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錢兒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學中“浮力”一章是學生初中力學課程學習的重點內容且具有一定的難度性,學生在“浮力”相關課程學習結束后,雖可實現(xiàn)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但在具體應用及實際操作方面仍存在較大困難。因此,本文主要以華師大版八年級科學“浮力”為背景,對該課程教學設計予以分析,實現(xiàn)“浮力”相關概念及知識架構的整合及分析,促進教學目標的完善性建設。
關鍵詞:浮力;教學設計;教學思考
一、教材特征
該章節(jié)主要可分為三節(jié),首先以浮力概念及大小因素為教學重要內容對浮力產生的具體原因予以分析總結,后在此教學基礎上對物體浮沉基礎條件及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予以探究。
該章節(jié)教材具有綜合性及理論性特征。綜合性主要表現(xiàn)在浮力的研究需依托于力、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液體壓強的基礎概念之上,從而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對相關浮力內涵以及其綜合性質的研究,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及理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理論性特征主要是指該章節(jié)所需掌握及可有效應用的理論性知識較多,其中浮力產生原因等主要是在抽象物理模型基礎上實現(xiàn),在此過程中,學生需具有良好的邏輯思維及概括總結能力,可有效地應用數(shù)學工具,但大多學生在“浮力”知識點學習中,特別是在抽象物理模型等學習中具有較大的困難。因此,本文主要對“浮力”章節(jié)相關教學內容予以設計,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xiàn)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促進教學目標的合理實現(xiàn)。
二、教學設計
1.教學設計實施前
(1)設計理念
本次教學設計主要是對各類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予以分析,后針對此實現(xiàn)對課堂教學情境的設計,在教學項目中將不同內容予以連接,結合情境設計相關任務,并在任務合理基礎上使學生圍繞任務予以相關知識點探究。以乒乓球及小石塊為主要研究工具,首先可通過漂浮乒乓球使學生產生疑問,認識浮體,并使學生初步掌握“浮力”的基本定義,后以沉于水底的小石塊為例,引導學生實現(xiàn)對相關實驗的設計及認知,引出空氣浮力,最后得知浮力產生的原因,使學生進行自主性分析及思考。
(2)教學目標
在教授過程中,主要以生活中常見的物體為實驗工具,使學生在生活經驗及認知基礎上樹立探究意識,找尋科學規(guī)律。在本次實驗教學中,結合實驗過程主要使學生清楚生活中的浮體類型,掌握基礎性浮力定義、施力物體及方向,明白液體表面、內部以及空氣均存在浮力,知曉不同物體、不同類型的浮力成因;后在實驗教學期間及教學后使學生動手自行操作,關注生活,體驗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中與浮力相關的現(xiàn)象,留心生活,提升觀察能力,促進學習興趣增長。
(3)可行性分析
首先,在“浮力”課程授課之前,學生已在之前的教學中掌握力的概念、作用以及測量,同時掌握壓力、壓強等力學基礎知識,學生在本次課程學習及設計研究中便可應用。其次,學生在學習浮力相關課程時,需具有良好的綜合分析及理解能力,可在理論知識及思維理解基礎上實現(xiàn)對知識點的分析及擴充。再次,學生均已初步掌握控制變量法、歸納法等基礎探究方法,可在本次教學中予以合理應用。最后,初中八年級學生已具備良好的生活探知能力,對于生活中的浮力現(xiàn)象具有一定的理解基礎,因此在本次研究中,結合生活現(xiàn)象向學生予以浮力等知識的介紹及講解,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2.教學設計過程
(1)新課導入
教師提前準備好小石塊、乒乓球、塑料泡沫、曲別針、水槽、水等,后將小石塊、乒乓球、塑料泡沫、曲別針一起投入水槽,讓學生認真觀察各個物體,看其會發(fā)生哪些現(xiàn)象。
(2)深入引導
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水槽,看哪些物體浮于水面,并讓學生比賽看誰所觀察并說出的物體類別多。學生進行思考,教師可向學生提示,并告知學生漂浮在水面上或其他液體中的物體均稱為浮體。在此期間,教師可向學生以江河湖泊中的船舶為例進行分析,將湖泊中的船舶作為浮體進行分析,并引導學生思考船舶的發(fā)展方向,使學生樹立課程研究意識。
(3)感知浮力
教師可根據(jù)學生所觀察并延伸的塑料瓶、乒乓球及小木塊等進行引導分析,后向學生介紹水面漂浮的物體均為浮體并向學生提問浮體漂浮于液面的原因。學生可分組并將乒乓球向下按,感知球對于手部的作用力,引導學生感知力的方向及大?。A設:乒乓球受上托力,力在未浸沒前越往下力越大),松手,讓學生觀察發(fā)生的現(xiàn)象并研究力的方向特征(初步:豎直向上跳出);后將水槽傾斜,重復上述操作,得出結論。教師可向學生提問,乒乓球是否都是豎直向上跳出?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予以回答,教師可給予不確定答案,引導學生自行設計實驗予以證實并得出自己的結論。結論整合:浮力指漂浮于液面物體受液體垂直向上的托力,浮力施力物體為液體。在實驗中,乒乓球越往下按其浮力越大,在往下按的過程中乒乓球逐漸取代原有水的空間,越往下,水排開面積越大,浮力越大。
(4)浸沒水中物體浮力
提問:沉在水底的小石塊會不會受到浮力?
實驗:細線、彈簧秤掛重物,顯示示數(shù),若向上手托,數(shù)字減少。
討論:學生可結合實驗進行討論,上臺演示實驗,得出結論,并詢問有無其他方案。
總結:浸在水中的物體均有豎直向上的浮力。
(5)氣體浮力
提問:氣體是否存在浮力?氫氣球為什么可以向上飄,原因有哪些?
學生根據(jù)上述研究可答:受到浮力,而氣球在空中也會受到相應的浮力。
提問:若自由釋放下端附有勾碼的氫氣球,學生可發(fā)現(xiàn)什么?
學生:勾碼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氫氣球可保持平衡,而其豎直向上的托力便是浮力。
教師總結并予以肯定。
(6)浮力產生原因
實驗:將一個乒乓球放置于自制漏斗并向內倒水,水由漏斗下流出,后將漏斗口堵住,觀測兩次此操作現(xiàn)象的差異。
結果:乒乓球前后具不同運動狀態(tài),結合液體壓強分析可知上下表面壓力差便是浮力。
3.教學反思
首先,在課程引入過程中大多會以故事或現(xiàn)實中所發(fā)生的事件予以課程講解,使學生更易了解相關概念及內涵,而在故事選擇中,教師需注意對典型及代表性強的事例進行選擇,且僅可選擇一個,避免事例的分散性導致課程主題的削弱。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話語的凝練,對于無意義的話語可選擇盡量不說,在課程教授時,需提前寫好詳細的課程教學內容,避免課程教學雜亂無章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再次,教師還應注重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選擇合理的、新型的實驗操作方法向學生展示,使之發(fā)揮更加明顯的實驗效果。如可將多媒體視頻中的實驗操作過程向學生予以課堂現(xiàn)實展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內容,同時教師還應注重對資源的高效性利用,挖掘課堂資源,合理組織應用形式,充分發(fā)揮效用。
最后,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應注重對重點知識的教學以及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確定。在實驗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主體性,與學生一起實驗、一起討論,從而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思考的習慣,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實現(xiàn)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從而最終實現(xiàn)課程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凡生.基于學生理解情況研究的浮力教學設計[J].賀州學院學報,2011(3):93-95.
[2]露森.關于初中“浮力”典型相異構想的教學設計[J].學苑教育,2012(17):52-53.
[3]吳建兵.“做中學”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高效之路——關于《浮力》實驗教學設計的課例反思[J].中學物理,2012(24):7-8.
[4]許幫正.物理探究教學的設計原則及內涵把握——基于《浮力》教學的實施與點評分析[J].物理教學探討,2014(6):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