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永輝
摘 要: 結合當前語文教學中的實際情況,文章認為,語文閱讀應該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合理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突出語文教學的學科特點,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真。
關鍵詞: 初中語文 閱讀 教學思考
長時間教初中語文,經常聽課、學習,在反觀自己、借鑒別人時,漸漸悟出了一些有關語文閱讀教學的門徑,現將它寫出來,與各位同仁交流交流。
一、教學的基本任務或思路
對閱讀而言,不論是怎樣的文章,其基本的教學任務或思路不外乎兩個層面:一個是“寫了什么”,一個是“怎樣寫的”。前者涉及文章的內容、主旨,后者涉及文章的寫法和語言特色。每一個層面的教學目標的實現,都必然要經過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就這兩個層面本身而言,自然是前者為后者奠基的。上述雖然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常識,但看一些老師的授課,其教學任務或思路似乎并不清楚,甚至錯亂,或者表面很“花”,而實際上其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很不得當。
二、教學目標
語文教學,每一節(jié)必須有明確的目標。而且,根據學生的實際,目標的確立應難易適中,并且要精而又精,至少應分清主標和次標。只有這樣,教學內容才相對比較集中,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才比較強。這一點對語文教學尤為重要。因為就閱讀教學來說,幾乎每一篇課文都屬于“綜合科”,每一篇課文值得學、值得教的地方都特別多,所以在眾多知識點、能力點中,到底選擇哪些點,又以哪些為重點,就很費腦筋。如果取舍不當,則事倍公半。這一方面,對初教語文的老師而言,是一個很大的考驗。這可能是語文教學很難入門的一個重要因素。一些老師教案上的“教學目標”寫了好多條,可觀其教學,則既不見“綱”,又不見“目”,既不見“主干”又不見“枝”,顯得凌亂而蕪雜。因此,如果不認真鉆研,不努力跟進,即便教幾十年的語文,也仍然是語文教學的“門外漢”。
三、導課
我不止一次發(fā)現,授課者在一段富有激情的導入語之后,竟然轉入“預習檢查”這一“冷冰冰”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或者是學生已經做了預習,而老師的導入語竟仿佛是面對還沒有看過這篇課文的學生。試想,這樣的導入語會有什么效果。在一些老師那里,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脫節(jié)或者不關聯竟至于這樣的程度。如果教學是為了過程的過程,那么這樣的過程還有什么意義?我想,導語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但其實質卻不會有太大變化。簡單一點,它至少應有開啟新課、引出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作用;復雜一點,和許多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樣,它也應該用擁有為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作好必要的鋪墊的作用。再者,作為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導語與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樣,應共同服務于教學中心。導語并非多余,更非擺設。倘若把一堂很成功的閱讀課比做一篇很出色的文章,那么,導語就是這篇文章的開頭。
四、多媒體
使用多媒體課堂容量大。但我認為,容量大不一定效果佳。而且多媒體更給我一種工業(yè)生產的感覺。那種一味追求效率的機械化生產模式,被套用到教育教學上,真不知道那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損害。對語文教學而言,多媒體在資料、圖片、訓練題目(含答案)的出示及復習課中的確有優(yōu)勢,可謂“省時高效”。然而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大量、頻繁地使用,則未免有點“濫”。還有人一味強調多媒體的“直觀性”。對一些復雜、抽象的事物,學生理解比較困難,借助多媒體的直觀性的確益處多多。但在語文閱讀教學當中,這樣的情況很少,這樣的必要也很少。如果過多地借助直觀理解文字,就真正失去了語文閱讀的意義。因為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實際上便是對學生的形象思維的演練(當然,這其中也有抽象思維的成分)。如果將他們都“直觀”了,那么思維的訓練從何談起。而且,多媒體的加入,替代的同時也弱化了和語文學習有關的能力、情趣、習慣的培養(yǎng)。處理不好其中的矛盾關系,恐怕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其弊大于其利。
五、背景介紹
在聽課中,看到不少年輕的同事在導讀課文前,必然要向學生介紹有關作者作品的相關常識或資料,甚至是很冗長的介紹,好像語文課少不了“背景介紹”,如若少了便不是語文課似得。且不說冗長的介紹占用了過多的課堂時間,單就其必要性而言,就很值得商榷。在這些背景材料中,有一些屬于文學、文化常識,很有必要了解或掌握,它能夠提高學生對該位作家及其作品的興趣,也有利于學生課外閱讀或今后的進一步學習,有一些則有助于學生對所學課文的深層次的感悟和理解,其作用和意義不超乎“參考”二字。從以上兩點出發(fā),背景材料如若要放在課堂介紹,則孰取孰舍,不待詳明。剛教語文的老師之所以在背景介紹這一塊缺乏合理的選擇,與他們不明白背景之于閱的作用有關,也與他們對教材本身吃得不透有關。還有一個問題,課堂的背景介紹,必須在導讀之前進行嗎?既然是教學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那就要與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有密切的聯系,以服務于“全局”,可我看到的是,一些老師背景介紹一環(huán)和下一步關系松散,甚至可以說沒有關聯。到了真有關聯的時候,他急于向學生進行“提示”,要學生“回頭望”,要他們注意聯系背景思考。既然如此,何不在此時出示相關資料,豈不更好?把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獨立于上下環(huán)節(jié)之中,晾在那兒很長時間,這樣的設計是否合理?我認為背景介紹如有必要的話,不一定要將其單列于導讀之前,而是應根據需要,選擇更合適的時機,最好與導讀的過程自然而緊密地融合在一起。
六、語文積累
凡語文老師,都知道積累的重要。但大多數老師好像都把工作做在了表面。他們要求學生多遍地讀、背、抄、練,可就是不理解學生為什么在積累方面顯得十分貧弱。我認為,要真正記得牢記得多,莫如將積累和運用結合起來。運用的途徑有二;一是勤練筆,可長可短,日記、心得、信件、倡議書都行,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進行表達,以多種形式讓學生學語文、用語文。二是廣閱讀,讀課文、讀名著、讀報刊、讀電視廣告、讀產品說明書,等等,隨時讀,不拘形式地讀。其實,語文積累本來就是為讀寫說打基礎的,如果不能使二者有機聯系,則積累的東西就得不到最有力的鞏固,積累的行為就會受挫,學生的熱情和動力就會受到較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夸美紐斯.大教學論.1979.
[2]葉圣陶.精讀指導舉隅.1942.
[3]呂叔湘.語文常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