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方麗
【摘 ? ?要】朗讀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著重要作用。如今,在語文課堂上留給朗讀的時間太少,學生朗讀能力沒有得到有效提升。教師在語文課堂中應(yīng)利用有效朗讀策略來提高課堂效率,切實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恰當利用多媒體技術(shù)創(chuàng)設(shè)朗讀情境,增加朗讀形式,朗讀指導時以學生為主體,運用這些策略都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輔助我們的語文教學。
【關(guān)鍵詞】語文課堂 ?有效 ?朗讀 ?策略
在教育部頒布的義務(wù)教育語文課標中,其中有句話在每個學段目標中都重復出現(xiàn)了,那就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它出現(xiàn)的頻率,可想而知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墒牵谖覀儗嶋H的課堂教學中,朗讀教學究竟發(fā)揮了它多少的功力,怎樣的朗讀教學才是有效的呢?在這個問題上,我也有了自己的一點思考。
一、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創(chuàng)設(shè)朗讀情境
當前,大部分教室都裝有多媒體設(shè)備輔助教學,我們可以利用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shù)創(chuàng)設(shè)朗讀教學情境,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體驗到朗讀的愉悅,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達到情景交融的朗讀目的。多媒體的引入,能對語文朗讀教學產(chǎn)生有效的補充,用閱讀帶動理解。教師通過精心設(shè)計再現(xiàn)教學情境,加深學生對語段的理解,增強思想感悟。
比如,我在教授北師大版四年級課文《瑞雪圖》時就遇到了難題。我所在的學校在廈門,這里的孩子大多從小就生活在海邊,基本上都沒有見過雪,先不說讓他們朗讀起來入情入境,就是讓他們理解課文里描寫的“銀裝素裹”的景象都很難。于是,我決定用上多媒體來上這節(jié)課。在教授課文時,我讓孩子們觀看了北方大量的雪景圖,從孩子們一聲聲的驚嘆中,我知道他們頭腦里已經(jīng)對雪有了初步認知。接著,我又播放了一段下雪的視頻,視頻里大雪紛飛,人們在雪地里嬉戲打鬧。這樣,學生從視覺、聽覺上都體會到了瑞雪給人們帶來的喜悅。接著,伴隨著視頻里的雪越來越大,我讓孩子們置身于情境中朗讀課文,這時的朗讀已經(jīng)分明比之前更好了。在情境交融中,他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他們的朗讀聲里有喜悅,有羨慕,不再是干巴巴的唱讀了。
我想能讓從沒見過雪的孩子也能把《瑞雪圖》讀得如此動聽,這都是因為有了多媒體的加入啊。這樣的教學,這樣的朗讀,也更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吧。
二、朗讀形式多樣化,提高學生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教師一定要緊扣教學文本,抓住內(nèi)容特點,運用適當形式,讓學生可以多樣化地展示自己的朗讀。
1.演課本劇
用表演的形式來練讀。有一些文本情節(jié)生動、形象鮮明,教師可以引導和幫助學生來編劇、表演。例如,我在教授《“三顆紐扣”的房子》時就引導學生把課文改變成課本劇。這邊課文形象鮮明,情節(jié)生動,學生在改編的過程中也是興致盎然。他們在排練時,不斷揣摩人物心理,力求用生動的語言表現(xiàn)人物形象。最后,班上學生在課本劇匯報時的表現(xiàn),更是讓人出乎意料。許多學生都紛紛走上臺展示自己,他們對三顆紐扣慷慨大方的人物性格也拿捏得恰到好處,真正實現(xiàn)了以演促讀。
2.教師帶讀,模仿入境
習慣唱讀的學生不會連字成詞,不會斷句,自然也談不上感情朗讀。教學中,通過帶讀引導學生進行言語的感知,使他們明白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如本學期在教學《凡卡》一課時,凡卡受盡折磨和虐待,體會他給爺爺寫信時孤獨、凄慘、絕望、痛苦的感情時,我沒有逐句地分析,而是帶著學生反復地讀課文。通過朗讀讓學生走進人物,積蓄情感,繼而融入到語言文字中,于是語言文字有了生命力。帶讀中,文章的語言、節(jié)奏、停頓、格調(diào)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nèi)心深處,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朗讀能力隨之得到提升。
3.以賽促讀
比賽也是一種激勵學生朗讀興趣的有效方法。學生在外在的評價機制下,會努力提升自己的閱讀技巧。賽讀可以分為男女生賽讀或是小組間賽讀。這種方法我常常用于詩歌朗讀中。在教授這學期的詩歌《種子的夢》時,因詩歌篇幅較長,學生朗讀興趣不大,起初多為唱讀,朗讀效果不盡人意。
三、朗讀指導要以學生為主體
學生要提高朗讀水平,不能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和指導,必須進行積極有效的大量朗讀實踐。學生只有通過采用多種閱讀形式,巧妙運用閱讀技巧,大量積累閱讀材料,這一目標才可能實現(xiàn)。
具體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1.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朗讀時間。朗讀能力是讀出來的,不是教師講出來的。好的課堂,教師必須做到精講,以保證有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滿足學生練讀需求。
2.朗讀要保證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朗讀不是學生的個人專場,教師絕不能只將目光聚焦在少數(shù)尖子生上,靠他們撐場面,而讓多數(shù)學生當聽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師一切行為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因此,教師要積極采用不同的朗讀形式,盡可能創(chuàng)造多的機會讓學生訓練朗讀,尤其是朗讀能力暫時稍低的學生,教師要給予更多的關(guān)愛,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努力進步,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逐步得到提高。
3.朗讀的要求不能“一刀切”。每個班都有拿到文本就能誦讀成篇的孩子,也有讀書磕磕絆絆或如唱讀的孩子。這就要求教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朗讀能力較差的學生讀正確,力爭讀流利;要求朗讀能力一般的學生讀出節(jié)奏,力爭讀出感情;要求朗讀能力較好的學生能聲情并茂朗讀。
總而言之,朗讀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朗讀訓練的切實有效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作為語文教師應(yīng)盡可能營造濃厚的朗讀氛圍,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努力做到“讀得有效”,把朗讀訓練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朱霞.新課改視域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策略探究[J].語文天地,2016.1:79
[2]李芹.練出實效讀出精彩—談小學生朗讀技巧[J].新課程導學,2015.9:15
[3]張秀軍.語文教學中要加強朗讀教學[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5(23):27
[4]劉亞瓊.淺談提高朗讀能力的有效方法[J]小學閱讀指南(中).2011(12):85
[5]霍同長.可觸可感的“閱讀”[J]語文教學.201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