踐中思考,在反思中前行,不斷汲取實踐中經(jīng)驗教訓,不斷改進方法,反思要及時,改進要到位,不怕阻力,排除壓力,更要有信念,有信心,這樣的生本才能充滿旺盛的生命力。
教學路漫漫,吾輩樂求索,要想做好生本,我認為改變思想是關鍵,貫徹理念是根本,大膽實踐是正道,不斷反思是動力。為了讓學生受到真正而有益的教育,我愿意不斷與各位老師交流、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為學生為學校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教育走向生本》郭思樂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郭思樂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3]《幸福地做老師——我的生本教育實踐之路》荊志強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4]《重構高效課堂》陳立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