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摘要:“基礎日語”是高校日語專業(yè)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之一,貫穿于一、二年級學習的整個過程,大多數(shù)高校將該課程設置為512學時,32學分,其目的是使學生打好日語語言基礎,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日語專業(yè)學生進入二年級之后,教材內(nèi)容也逐漸變難,尤其是應用文內(nèi)容涉及到日本社會文化經(jīng)濟風俗習慣等不同領域的知識,句子結構也從容易變得相對復雜。為了讓學生盡快適應這一變化。筆者在大二年級應用文的教學過程中,采取了任務型教學法。分為課前任務、課堂任務、課后任務這三步讓學生完成,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關鍵詞:基礎日語;應用文;任務型教學;布置任務
一、任務型教學法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簡稱TBLT)是20世界80年代西方英語教育中產(chǎn)生的最具影響的教學模式,其理論基礎主要來源于自然語言的運用,來源于一般學習理論以及基于語言和語言使用分析基礎之上的第二語言習得。Jane Willis(2002)對任務型教學進行課堂實驗,從定義、作用、框架、靈活性等方面分析后指出,任務教學法的框架不同于“3P教學模式”,交際任務本身就是教學框架的中心,涉及聽說讀寫各項技能。并用三個步驟(Pre-task,Task cycle,language Focus)描述任務型教學,使學生可以較準確地掌握、運用語言。在國內(nèi),“任務型教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在英語教學中的實際運用及研究更是碩果累累,但是,關于“任務型教學”在日語教學,尤其是在“基礎日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尚不多見。其中,楊曼(2010)簡述了“任務型教學”在基礎日語教學中的可行性,提出了使用Jane Willis的教學模式設計基礎日語的教學模式,但其教學對象為高職、高專學生,使用的教材也比較老,而且缺乏實證研究,因此,說服力欠佳。
二、任務型教學法在基礎日語應用文的運用
基礎日語課程是日語專業(yè)的核心基礎課程,“基礎日語“是高校日語專業(yè)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之一,貫穿于一、二年級學習的整個過程,大多數(shù)高校將該課程設置為512學時,32學分,其目的是使學生打好日語語言基礎,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該課程教學涉及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專業(yè)基本技能的綜合培養(yǎng),學得好有利于本專業(yè)的后續(xù)課程的教學,直接決定著學生對日語的理解、掌握和運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基礎日語”課程教學的成敗直接關系著日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成敗。筆者作為一名從事基礎日語教學的老師,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對教材所學知識能夠更好的掌握和運用。但隨著學生詞匯量的掌握,日語專業(yè)的學習難度不斷增加。大一、大二是對日語基礎知識的學習,尤其是到了大二年級,教材內(nèi)容也逐漸變難,特別是應用文內(nèi)容涉及到日本社會文化經(jīng)濟風俗習慣等不同領域的知識,句子結構也從容易變得相對復雜。為了讓學生盡快適應這一變化。筆者在大二年級應用文的教學過程中,采取了任務型教學法。分為課前任務、課堂任務、課后任務這三步讓學生完成,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筆者經(jīng)過多次地嘗試,認為應該課前給學生安排任務,比如應該就要學習的應用文涉及到的文化背景查閱相關資料,我們稱之為課前任務。在課堂中,也要安排任務給學生,比如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讓學生走上講臺分角色進行演練,表演任務中完成課文的學習。最后,要有課后任務,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提出問題并且對此問題進行分組討論。
1、課前任務
首先,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內(nèi)容,那么應讓學生理解文章所涉及到的日本文化。因此課前任務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讓學生理解文化背景。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人類文化得以構建、傳承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文化無時無地不對語言起著制約性作用和決定性影響。不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那么很難理解其語言,因此在應用文的學習中,我們必須要讓學生先理解日本社會文化。比如:第三冊第十五課的應用文一課,講了在日本舉行的外國人日語演講賽。那么學生的課前任務是什么呢?首先學生要了解的是在日本每年都要舉辦外國留學生日語演講賽。稱為“外國人眼中的日本”。由此日本可以了解外國人是怎么樣理解日本社會文化的。那么作為日語專業(yè)的學生,我們也必須了解外國人眼中的日本文化??梢宰寣W生通過網(wǎng)絡來查看外國人在日本日語演講賽的實況錄像,從外國人眼中來了解日本,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材料。事實證明,課前讓學生做了這些任務之后,學生果然了解了很多平時不可能接觸到的日本文化,有很多學生把這些演講賽的錄像都下載保存了下來。事實證明,以這樣的方法來學習了教材內(nèi)容,課堂效果非常好。再比如,日本人聚在一起就餐,年齡以及社會地位不同,其語言和舉止行為也會有一定的約束。學生們通過在一起探討這些社會文化,營造了非常濃厚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就可以很輕松有效地進行課堂學習了。
2、課堂任務
課堂上除了教師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講解,筆者認為還是要通過學生主觀能動地學習來掌握知識。教師對涉及到的新詞匯、語法和句型進行解析。那么教材內(nèi)容的掌握還是要發(fā)揮學生們的積極性,這樣的學習會記憶深刻。結合應用文內(nèi)容,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用5.7分鐘時間完成任務。比如,讓學生分組演練,把書本上的語言用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口頭闡述。應用文中所涉及到的角色,讓學生分組進行模仿演練。比如在講到“日本人請客吃飯”一文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分別擔任文章中的客人、留學生、店員等人物角色。并且可以準備一些簡單的道具。每個角色完成各自的任務,也就是如何用日語表述該場景的對話。作為飲食店的店員,要用日語向顧客介紹菜單、價格以及與顧客之間的溝通等。那么文章中的請客的人如何邀請對方與自己一同進餐,以及如何詢問對方的喜好等,作為請客的人要結合日本社會文化完成自己的場景表達任務。最后被邀請的客人,應該如何應邀以及感謝等用語。這些角色的任務,我們要安排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演練,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學習日語文章。事實證明,這些方法的運用,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果。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日語的積極性,自從運用了該方法,學生的日語專業(yè)四級考試成績有很大的進步,沒有低于百分之八十的通過率,一般都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在高等院校日語專四考試成績中遙遙領先。
3、課后任務
課后任務的布置有促于學生對本課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鞏固。課后的任務結合教材內(nèi)容適當?shù)刈寣W生思考。比如學完應用文(信用卡)一課,那么應該讓學生做一些信用卡方面的調(diào)查練習。日本社會信用卡的使用情況以及中國信用卡的使用現(xiàn)狀,對此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再結合本課應用文所學到的內(nèi)容,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感想,當然是用日語表達,發(fā)表的內(nèi)容還可以再拓寬,包括信用卡的優(yōu)缺點等。這些任務需要學生查閱日本社會信用卡的運用。自然會涉及到日本社會經(jīng)濟文化社會問題。這些任務的完成,可以考驗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習日語語言的同時學習日本社會經(jīng)濟文化。因此,筆者認為課后的任務會讓學生的日語學習能力有很大程度地提高。當然,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不是每個學生都可以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因此就需要教師因材施教,根據(jù)學生的個別情況安排任務。筆者一直在進行,并且具體記載了學生的完成情況。這樣就可以掌握學生對任務的適應性。通過筆者的記載,全班26位學生,2015年下學期每人布置課后任務為10次。三位同學共計7次沒有完成任務,并且都發(fā)生在前幾次任務中,后7次全部完成。針對這些個別同學,筆者發(fā)現(xiàn)問題后及時采取了措施,比如完成任務時遇到的問題,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經(jīng)過兩次引導之后,這幾位同學都非常順利地完成了課后任務。
事實證明,任務型教學法可以運用到基礎日語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對學生布置課前、課堂、課后任務,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日語的積極性。對于日語專業(yè)的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讓其解除了日本社會經(jīng)濟文化風俗習慣等,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了日語知識比較全面的日語專業(y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