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紅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十四中學,江西 南昌 330009)
?
體驗式教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朱志紅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十四中學,江西 南昌330009)
摘要:初中生物是為了讓學生了解生活、生命的奧秘和本質(zhì),但因知識較為深奧及抽象,初中生理解較為困難。體驗式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親身感受,加深對知識的了解,便于更好的掌握。同時,通過多樣化的形式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將“填鴨式”教學變?yōu)椤皾櫸锛殶o聲式”,從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初中生物;體驗式教學;應用
有研究指出:學生通過閱讀所獲得的知識只能記住1%,通過聽所獲得的知識只能記住20%,而通過切身經(jīng)歷所獲得的知識卻能記住80%??梢?,通過親身經(jīng)歷,自我參與及體驗才能真正較好地掌握知識。基于此,體驗式教學孕育而生。其原則是結(jié)合學生特點,通過創(chuàng)造或重復經(jīng)歷的情景和計劃,呈現(xiàn)或再現(xiàn)課題內(nèi)容,讓學生在體驗過程中理解、掌握所學知識。同時,在實施過程中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眼、腦、口、鼻、耳、手,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索、創(chuàng)造等能力,成為高素質(zhì)人才。
在初中生物的學習中,如何讓學生身臨其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至關重要。初中生物學側(cè)重于感性的、淺顯的、與生命現(xiàn)象有關的基礎知識。教師在講課中可通過多種形式創(chuàng)設情景,比如提問。筆者在講授“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吸收”這部分內(nèi)容時,先通過問題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每個人的每一天都是不一樣的;馬和羊都吃草,肉的口感卻不一樣;人為什么會胖?”這一系列問題讓學生腦袋中問號不斷,此刻求知欲倍增,老師就可以因勢利導,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再如利用生活素材。生物中的知識和生活密切相關,而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培養(yǎng)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利用生活素材創(chuàng)設情景必定能感染學生,吸引其注意力。再如利用生活現(xiàn)象。如在講“眼與視覺”時,為闡明瞳孔在光亮及黑暗中能調(diào)節(jié)大小,筆者讓學生進行了聯(lián)想式體驗——看電影。剛進入電影院會覺得黑,爾后慢慢變亮,走出電影院外面的光線刺眼,眼睛會不由自主地閉上,為何?此刻學生馬上會產(chǎn)生聯(lián)想,特別是進入電影院的瞬間明白人的瞳孔會根據(jù)光線變化,在明亮的環(huán)境中會縮小,在黑暗的環(huán)境中放大。
初中學生還保有童趣,他們更喜歡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也樂意加入到活動中?;诖颂攸c,教師可以在課題中加入相應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使其在愉悅中不知不覺獲取知識。比如在講“生物鏈”知識時,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自己尋找自己的食物,這樣他們既能掌握書本知識,而且因自己的參與對知識記憶更深刻。又如在學習“人類的起源與發(fā)展”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語言的重要性,筆者讓4名學生組成一個小組,第一位學生將看到的詞匯只能通過肢體傳遞給第二位,以此類推,最后一位學生將看到的用語言說出來,結(jié)果與原話大相徑庭,引得同學捧腹大笑,課堂效果十分理想。
初中生一般都愿意參與到活動中,通過自己的觀察、實驗、制作、探究獲取的知識更為鞏固。筆者在講授“植物”這部分內(nèi)容時,給每位學生發(fā)一顆植物種子,讓其自己種植,并要求每人按日期記錄好其變化,比如發(fā)芽的特點、葉子生長特點、葉子筋脈、花朵顏色、花瓣數(shù)量等。這樣學生不僅能收獲種植成功的喜悅,同時還能將所學內(nèi)容貫穿于整個種植過程,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初中生對未知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喜歡探究。因此,教師可以設置探究性的活動。比如在學習“鳥卵殼”時,筆者提供基本的材料,包括雞蛋、注射器、針頭、水、燒杯,讓學生自己用實驗證實卵殼有氣孔。此時,學生立即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最終確定了兩種方案:一種是利用注射器向雞蛋內(nèi)注入空氣,增加其壓力,蛋清通過氣孔冒出;第二種是將雞蛋放入水中,蛋殼會起泡。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完成探究性活動后,培養(yǎng)了學生探究及合作精神。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fā)展,多媒體教學已應用到許多課題,它給教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直觀、生動的圖像和視頻豐富了課堂形式。利用多媒體技術把大量的圖片、動畫、電影等材料整合在同一個課件中,讓學生接觸盡量多的生物資料,通過眼睛體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血液循環(huán)”時,可以通過制作動畫展示血液循環(huán)的具體過程,這樣學生就可以直觀地看到全過程,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再如講授“染色體及DNA的關系”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先呈現(xiàn)一個細胞,將細胞核取出放大,再將核內(nèi)染色體拉出放大,學生便可看到一個螺旋化的染色體。然后將染色體解開成絲狀染色質(zhì),再取其中一段,學生便可看到DNA分子和蛋白質(zhì)是其組成部分。如此演示可以讓學生逐步了解各自的關系,也能讓學生直觀地體驗其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雖然可以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也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同時還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但不能過于依賴多媒體,在應用時不能喧賓奪主,讓學生過于關注課件的形式而忽略了授課內(nèi)容。
曾有學者做過比喻,將一勺鹽吃下去,肯定難以下咽,而將其融入湯中,便成為佳肴。學生猶如鹽,要融入知識的海洋才能獲取所需;要親身體驗,才能獲得知識的力量;要切身感受,才能明白其中的奧秘。在課堂中,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的感受,才能讓授課活動有的放矢。
[責任編輯張景賢]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7-0230-13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