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偉麗
【摘 要】 英語新課標(2011)版提出:“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和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本文針對使用新目標英語教材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和困惑,探討如何靈活和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著重闡述對教學內(nèi)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進行適當?shù)膭h除、補充、調整,以求有效地發(fā)揮教材的作用。
【關鍵詞】 新目標教材困惑;反思;取舍、調整
【中圖分類號】 G6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6)25-0-01
一、新教材使用中的困惑
新目標英語的每個單元都分為兩個部分。A部分以一幅展示新功能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圖畫開篇。該圖引出了學生在操練新語言時需要用到的重點詞匯。接下來是幾個循序漸進的操練活動。B部分在循環(huán)A部分所呈現(xiàn)的語言同時引出新的詞匯,以自我檢測和一篇Reading結束?!禛o for it》在內(nèi)容和結構方面富有創(chuàng)意,教材設計了大量的聽說讀寫材料。每個單元都有語言活動,且形式多樣。但是不足處也很多,新教材的操作難度大,課時不足,有效課程資源過少。新目標英語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具體的話題展開,而且很多話題較新,再加上每個單元相對獨立,不像以往那樣知識體系性強,教師處理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二、對新教材使用現(xiàn)狀的思考
筆者所做的一次問卷調查顯示,對于教材詞匯量大,35%教師為減輕學生的負擔,對非課程標準詞匯一律不講解,也不做任何要求;這樣,詞匯記憶的壓力雖然暫時減輕了,但閱讀中詞匯的障礙卻加大了。每個單元都有六到七個Pairwork和Groupwork的訓練也就是Speaking,有略多于1/3的教師以課時有限為由而放棄。為什么許多教師都不重視Speaking?更深層的原因是因為目前中考、高考沒有口試。從而說明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反映出目前教材的使用明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中考、高考中閱讀是重點,雖然教師們也為閱讀課文詞匯量大、句式長且話題深奧而感到推進教學的艱難,但仍然知難而進,深入鉆研。由于聽力測試在考試中逐漸普及,因此大部分教師對聽力訓練也不敢掉以輕心。
三、對教材進行取舍和調整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材是課程改革的“代言人”。新課程要求教師“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因而,教師只有對教材進行取舍和調整,才能提高教材對具體教育情景的適用性。教師首先要依據(jù)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課程目標,對教材作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取舍和調整的方案。下面筆者結合教學案例嘗試用OSA-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刪減、補充、調整的方法來處理新教材。
1.O(Omit)-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膭h減
當教材某部分內(nèi)容不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時,教師應對其進行必要的刪減。比如,Go for it 八年級上冊 Unit12 B部分的3c“假設你去參加著名人物的才藝表演,寫出關于這個活動的文章”,與3b的任務重復了,于是筆者將其刪除,讓學生集中精力完成任務3b 。需要指出的是,具體運用該策略時不能一味為了考試的需要而刪減,不能影響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同時,要考慮如何進行補充。
2. S(Supplement)-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補充
該策略能降低教材的難度。聯(lián)系當?shù)貙嶋H和文化,活化教材。在教材整合 過程中,若能恰當?shù)嘏c當?shù)貙嶋H和文化相聯(lián)系,創(chuàng)造一種熟悉的文化背景,這定能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表現(xiàn)欲望,使每位學生有話可說,比如:在七年級學習“Asking the way”一課,可結合學校外道路、景點和建筑物的實際情況來擴展這一課。如可讓一位學生扮演外國人或從其它城市來的游客,對A區(qū)不熟悉,要問路。老師可設置一些問題,如“Wheres the Bridge Street?” “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等等。比如:在學八年級上的課本中Unit3涉及到六七十年代一隊樂隊“U2”。因為學生是九十年代初出生的,所以對這支樂隊非常陌生。為了讓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有更好的了解,教師可尋找有關資料介紹給學生,介紹樂隊成員相關信息,播放當時這支樂隊最流行的歌曲放給學生聽,讓學生對這支樂隊有充分的認識。這樣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擴大了他們的知識面。使學生感到學習英語枯燥無味的,而是充滿樂趣,與現(xiàn)實生活是很接近的。
3.A(Adapt)-對教學順序做調整
教師應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通過各種渠道拓展教學內(nèi)容。若有必要,教師還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教材內(nèi)容或活動的順序。比如 :在Go for it 七年級上冊的預備單元Starter的內(nèi)容中,很多學生在小學就已經(jīng)學過,如果規(guī)規(guī)矩矩的按照教學進度來教的話,很多學生都會產(chǎn)生疲倦感,如同把冷飯再炒熱一般,所以在教字母時,我采用集中整合的方法進行教學,對一些書寫較為難的字母做重點強調,一些比較簡單的對話則在教學過程中反復使用,加強學生的使用率即可,不必花很多時間在課堂上進行操練。而實踐證明是可行的,這并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反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激情。 又如:七年級上冊unit7How much are these pants?第三課時,教材把第四課時置于第三課時之后,是想讓學生用歸納法學習數(shù)字,但是由于沒有系統(tǒng)學習數(shù)字,部分學生在討論價格時,感到有困難。因此筆者先講第四課時,再講第三課時.
4.A(Adapt)-對教學方法做調整
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英語教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更新教與學的方法,讓教材為我所需,為我所用?,F(xiàn)行教材中的有些課文內(nèi)容略顯枯燥乏味。此時,教師不能受制于教材和教參,而應設法使靜態(tài)的文字變成活潑的交際活動,使學生在語言運用中學習語言,在創(chuàng)設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語言。例如,教學課文 Weather report 時,如果教師照本宣科,或一味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就沒有真實感受。如果教師要求學生在家里看電視時,把各城市的大氣。情況用表格形式記錄下來(見下表),然后讓他們在第二天的英語課上當一次天氣預報員,不僅能活化教學內(nèi)容,同時也可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主動觀察和學習。教師對教學設計的合理性,不僅能夠激活教學內(nèi)容,而且還能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設出更多有意義的活動,使課堂充滿活力,留給學生更多的創(chuàng)造空間。需要指出的是,教師應在一定的幅度內(nèi)進行調整,過多的調整對學生未必有利。
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式綜合優(yōu)化的過程,是課程標準、教材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的結晶,是老師智慧與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有效融合。只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法手段的完善統(tǒng)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區(qū)教學實踐的特殊性實現(xiàn)有機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教學方法的需求,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程曉堂, 孫曉慧.2011.《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教育部.2006.《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新目標)》.北京: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