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琴
摘 要:道德是人類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標準之一,它是人們幾千年文明發(fā)展的規(guī)范。人們根據(jù)社會整體的道德標準進行自我約束,并對自我和他人進行評判。因而道德教育是學生在學校中首先應該學會的東西。因此,教師在關注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時,還可以滲入對學生的道德教育,通過道德情感的訓練和養(yǎng)成,完善小學生的英語學習。
關鍵詞:小學英語;德育滲透;英語故事
眾所周知,道德品質是人才培養(yǎng)的首要要求。而小學生正處于人格迅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對人格、性格和各方面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要更好地貫徹落實《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重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德育的滲透,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好學生。
一、以老師自身為鏡,供學生模仿學習
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極強,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小學生有重要影響。每節(jié)課開始前跟學生說Good morning之類;當老師提問時,使用疑問詞could來加強詢問語氣,在問句前加上please,在學生回答問題后,主動說:Thank you,sit down please.將這些禮貌用語運用到與學生平時的交流對話中,實現(xiàn)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同時,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強,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出現(xiàn)不會說、說錯或其他突發(fā)情況,老師要用自己的良好修養(yǎng),拋開偏見,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隨便發(fā)脾氣,安撫好學生的情緒,營造一個和諧有效的學習環(huán)境。小學生在對老師的長期模仿中,培養(yǎng)了自己的道德感,完成了對英語的學習。
二、從教材中挖掘素材,將德育了無痕跡地滲透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
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找到教材內容中道德教育的切入點。比如“Nice to meet you”“How are you”等,利用這些日常用語,組織學生模擬交流,創(chuàng)造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鼓勵學生在課后見面時互用這些用語問候。
三、發(fā)掘英語故事,從故事中學做人
市場上有很多英語閱讀刊物,針對不同的閱讀需求有不同的內容。教師可以選擇適合小學生閱讀的課外雙語讀物,這種讀物一般以故事描述為主,在故事中樹立道德模范,學生在閱讀英語的同時,模仿故事主人公的做法,達到德育的滲透。
以《每天讀一篇好文章》這樣的雙語閱讀書籍為例,文章中有許多名言警句。老師選擇簡短的句子教授給學生,小學生學會了簡短,會對自我的提升有一種自豪感,進而把這樣的警句記得更牢,完成德育。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