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摘 要:一、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豐富語文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二、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語文課堂提供學習“媒介”。三、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豐富學生的課文知識量。四、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應注意四個方面的問題:1、注意調整主次角色。2、注意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地位。3、注意不能缺少課堂上的交互性。4、注意不要缺失語文學科的特點。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課堂;學習興趣;學習媒介;語文知識量;注意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324-02
當今社會,以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正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對現(xiàn)代教育也產生著莫大影響。小學語文教學中,借信息技術這塊“他山之石”,攻語文這塊“玉”, 為學生多樣化學習創(chuàng)造環(huán)境,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豐富小學語文課堂,成為語文教師研究的課題。結合自身實踐,總結如下看法。
一、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豐富語文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積極性就會明顯提高。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能使教學過程呈現(xiàn)出情景交融、形聲并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xiàn)情境,啟發(fā)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fā)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出來。
如《飛奪瀘定橋》一課,對于我們這的學生來說,幾乎從未見過瀘定橋。我就借助多媒體的優(yōu)勢,通過多場景多角度向學生展示,讓學生和作者一起感受瀘定橋的險要。隨著畫面的出現(xiàn),音樂響起,播音員的配樂朗誦,學生的興致油然而生。他們時而被紅軍那英勇無畏,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所吸引,時而為身為中華民族的子孫而自豪。多媒體的使用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完全把學生帶到了戰(zhàn)場,看到了從沒看到過的情景,怎能不樂于去學習呢?
二、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語文課堂提供學習“媒介”
由于受年齡、生活經驗等多方面的影響,學生的認知、理解、感受語言的能力比較弱,尤其對一些抽象的語言文字,離生活實際比較遠的內容,理解就更加困難。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媒介”,突破學習中的難點,轉化學習內容的呈現(xiàn)形式,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困難。
如在學習《秦兵馬俑》一課時,鑒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缺乏,不能了解兵馬俑的浩瀚壯闊,規(guī)模宏大。上課伊始,我先讓學生預習,對秦兵馬俑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找到描寫秦兵馬俑的句段讀一讀。之后,在學生匯報之后,我隨機引入一段段秦兵馬俑的視頻,昂揚的背景音樂,逼真的情境畫面,歷史資料的隨機解說,學生在一陣陣的驚嘆聲中與這些享譽世界的歷史珍貴文物親密接觸,輔助學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秦兵馬俑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這樣引入的信息技術手段,不僅讓學生在親歷一場視覺盛宴后對課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能夠激發(fā)他們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學生看的入神、聽的認真,讀的盡情。在這樣一節(jié)課中,溶入了音樂、美育、民族精神的欣賞,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豐富學生的課文知識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以及課外學習資源,如教科書、工具書、網絡、圖書館”。
如:學習《齊天大圣》這一課之后,為了讓學生的知識面不只停留在齊天大圣的個人層面,還要對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課后我布置學生搜集有關《西游記》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經過加工整理辦一期“西游記”的板報。同學們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聯(lián)網上搜索圖片和人物介紹,有的去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有的則負責策劃板報的設計形式……通過各種途徑,同學們把收集到的資料匯總,成為圖文并茂的繪畫板“西游記”,不僅拓寬了學生對西游記中其他故事的了解,還無形中提升了學生對中國這一古典文學的熱愛和敬佩??梢娦畔⒓夹g給學生提供的生動、豐富、快捷的資源,既學到了課本以外的知識,在基礎上進行了延伸,受到更廣闊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
四、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還應注意的問題
1、注意調整主次角色。在語文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應以語文學科的學習為主,信息技術只是學生學習語文過程中的輔助學習工具。我們要防止信息技術在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中產生角色的錯位,分清信息技術和語文學科到底以誰為主,不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2、注意不要缺失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教學主要方法就是聽、說、讀、寫,就是背誦、記憶、理解、掌握并加以運用,它注重的是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感悟和積累。所以在整合過程中不能忽視對學生語文基礎和語文基本素養(yǎng)的訓練和培養(yǎng)。例如,在上網收集資料的同時,要指導學生如何通過閱讀篩選適合自己需要的資料;不要一味追求電腦鍵盤輸入。要知道,寫一手漂亮的漢字,熱愛祖國的語言和文字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任務,在網上與人交流的同時,還要學會口語交際等等。同時,要注意資源大量化、多樣化容易掩蓋分析思考過程,一些基礎知識也容易被忽略等。
3、注意不能缺少課堂上的交互性。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和文字學科,要求必須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中提高。大部分小學教師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由于課件信息量大,只顧著播放幻燈片,容易忽略了和學生的互動,課堂上沒有提問和回答以及師生的交互,無法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便曲解了語文教育的目的。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如果幻燈片過于精彩,學生就只顧著關注多媒體。整節(jié)課下來,學生只是在看幻燈片的變換,忽略了教師的問題,更沒有思考,最后根本不知道自己接受了多少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學生對多媒體的興趣和好奇心消失,這也會影響師生之間的正常交流,導致啟而不發(fā)的沉悶緊張的課堂氣氛。
4、注意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地位。在整合過程中要防止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只是旁觀者,極少言語,缺少必要的引導;或者只是把信息技術作為體現(xiàn)自主學習的裝飾;或者當學生坐在多媒體教室上課時,教師依然要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侃侃而談,此時,多媒體教室就成了投影儀,只是放圖片和課件而已。這樣做不僅是教學資源的一種浪費,更使得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喪失。重視了“人機交流”后,師生之間在課堂上的直接互動仍需加強。
總之,信息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已經是現(xiàn)代化教學方式之一,作為教師必須努力學習信息技術,讓它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但兩者既不能互相完全代替,也不能互相排斥,而是應用一種新的方法把他們結合起來,減少各自的不足,使兩者的優(yōu)勢變得更加有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推動語文教學改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