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玫
摘要: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在學生已基本掌握的口語基礎之上來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他們的書面語言。作文在語文考試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就目前考生在作文考試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做出一些分析,同時對新課標背景之下作文教學出路的一點思考。
關鍵詞:作文教學;存在問題;解決出路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32-01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應該讓學生多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多接觸語文材料"就是要學生自己去多讀書,多背書。讀多了背多了語感就有了,書面語言的譴詞造句,謀篇布局的規(guī)律也就逐漸熟悉和掌握了。寫出的文字就能像韓愈說的那樣"文從字順各識職"了?,F(xiàn)在許多老先生,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在內,他們一談起自己具有扎實的文字功底,無不回想起當年孩提時代讀書背書的經歷來。
縱觀當前的作文教學,其狀況是不盡人意的。教師耗費了大量的精力,收效卻往往甚微。為什么會事倍功半呢?根本原因是什么?這一切的確值得教師深思,需要去研究、探索。這里,就自己的教改談幾點淺見。
1.考生在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四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1材料陳舊、缺乏新意。陶淵明、司馬遷、李白、屈原、霍金等事例數(shù)見不鮮。有的考生還直接用題目中的材料作論據(jù),或用生活小事來佐證自己的觀點。
1.2分析膚淺、拙于說理。大量作文還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面上,說理不深入,析理無力度,幼稚化現(xiàn)象突出。不少考生提出論點后不知如何闡述和論證,只好用一些無關痛癢的話來搪塞-有的連綴警句,有的在原地打轉,還有的干脆就附上一個或幾個事例算是完事。結果,就造成了論點孤立或論點與材料不統(tǒng)一。
1.3生搬硬套、表達欠佳。一些考生平時不認真訓練表達基本功,不講究句子的通達流暢、材料的選取利用、思路的開合分閉、結構的完整等,而是拼命地背范文——不同的專題各背一篇或幾篇,到時對照試卷上的材料一套,并默寫出來。這種做法常常偷雞不成蝕把米。另外,部分考生寫出來的東西篇不篇,段不段,句子不通順,讀完找不到一個論點,想來是平時的功夫實在沒下到。
1.4胡編亂造、情感虛假。有的考生虛構素材編故事,不注意貼近生活,追求離開真實可信的"新鮮",一味獵奇。這樣不僅不能引起閱卷老師的興趣,反而會引起他們"特別注意",從而影響了考試成績。產生這一現(xiàn)象的根源主要是考生缺乏對生活的感悟、思考。
那么,針對考生在作文方面存在的問題,在新課標背景之下,教師如何教學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呢?作文教學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2.作文教學的出路
2.1思想觀念要轉變,作文教學要加強。劉國正老師指出:"我國的傳統(tǒng)作文教學,大都是注意指導學生怎么寫,不大注意指導學生向生活去探索寫作的源泉。實際上,寫作過程至少包括'寫什么'和'怎么寫'兩個階段。'寫什么'是'怎么寫'的前提,是更重要的一個階段。只注意'怎么寫',不注意'寫什么',會導致一種八股式的文風。內容貧乏空洞,只是堆砌詞藻。如同種花,只注意修剪花枝,不注意植根培土。花草沒有不枯萎的。"可以說,劉國正老師的這段話切中了作文教學的時弊。提出了一個要更新觀念,正確指導思想的問題。應該指出,只注重指導學生怎么寫,而不注重指導學生'寫什么'是受落后的、陳舊的教學思想影響的,它只立足于教師,而忽略學生;立足于形式,忽略內容;立足于結構,忽略了基礎。這種脫離實際的紙上談兵,往往把我們的作文教學封閉于課堂,形成以老師為中心,學生圍著轉的教學模式,長期地有害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學的深入,教師有必要,也應該沖破舊的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把作文教學的指導思想從指導學生"怎么寫"轉變到指導學生"寫什么"上來。只有這樣,也只能這樣,才能切實加強作文教學。達到預期的目的。
2.2優(yōu)化課堂教學,將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結合起來。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現(xiàn)在寫作學研究也表明,讀是寫的基礎,讀可以促寫,讀寫關系密不可分。當我們冷靜地反思作文教學為什么長期走不出費時低效的泥潭時,就會發(fā)現(xiàn)讀寫結合早已變成了讀寫分家。一方面,學生在繁重的學業(yè)負擔下已經幾乎不讀課外書;另一方面,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又往往把完整的課文肢解得支離破碎,讓學生撿了芝麻卻丟了西瓜。
教師應當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結合起來,并拓展學生的閱讀面。但是,教師該如何做呢?教師要敢于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即能動而個性化地解讀教材與運用教材進行讀寫教學活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教學觀也呈現(xiàn)出新特點。這種新的特點就是范例性,它強調教材是學生發(fā)展的"文化中介",是師生對話的"論題"。但是,師生進行教學活動的目的不是為了記住"論題"本身,而是為了通過以話題為中介的活動進行交流,并獲得發(fā)展。
對于教材,教師應該敢于大膽地去優(yōu)化整合。一方面,教材上出現(xiàn)的內容不要定要講;另一方面,教材上較為概要或沒有的內容要適當展開或補充。例如,可針對某些內容開展專題研究或小課題研究,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一堂課只有40分鐘,如果教師面面俱到,泛泛而談,反而不能將課文講深講透,只能讓學生收獲甚少。如果我們教師能將文本吃透,抓住文本的精髓,堅持一課一得的做法,打開思路,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并在此基礎上拓寬閱讀,做好補充性訓練,學生就一定會受益匪淺。
2.3認真開展組織課外閱讀,開發(fā)校本資源,豐富知識儲備。從高考情況來看,學生的寫作內容取材狹窄,材料單一,一些學生還在寫小學、初中發(fā)生的事。另外,考生寫作平庸化的現(xiàn)象也比較突出。所有這些都表明,考生缺乏生活積淀,缺少知識儲備。因此,平時的作文教學,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廣泛閱讀,雜取博收,讀經典,讀時文,從而開闊視野,以彌補他們生活閱歷單薄的缺陷,豐富他們的知識儲備。此外,教師還要加強課外閱讀組織指導工作,幫助學生確定閱讀篇目,提供有質量的報刊雜志,篩選優(yōu)秀時文推薦給學生閱讀。
2.4指導社會實踐,豐富生活閱歷,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內容充實是衡量文章優(yōu)劣的重要標志之一。而內容充實則離不開材料的豐富,材料的豐富又離不開信息的采集和積累。信息的來源,除了讀書看報以外,還有現(xiàn)實生活。現(xiàn)在,許多學生或囿于書山題海,或謎于網絡世界,很難呼吸到社會生活的新鮮空氣,也很少有機會參加實踐活動,尤其是校外的社會實踐活動。遠離了現(xiàn)實生活的文章自然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作文教學,不要只將學生關在教室里寫,還要給學生提供條件,將其視聽的范圍擴大到更廣闊的天地之中。教師要把學生引入奇妙的大自然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讓學生的心靈與自然、社會"對話",培養(yǎng)其關注自然、社會、熱點、生活的意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學生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活水。
總之,如果一線教師能在以上幾方面扎扎實實地做細、做好,學生的作文水平就一定會有一個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