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衛(wèi)
摘 要: 課堂是每一位教師生存的根本。作者從課堂建構的素材角度出發(fā),談談教學點滴。
關鍵詞: 課堂建構 課堂素材 教師成長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課堂多姿多彩,才能引起學生無限的好奇和無邊的興趣。課堂是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平臺,是學生體驗學習和汲取的源泉,在教師的這個行業(yè)中,課堂的點滴值得每一位教師用心呵護。
1.聽課,博采眾長“閃耀”課堂
在我還是一位站在講臺上的新手時,沒有所謂的經(jīng)驗和技巧,如何在課堂用心呵護學生,考慮最多的還是通過聽課。聽要善聽,聽要細聽,聽了還要想。如果聽了便當耳旁風,這樣的聽無異于竹籃打水。如果聽了都牢牢記住,不加區(qū)分,不加擇別,聽一句記一句,則又會使自己的思路出現(xiàn)在“十”字叉口,最后,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現(xiàn)在注重終生學習的時候,我更加考慮自我的學習提高。
例如:我聽過兩位老師的展示課,講述的內(nèi)容都是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這一節(jié)是這一章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學習理解往往不夠透徹。兩位教師都采用的是“分家”這一形象而貼切的比喻,但是兩位教師卻上出了不同的風采。第一位教師重在“引”,整堂課雖然以講授為主,然而,他卻體現(xiàn)了讓學生“動”的另外一個方面——思維活動起來。從細胞核在細胞中的作用引入介紹克隆,引入生物體的長大,再從物質(zhì)和細胞變化兩方面入手,引到細胞變化中的細胞分裂——數(shù)目的增加,引入細胞增殖的意義,從而引導到細胞分裂,使學生的思維就向流水般“流”入課堂,從而水到渠成地講解細胞分裂。后一位老師的閃光點則在于通過反問句﹑設問句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一堂課將“分家”這一比喻與“分裂”緊緊結(jié)合,從實際生活出發(fā),從社會關系中學習理解生物學知識,同時把尊敬父母的情感教育貫穿到課堂,以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學習難以理解和把握的教學難點。兩位老師都是具有多年教學經(jīng)驗的老教師,他們在上課時能做到恰如其分﹑張弛有度,什么該詳,什么該略,什么是細節(jié),什么是重點,這一系列教學問題于一節(jié)課全部展現(xiàn)出來。
聽課是為了成長,為自己在以后的課堂中少走點歪路,多吸取點經(jīng)驗技巧,自身所不可缺少的就是思考,要把別人的東西收歸己用,就需要把教材﹑教學特征﹑人的性格等結(jié)合起來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那么,在聽課過程中思考就變得不可缺少,及時記錄下自己覺得好的,然后在課余好好推敲,自己該怎樣用?在聽課中思考,因為有思考才會有比較;有比較才會有好差;有好差才會有取舍;有取舍才會有進步。
2.生活,用心呵護“點亮”課堂
新課改提出面對全體學生,并且要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yǎng)。那樣的話,生物與生活聯(lián)系得就更密切了,生活中就有了很多生物知識的貫通。學習的知識是抽象的,現(xiàn)在最主要的就是讓學生把知識和實際聯(lián)系起來,或者說是把知識化解到生活實際中解釋,化抽象為具體。然而現(xiàn)在的高一新生,對于抽象知識的理解程度還沒有達到相應的層次。我認為,把簡單而便于理解的生活實例帶到課堂中,方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真正實現(xiàn)學以致用。
事例一:滲透作用所需要的條件有兩個:一為半透膜,二為兩側(cè)要有濃度差。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這一個知識點可以進行如下串聯(lián):放在空氣中萎蔫的青菜和稍后至于水中復原哪一個是滲透現(xiàn)象?學生很容易就知道后者為滲透現(xiàn)象,再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前者不是滲透現(xiàn)象,理由空氣不是溶液,就突破了滲透作用的原理:半透膜兩側(cè)要有濃度差。
事例二:解釋生活:為什么莊稼要松土?植物根系吸收礦質(zhì)離子,需要消耗能量,而細胞內(nèi)的能量需求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經(jīng)常松土,可以提高土壤中氧氣的含量,從而保證能量的供應,有利于植物吸收礦質(zhì)離子。突破知識點:離子進出細胞的方式為主動運輸,需要消耗能量。
3.活動,思維碰撞“舞動”課堂
知識用語言去解釋,往往感覺很蒼白,而如果用行動實踐就能達到一針見血的作用,而且前人就已經(jīng)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于是,在課堂上,我盡可能地采用活動讓學生真正進入課堂。
3.1充分利用書本上的思考討論、問題探討和資料分析等形式
發(fā)揮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團隊的合作學習能力,在學生思考討論的同時,有利于學生情感的溝通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但是,相對來講,并不是每一個班都適合這一種方式。就思考和討論來講,需要的是較好或者相對可以的邏輯思考能力,并不是說前后左右的人可以隨機組合,和班主任排座位的時候考慮的因素是不相同的。因此,對于談論的成員要有較為合理的安排,要對發(fā)言者、傾聽者、組織者、表達者有相對來講比較好的定位。
3.2把課外實踐簡易地帶進課堂
在生物的必修3中有調(diào)查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真正把學生帶出教室實地考察,相對于高中生來講可實施性不強,但是可以采用替代的方法。在課外收集落葉,上課時把落葉隨機撒在教室內(nèi),用落葉代替某一種植物,學生的可實施性強,并且暴露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物中有關于基因工程及其運用時,要求的教學重點為基因工程的三種“工具”: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內(nèi)切酶;基因的針線——DNA連接酶;基因的運載體,以及其完整的過程。在講述過程中,如果僅僅依靠語言文字描述,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三種“工具”,可以先采用多媒體動畫播放基因工程的全過程,讓學生從直觀和整體上把握它的流程情況。接著選用自制教具,很簡單,就是紙和剪刀,一個是一個長條形的紙片,在其上寫上一些序列來代表目的基因,另一個是圓環(huán)狀的紙片代表環(huán)狀質(zhì)粒,在上方寫上特定的大腸桿菌能夠識別的序列,再加上若干其他堿基序列,然后用剪刀剪開特定序列,以表示限制性內(nèi)切酶只能切割特定的位點;剪開的階梯狀末端來代表被限制性內(nèi)切酶切開的黏性末端;再將紙片剪開的黏性末端和圓環(huán)的末端進行拼接,用針線將其連接,用以代表DNA連接酶,同時通過連接位點的說明,讓學生明確并清晰了解DNA連接酶連接的為磷酸和五碳糖之間的化學鍵。這一做法,給學生更深刻且直觀的認識,使本節(jié)的教學難點不攻自破。
快樂的課堂同時是我真正想要追求的課堂,如何讓快樂的課堂成為實效性的課堂是我的追求,上述諸多方式只是我的摸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的目的是可以和學生有一個共同希望的課堂,我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會擁有自己的一片晴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