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春龍
摘 要:在生物教學實踐中,跳出應(yīng)試教育的窠臼,走出傳統(tǒng)的僵化的教學模式,探求一條科學的、迅速的、操作性強的教學課程體系,更主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
關(guān)鍵詞:趣味課堂;幽默;激發(fā);增強;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221-01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chǔ)的自然科學,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生物概念,理解和鞏固生物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內(nèi)容比較抽象,有些內(nèi)容很難,而學生的初中生物知識又極度欠缺,這給教學帶來很大難度。如何讓這樣的高中生物課變得生動有趣,是高中生物教師必須鉆研的問題。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導師,只有培養(yǎng)好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轉(zhuǎn)化為主動學習。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呢?就此,我找到一些方法,現(xiàn)介紹如下:
一、以生動和幽默的語言表達激活課堂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曾經(jīng)說過:"教師的語言素質(zhì),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生動幽默的語言就好像"味精"一樣,如果投放適量,一定會使課堂"這鍋菜"美味十足、回味無窮、充滿活力。那些形象而貼切的比喻、幽默而風趣的表達,,把晦澀難懂的問題闡述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那些旁征博引、左右逢源的精彩講解,使每節(jié)課都不再是一種枯燥而單調(diào)的程序,而是一個充滿樂趣和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
1、以形象而貼切的比喻使講解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例如:微量元素的種類有:鐵、錳、硼、鋅、銅、鉬等種,死記硬背很難記住,可用諧音字編成口訣"鐵門碰醒銅母驢呢";在講解細胞的有絲分裂時,可以把分裂間期比喻成"十月懷胎",把分裂期比喻成"一朝分娩","十月懷胎"為"一朝分娩"做了充分的前期準備,所以"分裂間期"在前,為"分裂期"做準備,"十月懷胎"歷時長而"一朝分娩"歷時短,在講到有絲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時,可以打比方說兩個姐妹染色單體是"面對面""揮揮手"各自離開,分開時很傷心,"面對面",難舍難分,而不是"背對背"的決裂,這樣的講解可以防止學生在畫圖時把姐妹染色單體畫成背對背分開。這些比喻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一下子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的概念和知識點。
2、以學生耳熟能詳?shù)碾娫拸V告詞、諺語、成語等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
有些電視廣告詞、諺語、成語等蘊藏著許多生物學知識,為生物教學提供了大量的寶貴資源。在教學中把耳熟能詳?shù)碾娫拸V告詞、諺語、成語等引入課堂,加強了"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鏈接,是所授知識不再局限于教科書,而是深入到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經(jīng)驗中,能更好地引發(fā)學生的討論和探究欲望。例如:在講到幾種無機鹽的作用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入"健康的體魄,來源于'碘碘'滴滴"、萬丈高樓平地起,層層都是"鈣"起來、"聰明伶俐,堅持補鋅;有鋅萬事成;用心的媽媽會用'鋅'"等學生熟悉的廣告詞,然后提問學生:"上面廣告中提到了哪些化學元素?能否用學過的生物學知識來解釋這些廣告中包含的生物學道理?"
二、巧用故事
在介紹"遺傳"時,我先給學生講了一個小故事:美國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絕了許多風流瀟灑的公子哥們的追求,卻寫信向長相普通,不修邊幅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求愛。她寫道:"如果我們結(jié)婚,我相信我們的后代一定會像您那樣的聰明,像我一樣的漂亮。"請問:"如果他們結(jié)了婚,她能夢想成真,遂其心愿嗎?"同學們議論紛紛,雖答不全,但對此都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趁此時機,我再由淺入深,層層分析基因組合的特點和結(jié)果,同學們聽來饒有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給每節(jié)課開好頭,激發(fā)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學生基于自己的學習需要而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認識傾向,它是學好一門課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對每堂課的開場白應(yīng)該認真仔細推敲,要使開場白起到激起學生興趣,從而為傳授新知識掃清心理障礙,就必須根據(jù)不同情況、不同的內(nèi)容設(shè)計不同的導言。例如:在講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這個實驗時,可以開玩笑地說:"噬菌體的DNA到了大腸桿菌后,住在別人家,吃別人的,用別人的,最后還把人家的大房子給拆了,真是一個沒良心的家伙",風趣的語言博得學生開懷大笑的同時,為計算DNA分子半保留復制的百分比做好了鋪墊。
四、聯(lián)系社會熱點
熱點問題最富吸引力,選擇熱點問題,有利于開拓學生視野,活躍學生思維。例如:在講述"無性生殖"時,聯(lián)系"克隆羊"技術(shù),簡介"克隆人"的情況,繼1997年克隆羊"多利"引起科學界的轟動后,1998年初,美國科學家理查德.度德宣布一項克隆計劃,表示要在短期內(nèi)"制造"出第一個克隆人,并打算將生產(chǎn)過程企業(yè)化,最終目標是在美國國內(nèi)及海外設(shè)置多個復制診所。此舉引起了全世界對克隆技術(shù)的關(guān)注和討論,各國政府及科學家們都對此項計劃進行了批駁。為什么大家都要反對"克隆人計劃"呢?引導學生從這一技術(shù)發(fā)展對人類文明和希望的困擾與威脅,從人類社會倫理道德等方面進行討論,使學生對無性繁殖的概念及無性繁殖技術(shù)的發(fā)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樣,既活化了課堂教學,又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教學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表演藝術(shù)",教師要善于以生動和幽默的表達把生物學課堂激活,用笑聲將其裝點得更加美麗動人,如此寓教于樂,使學生在開懷大笑的同時如沐浴春風、受益匪淺。
參考文獻:
[1] 王曉芬,羅杰斯人本主義心理學述評,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2] 蔡慧燕,《以生動和幽默的表達激活生物學課堂》,中學生物教學2011,1~2
[3] 李東紅,優(yōu)化教學方法 激發(fā)學習興趣,北師大教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