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霞
【摘 要】課堂教學中的有效互動是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關(guān)鍵,如今課堂教學中的有效互動形式比較單一,要想高質(zhì)量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必須注重課堂上多元化的師生互動。
【關(guān)鍵詞】課堂教學 師生互動 現(xiàn)狀分析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6)01-0057-02
《語文新課標》中提到:學生是課堂發(fā)展的主體,是課堂活動的主人,而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領(lǐng)導者。所以課堂教學應是由師生共同活動來完成的。在此思想基礎上我對這三年的互動成果作了如下總結(jié)。
一、初中語文課堂師生互動的含義
課堂是教師、學生與教材三者間在課堂情境中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所組成的,它包括師生間、學生間的共同學習,共同討論等,簡言之,即課堂上師生共同完成教與學的任務。
師生互動的主要類型:
通過這一階段的研究得出:課堂師生互動分為以下幾種:單向型互動、雙向型互動、多向型互動。
單向型互動主要是指師生單方面作用于對方,如教師單方面實施的不結(jié)合學生反應的講解,或者學生得不到教師任何反饋和支持的小組討論等;即傳統(tǒng)的教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老一套教學模式。這種形式的互動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很常見。
結(jié)果是學生的地位和作用不但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與體現(xiàn),反而長時間如此會養(yǎng)成學生不愛動腦的習慣,導致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得不到開發(fā)。
雙向型互動指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如師生之間的提問、對話或師生根據(jù)對方的反應來調(diào)整自己的教與學行為等。
結(jié)果是這種形式的互動在課堂教學不僅令學生變得勤勞,而且能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和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作用以及融洽了師生之間的關(guān)系。
多向型互動包括隱性和顯性多向交流,前者如教師與某一學生單獨的交流會影響其他在場的學生,后者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的集體講授、提問、要求等,可以對不同的學生產(chǎn)生直接影響,并都在實質(zhì)上與教師發(fā)生著互動?;旌隙嘞蛐突影ń處熍c每個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都能彼此來回交往,互相影響。
二、語文課堂教學互動現(xiàn)狀分析
基于新課改的召喚,教師們都在嘗試著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改變原來的“教師主辦,學生主記”為“師生互動”,大喊著還課堂于學生,讓學生達到動手、動腦的能力。其實,在真正的課堂教學中照樣是穿新鞋走老路,并沒將課堂上師生互動這一課題研究落到實處。如:
上課時老師拋給學生一問題后,就讓學生討論,教師沒有考慮過設計的問題是否符合學生討論或難易程度是否有必要討論;認為只要是讓學生討論了就是生生互動了。一堂課弄得熱鬧哄哄,其實下課后,學生是一問三不知,根本沒達到教學效果。
究其原因到底為什么呢?
(一)形式單一,學生怕錯不敢回答,缺乏互動激情
一項大規(guī)模的教育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的教育方式產(chǎn)生的教學效果是不同的,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平均回憶率為:教授講授5%,學生閱讀10%,視聽并用20%,老師演示30%,學生討論50%,學生動手70%,學生教別人95%。加強生生互動,定能提高課堂效率,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二)課堂設計問題單調(diào),多認知互動,缺情感互動
師生間的互動一般包括認知互動和情感互動。課堂教學通過認知獲得知識、豐富技能、形成情感、提高智慧、完善人格。目前課堂教學多以知識掌握為主要目標,重視認知互動。由于無法直接檢測的原因,許多教師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看成是可有可無的目標,因而課堂上缺乏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教師吝嗇花時間讓學生展示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使師生彼此借鑒,共同進行情感體驗。
(三)問題比較直觀,缺少思考價值
下面是我聽課中出現(xiàn)的,摘錄如下:
一老師上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一課,教師為了讓學生所謂的互動,沒有真正地設計有價值的問題,而是怕學生不能回答就避開難點,設計了一些簡單的問題:
這首詞中寫了哪些景物?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有學生回答“夕陽西下”一句,教師并沒有真正弄明白此首曲的知識點,其實,這一句與“斷腸人在天涯”是合為一句來表現(xiàn)詩人的羈旅之苦的。有時學生流利的回答只是淺層次的記憶,是否真正理解不得而知。
(四)問題指向不明,缺乏思考方向
如“《天凈沙·秋思》課文標題”展示出來后馬上問學生:“這首曲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學生感到很突兀,沒有思考方向,不知從何回答。
三、有效互動的策略
(一)了解學生,課前認真?zhèn)湔n,認真?zhèn)鋵W生,認真?zhèn)浣滩?,捕捉課堂上的瞬間情況作互動素材
課堂上出現(xiàn)的瞬間情況是課堂互動的豐富源泉,結(jié)合學生熟悉的學習生活來創(chuàng)設教學互動情境是行之有效的?!墩撜Z》有云: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樣既能引發(fā)學習動機,還能起到指導學生改正錯誤的關(guān)鍵作用。
案例:我上《岳陽樓記》一文:
師:本文的表現(xiàn)主旨的應是哪一句?
85%的學生大聲回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其中一位平常不愛講話的女同學站起來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告訴我:老師,我認為我的答案不是錯的,我們幾個商量的結(jié)果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一聽這是個撩撥學生互動的良好素材,按平常慣例,本文主旨就是“先天…樂”一句。于是我故意激發(fā)他們,哦,這個問題老師也有些疑惑,我希望你們再讀課文,討論討論互相拿出理由來,看看到底誰的有道理。
在這激發(fā)之下學生都參與了,各自認真地讀并在仔細地在文中找答案,課堂討論不僅激烈、而且活躍。達到了師生互動的效果。
(二)轉(zhuǎn)變角色意識,挖掘?qū)W生潛力,變“教師講”為學生講,創(chuàng)設互動的積極性,為課堂教學有效互動提供保證
研究得出:師生互動受教師特征的影響,教師的個性特征、教育方式、管理風格、對學生的期望值等都會對師生互動產(chǎn)生一定影響,專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不一樣,師生互動的效果也不同。
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新課標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必須從傳統(tǒng)課堂中單向灌輸知識,學生被動參與的教學方式中走出來,樹立科學的教學觀,明確有效互動對學生學習的重大意義,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導學生“學”而不是過分關(guān)注教師如何
“教”上,從而達到”要我學”為”我要學”,真正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的作用。教師要積極轉(zhuǎn)變教師角色,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實現(xiàn)師生間、生生間的平等互動,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激發(fā)者、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者、個性張揚的促進者。
案例:我上《黃河——母親河》這一綜合性學習活動課。
然后我引導課前讓學生去查資料,(要求:分小組查,并且活動欄目由他們自己設計)
1. 黃河的名稱來歷;
2. 黃河的形狀;
3. 黃河的現(xiàn)狀;
4. 如何治理黃河。
由于學生根本沒看見過黃河,只能靠收集資料和PPT了解,課前我放了很多關(guān)于黃河的短片讓學生看,觸動了學生的激情,學生說他們很想當當老師,叫我讓他們來上這堂課。因此我把這堂課完全還給學生,我當觀眾。
以下是學生設計的欄目:
欄目一、黃河知識知多少;
欄目二、重溫黃河夢;
欄目三、救救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斷流,母親哭泣;
欄目四、還原母親河一個美麗的面貌。
上我將48個學生分成3個小組,讓他們分別選出代表上黑板講解,講解不全之處由同組人補充,最后評出優(yōu)秀者。48位同學參與率是100%,個個有事可做,達到了生生互動的作用,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而且他們還在課前設計了富有文采的開場白,把整堂課上成了非常有趣的環(huán)保課,這比老師站在講臺上說教效果顯著。生與生之間討論、商量、互助,熱鬧極了,特別令我感動的是欄目四“還原母親河一個美麗的面貌”這一活動時他們互評各自寫的宣傳語十分值得肯定。
經(jīng)過這三年的研究得出:
教學活動從本質(zhì)上講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每個人都是作為主體而存在的,每個人都是彼此相互認識和交流的對象。因此,在課堂教學互動中教師不再是特權(quán)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等對話的一員,課堂教學有效互動“是對雙方的傾聽,是雙方共同在場、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參與的關(guān)系”,是“師生之間的相互接納與分享”。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師生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他們都作為平等的一員在參與學習過程,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要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平等,教師就應該學會傾聽,關(guān)注學生的思維過程,把握學生的思維脈搏、尋找學生的思維火花。
(三)優(yōu)化教學程序,拓展有效互動的空間,設計有效提問,激活學生思維的平臺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只要有技能,而提出問題需要有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教師的提問,首先應該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處選擇一個最恰當?shù)膯栴}進行發(fā)問,提問的內(nèi)容應根據(jù)學生已有水平和思維能力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有形象到抽象,逐步逼近語文本質(zhì)——工具性。提問要有思考價值,要能達到學生會說會寫之目的。由此產(chǎn)生更大的互動空間和需求,增強互動的需要性和有效性。
(四)讓學生學會總結(jié)反思
總結(jié)和反思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對本堂課所教內(nèi)容進行有效的回顧,是學生愉快感受和面臨困惑的最好的解決方法。《論語》中說:吾日三省吾身:傳不習乎?我認為這一句用在課堂教學即將結(jié)束時相當有用,讓學生在每堂課結(jié)束前3分鐘學會對本節(jié)課內(nèi)容作總結(jié)和反思,他們既可以找到學習的樂趣,又可以總結(jié)出自己不懂的知識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補救。這樣做比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要好得多,而且又進一步地開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還要不斷地摸索,不斷地積累,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 《教師》2013(24)期
[2] 《語文新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