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彬
【摘要】新課程改革實施幾年來,取得了巨大成績,有效地改變了語文教學單純知識教學、機械教學的弊端,建設活力語文課程,改革語文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閱讀、個性化閱讀等新課程理念得到有效落實。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活力語文 探究閱讀 個性化閱讀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以升學成績?yōu)楹诵模殉錆M人文精神和思想智慧,繼承和吸納人類一切進步文化營養(yǎng)的語文學科,變成枯燥乏味的知識、技能單純訓練,阻礙了學生能力的發(fā)展,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對知識只能機械模仿、生吞活剝、死記硬背,形成模式化教學,把內涵豐厚的語文教學,變得沒有激情、沒有創(chuàng)造、沒有靈性、沒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鋪直敘和機械性的勞動。學習結束后,學生又陷入大量重復的作業(yè)、測試訓練中,學習成了無法解脫的苦役。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想象力等綜合素質沒有得到全面發(fā)展,學生無法感受到文本的精彩世界,很難獲得思想的啟迪和情感的熏陶。語文教學如何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qū),認真落實新課程理念呢,下面談自己的幾點教學嘗試。
一、轉變語文教學觀,建設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并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jié)、更新發(fā)展?!眰鹘y(tǒng)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往往表現(xiàn)的就是缺乏開放性,學生只是知識被動接受的容器,沒有自己選擇的任何余地,教師和學生都習慣于一言堂、滿堂灌,學生無須思考,無須智慧,只要記住教師的話就可以了。教師的話似乎就是不容置疑的真理,具有不可懷疑的權威性。同時廣大教師也迷信教參,迷信專家,教參這么說的,專家這么講的,我就這么做,一味強調標準答案、規(guī)范化思路和規(guī)范化的模式,看不到生機與活力,把多姿多彩的語文教學限制的僵硬、沉悶,如教學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參和教材提示都說明本文的主題: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表現(xiàn)了作者對束縛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滿。但學生認為這種說法很牽強,不符合作者心理實際。作者在文章中表達了對學童時代的無限留戀之情,通篇洋溢著歡快、舒暢、愉悅的情感,無論是百草原,還是三味書屋,都讓步入中年的作者回味綿長,提筆成文。教書先生是我認定的“淵博的宿儒”,先生沒回答我“怪哉”是怎么一回事,因為“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這些問題是不屑一答的,作者只有敬畏,并沒有絲毫的不滿。在教學課堂上,孩子們可以溜到園子里玩耍,先生發(fā)覺便大聲吆喝,“人們便一個一個陸續(xù)走回去”,放開喉嚨,人聲鼎沸的讀書,還可以“做戲”,“我是畫畫兒”,比之今日學校中正規(guī)嚴肅的教育還令人向往。先生讀的“鐵如意,指揮倜儻”,“金叵羅,顛倒淋漓噫”被認為是無用的教學內容,也是不恰當的。魯迅先生成為現(xiàn)代文學的建筑師,私塾所學的教學內容無疑為作者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不滿之情由何而來?學生標新立異的積極探索,教師應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學生在開放的氛圍中,激活創(chuàng)新思維,張揚個性。
二、轉變學習方式,發(fā)展學生的探究性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的學習過程不僅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痘A課程改革綱要》的核心理念就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語文教學也要適應時代要求,尊重每一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完整性、獨立性、具體性和特殊性,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主動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形成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程理念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材即知識”的束縛,大力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課堂教學形式,徹底改變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探究,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因此,語文教學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就應當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諧發(fā)展和勇于創(chuàng)新形成有效積累。如寧鴻彬老師教學《中國石拱橋》一文,引導學生思考:課文寫的是中國的石拱橋,但只列舉了趙州橋和盧溝橋兩個例子,是不是中國的石拱橋有一部分類似趙州橋,有一部分類似盧溝橋?學生馬上認識到作者說了中國石拱橋“千姿百態(tài)”,可為什么只舉這兩個例子呢?學生思考后得出結論:說明的對象屬于幾種類別,但一般只需舉相應的幾個例子。課文中的兩個例子具有中國石拱橋的共同特點,同時兩例又各具特色,所舉例子既有共性,又有個性,這樣舉例才是最好的說明方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使思維突破了層面界限。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鼓勵學生開展個性化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迸囵B(yǎng)學生個性化思維品質,提高個性化閱讀能力已成為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中學語文教學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倡導個性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品質,讓學生思想解放,心靈放飛,個性張揚,學會獨立思考判斷,展現(xiàn)出生命的本色,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如教學《斑羚飛渡》一文,學生在為斑羚的偉大的獻身精神深深感動之后,對“看得目瞪口呆”的人類提出了批判,認為作者和文中的那些屠夫一樣,雖然對這些偉大的斑羚充滿了同情之心,但充其量也只是一個沒有感情的動物看客,作者在那場趕盡殺絕的毀滅生命的暴行中沒有表現(xiàn)出人類應用的良知與善心。與學過的屠格涅夫的《麻雀》一文相比,展現(xiàn)了人性的巨大差異,同樣的是人為動物的偉大舍身精神驚呆了,但“我趕緊喚住驚愕的狗,而且懷著敬意走開了……”《麻雀》一文,在喚住“狗”的簡單行為中卻表現(xiàn)出了人類最深重的對生命的敬畏之情和偉大的良善品質,作為獵人表現(xiàn)出了良知、友善天性的回歸,深深啟迪和熏陶了我們的高尚情懷。學生對《斑羚飛渡》和《麻雀》兩文的鑒賞性的個性化閱讀,把學生的思想引向了新的精神高地。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品質在正確價值觀的引領下得到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