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萍
【摘要】目的 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肥胖人群越來越多,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增加,目前心腦血管疾病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特別是50歲以上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是造成人類死亡和致殘的重要原因,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在國內死因調查中居首位[1],其中70%以上是缺血性腦血管病,而其主要的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AS),因此有效地預防、診斷和治療AS,對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超聲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心腦血管疾病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6)04-0175-01
1 資料
選擇2012年以來在我院住院治療本科接受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的高血壓2級(高危組)[高血壓組]80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組]80例;高脂血癥患者[高脂血組]80例;20年煙齡以上吸煙人群[吸煙組]80例;無明確的心、腦血管疾病和吸煙史[對照組]80例。行頸部血管超聲檢查,以及對血糖、血脂、血壓等的檢測,比較兩組間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及斑塊類型的形成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探討應用彩色多普勒檢測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及斑塊的類型評價頸動脈硬化、粥樣硬化斑塊與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的相關性。
2 方法
2.1 儀器設備:采用飛利浦380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探頭:常規(guī)采用5-10MHz線陣探頭。部分患者頸動脈分叉位置高、血管位置較深、體形肥胖或頸部短粗,必要時可用2-5MHz凸陣探頭。
2.2 IMT的超聲測量標準
2.2.1 IMT增厚的標準:動脈粥樣硬化主要表現為血管內皮受損,血管內膜增厚,IMT增厚是頸動脈硬化的一個重要指標,正常頸動脈管壁結構的超聲顯像特征可分為內膜(內皮層為中等回聲)、中膜(平滑肌層為低回聲)與外膜(結締組織為高回聲)3層,超聲測量頸動脈IMT是于血管后壁測量內膜上緣與外膜上緣之間的垂直距離,IMT以局部≧1.0mm具有病理學意義;國內華揚采用IMT≧1.0mm作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早期改變的標準[2]。
2.2.2 IMT的檢測部位:重復性最好的檢測部位是頸總動脈遠段距離球部1cm處(血管后壁),筆者采用此處作為檢測IMT的部位。
2.3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超聲診斷
2.3.1 將斑塊定義為:從內膜與管腔界面到中膜與外膜界面之間,局限性IMT≥1.5mm,或大于周圍正常IMT值的50%以上,且凸向管腔的局部結構變化[3]。
2.3.2 斑塊的分類:1)根據斑塊聲學特征:①均質回聲斑塊:分低回聲、等回聲及強回聲斑塊。②不均質回聲斑塊:斑塊內部包含強、中、低回聲。2)根據斑塊形態(tài)學特征:①規(guī)則型:如扁平斑塊,基底較寬,表面纖維帽光滑,回聲均勻,形態(tài)規(guī)則。②不規(guī)則型:如潰瘍斑塊,表面不光滑,局部組織缺損,形成“火山口”樣缺損。3)根據斑塊超聲造影后增強特點:①易損斑塊:斑塊由周邊向內部呈密度較高的點狀及短線狀增強。②穩(wěn)定斑塊:斑塊無增強及內部呈稀疏點狀增強。
2.3.3 斑塊的測量:1)斑塊測量主要測斑塊的厚度和長度,同時描述斑塊形態(tài)。2)斑塊厚度選橫斷面測量(推薦)。3)斑塊長度(累及范圍)選縱切面測量。4)斑塊嚴重程度:測量斑塊最大厚度,計算管腔狹窄程度。
2.4 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率的比較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別有顯著性。
3 結果
3.1 IMT增厚與危險因素的相關性
頸動脈IMT的增厚與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吸煙等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密切相關。
本文通過統(tǒng)計比較,存在危險因素組的內中膜增厚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0.05%(P),比較見表1:高血壓組頸動脈IMT增厚率為72%,糖尿病組頸動脈IMT增厚率為70%,高脂血癥頸動脈IMT增厚率為65%,吸煙組頸動脈IMT增厚率為33%,對照組頸動脈IMT增厚率為0.05%。
3.2 頸動脈斑塊與危險因素的相關性
本文通過統(tǒng)計比較,高血壓組均質回聲斑塊(強回聲斑塊)的發(fā)生率為31%,糖尿病組均質回聲斑塊(扁平狀斑塊)的發(fā)生率為40%,高脂血癥組均質回聲斑塊(混合性斑塊)的發(fā)生率為21%,吸煙組均質回聲斑塊(強回聲斑塊)的發(fā)生率為16%,與對照組比較,存在危險因素的頸動脈斑塊的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P)),見表2
4 討論
結果顯示: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吸煙這幾種高危因素是誘發(fā)頸動脈IMT增厚及斑塊形成的主要因素,而頸動脈IMT增厚和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是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與心腦血管的發(fā)生有密切的關系。
參考文獻:
[1]華揚.實用頸動脈與顱腦血管超聲診斷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5.
[2]楊涵,孫麗。彩超檢測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28):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