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林
摘 要: 教師都在追求高效課堂,可以通過四方面的努力,使課堂教學更加務實,更加高效,使高效課堂再升級。本文通過課例分析,旨在可感、務實、高效地為教師提供打造高效課堂再升級的途徑。
關鍵詞: 語文課堂教學 高效課堂 升級途徑
一節(jié)課是否優(yōu)秀是否高效,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否準確、切實,教學過程的設計是否合理、科學,教學重難點的解析是否突破、達成,教學效果的呈現是否明顯、突出。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努力,使課堂教學更加務實、高效,使高效課堂再升級。
一、教學設計應當具有深度
新課標要求:“應在繼續(xù)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比珖姓Z會首屆國學課堂教學大賽和生本課堂教學大賽特等獎獲得者耿文超老師,他的教學設計就具有深度。
《裝在套子里的人》一課,他設計了三個環(huán)節(jié):1.識其人——你認為別里科夫是個怎樣的人?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塑造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形象的?請結合文本具體分析。2.尋其根——是誰害死了別里科夫?3.畫其魂——為別里科夫寫對聯(lián)或是寫一句話,對逝者進行評論,給后人些許啟示。
小說閱讀教學的關鍵是引導學生理解人物,特別是小說中的主人公。優(yōu)秀小說的主人公往往帶有典型性,既然是典型,學生在理解時就容易被罩上“套子”,人云亦云,泛泛而談,教師的教學設計常常在“識其人”時就流于淺層,后面的教學設計便乏善可陳。耿文超老師的設計卻不同,具有深度性。第二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挖根溯源,體現了對人物及社會制度的深度理解;第三環(huán)節(jié)既緊扣文本,又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更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
再看第九屆“語文報杯”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課例張全民老師執(zhí)教的《裝在套子里的人》,探究的環(huán)節(jié)他設計了三個問題:1.別里科夫形象的塑造方式有什么特點?2.“我們”是誰?“我們”在作品中存在的意義是什么?3.華連卡姐弟形象也有象征意義嗎?
在學生分析了別里科夫的形象后,張老師讓學生探究的問題明顯又進了一步,從關注寫什么到研究怎么寫,從走近經典解讀主要人物,到更傾向個性化解讀的次要人物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活動,必然讓學生收獲更多。這篇小說看起來好讀,讀起來也好讀,深入下去最不易,難便難在不難。
教學設計的“深度性”不只在于幾個環(huán)節(jié)的層次關系,更在于每一環(huán)節(jié)內部的深入,而且是語文學科本身的深入。著名特級教師黃厚江說:“重點教學內容要分層推進?!薄爸攸c學習活動要分步到位?!秉S老師的話就是建議師生圍繞教學目標,步步前進,層層深入。
二、教學課堂應當具有生成性
河南省中學語文優(yōu)質課大賽,景根喜老師執(zhí)教的《動物游戲之謎》一節(jié)課就具有生成性。
景根喜老師設計了一個“合作探究、百家爭鳴”環(huán)節(jié)。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本著合作的精神,選擇以下任一問題進行討論,爭取達成一致意見:1.你不認同哪(幾)種假說?為什么?2.你認同哪(幾)種假說?為什么?3.請你提出新的假說,并闡明理由。然后讓每個小組選出代表以中外科學家的身份介紹本小組同學閱讀研討的結論,發(fā)表看法,以“動物游戲原因研究成果發(fā)布會”的形式呈現。
學生自動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先是認真研讀教材,然后展開討論,并由一位學生認真記錄大家研讀的結論,接著各小組代表們紛紛主動走上“講臺”。其中一位學生的精彩發(fā)言:
大家好,我是愛達荷大學的約翰·貝葉。經過我和我的團隊的研究,我們發(fā)現動物的游戲不僅是學習,而且是一種鍛煉。比如西伯利亞羱羊的游戲就帶有明顯的鍛煉傾向,它們選擇游戲場地時,總是喜歡選擇坎坷的斜坡或陡峭的懸崖進行跳躍,這就鍛煉了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無獨有偶,我的搭檔賴特發(fā)現,北極熊在夏季食物充足的時候喜歡玩摔跤、追逐、滑坡等游戲,這就能讓它們確保冬天捕食的能力。而我們人類不也需要經常進行鍛煉嗎?比如說運動員,他們如果不經常鍛煉的話,體重就會增加,然后身體的機能也會大不如前。而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若不經常鍛煉,身體的免疫力就會下降,就會生病。適者生存,優(yōu)勝劣汰。所以,動物也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游戲行為學習生存本領,鍛煉生存技能。因此,我們在此提出“鍛煉說”對漢斯女士的“學習說”進行補充,希望大家支持我們。
還有一位學生的發(fā)言更具有想象力,他們提出了一種新的假說——發(fā)泄說,他們認為動物的游戲是一種發(fā)泄行為。而另一位學生則脫稿演講,有理有據地談了自己小組的研究結果,獲得了同學及臺下聽課教師的陣陣掌聲。從學生精彩的發(fā)言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覺到學生研讀教材及思考研討的脈動。
成功的課堂應當是生成性的課堂,強調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彈性設計,展開動態(tài)的生成性的教學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具體性、差異性和獨特性,關注學生個性化的表現及差異化的體驗,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景根喜老師這節(jié)課充滿了生成的要素,老師沒有直接給出答案或者代替學生回答,完全由學生“自主研發(fā)”。這種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符合教材要求及新課程課堂教學實際,匠心獨運,切實高效。
三、教學問題應當具有思路性
課堂教學活動是以問題為載體的,問題的質量無疑會大大影響教學效益。在有效教學的環(huán)境下,教師認為,語文教學過程中,所提問題要難易適度,切合學生思維實際,具有發(fā)散性,并且指向明確,否則很容易使得學主忙活半天卻達不到預期效果。應該說,這些原則都是正確的,但在高效語文的追求中,語文課堂的問題設計還可以做得更好。
鄧彤老師執(zhí)教《錦瑟》梳理詩意時,這樣拋出了讓學生思考的問題:
師:大家試著把這首詩改為七絕、五絕,看看改后的詩大致表達了什么內容。
(學生饒有興致地分組活動起來,5分鐘后學生開始發(fā)言)
生:我們改編的七絕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生;我們改編的五絕是:錦瑟五十弦,弦柱思華年。此情可追憶,當時已惘然。
師:還可以再壓縮嗎?
生:錦瑟弦,思華年??勺窇洠雁?。(眾笑)
師:這樣一壓縮,這首詩大概講什么應該明確了吧?請一位同學說一說。
生:看到錦瑟,聽到錦瑟幽幽的旋律,我不由想起了自己的青年時代。那是一段多么美好而又感傷的回憶啊,可是往事卻如一片云煙,令我難以真切把握。
引領學生按照這樣的思路梳理詩意,近乎無解、無處著手的《錦瑟》文意動刀甚微,謋然已解。教師的問題設計應當給學生一種思路,讓學生能順著老師的導引,逐層深入課文的內核。試想,如果鄧彤老師一開始拋出的問題是“這首詩歌到底寫了什么?請你說說這首詩歌的內容”,恐怕學生真的難以下手,課堂教學必然陷入冷場、尷尬的境地。教學問題的設計應該立足于學生的現有水平,并在此基礎上誘導提升。
再如第九屆“語文報杯”課堂教學大賽全國一等獎課例汪紹平老師執(zhí)教的《將進酒》片段:
師:下面就讓我們深入文本,精讀涵泳,看看讀《將進酒》,你讀到了一位怎樣的李白。大家可以參考這樣的句式表述你的見解:“我讀到了一位?搖 ?搖的李白”。請同學們以前后桌為單位分組討論,一會兒我們共同交流。
(多媒體展示提示:請找出具體詩句進行分析、概括。分析時,盡量從三個方面著手:內容、手法、情感。)
這里,汪老師拋出問題后,對學生思考活動的布置過程特別重視,不僅詳細地用語言說明,還把關鍵性要求用多媒體展示出來,這樣,所有學生都會對問題和接下來的活動要求準確把握,與老師的意圖充分對接??梢园l(fā)現,這樣的問題任務明確,要求具體,路徑清晰,保證了學生全部、一致、高效地開展活動。
清晰展示問題、傳達活動意圖在很多人看來似乎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正是這樣一些細節(jié)問題,弄不好恰恰是影響教學效果的大問題。
四、教學效果應當具有外化性
早在20世紀80年代,洪鎮(zhèn)濤先生就提出把“講堂”變?yōu)椤皩W堂”,他說:“語文教學不是一種知識體系,而是一種能力建構。”時至今日,新課改也在反復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然而落實到課堂,不少教師仍習慣于讓學生靜態(tài)地掌握語文知識,滿足于師生大量“個體式”的對話,忽略了教會學生怎樣進行語文學習,使學生變成思想的巨人,“動手”的矮子。張廣銀老師在執(zhí)教《山居秋暝》時,就特別注意讓學生的思考“可見可感”,使教學效果具有了外化性。張老師首先要求學生“直譯”,讓學生準確地出詩歌的內容,并提示:注意符合“信、達、雅”的基本要求。張老師采用投影的形式外化學生的思考結果。
外化的結果,使學生不可捉摸的思維變成具體可操作的對象,便于學生看到思維中的錯誤所在;使課堂有了“動與靜”的節(jié)奏變化,便于學生思維的碰撞;使作秀式的外在活躍,變?yōu)檎嬲媲星械膬仍阼b賞。教學效果,從教與學的反饋中得到檢驗,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構建。
高效課堂是拒絕膚淺的課堂。高效課堂是動態(tài)的課堂,是教師點撥引導充滿機智、學生自主學習質疑答問彰顯個性的課堂,是知識技能運用及語文綜合素質養(yǎng)成的課堂。努力打造語文高效課堂的升級版,是教師永不止步的追求。
參考文獻:
[1]文中案例來自《語文教學通訊》A版,2012年—2014年.
[2]黃厚江.語文的原點:本色語文的主張與實踐[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