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斌
【關鍵詞】 物理教學;信息技術;整合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1—0110—01
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初中物理學科當中,是對教學方式的改革,也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改革。教學實踐表明,在物理教學中,適時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下面,筆者就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整合,談些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信息技術和初中物理學科整合的意義
1.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任何科目的學習當中都少不了興趣的幫助,在初中物理的學習當中也是一樣的。將信息技術運用到物理教學當中,教師就可以在上課的時候向學生展示課件,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比如,在學習“電流的磁場”一課,教師可以找一段關于磁場的影視資料,讓學生觀看。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在整節(jié)課上都興趣盎然。
2.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初中物理教師的教學任務非常繁重,導致很多教師經常無法詳細地為學生講解教學內容,很多知識不得不讓學生自學完成。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這些問題就很好地被解決了。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播放、演示等功能,讓學生和教師實現(xiàn)良好的互動,進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例如,教學“速度”一節(jié),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一些記錄數(shù)據(jù)的表格,教師可以通過實物投影來給學生展示實驗過程。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很好地掌握知識,同時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最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學效率。
3.有利于超越課堂和向課外延伸。教師不僅要抓住課堂的四十五分鐘,還要抓住課外的業(yè)余時間。將信息技術運用到物理教學中,就可以很好地超越課堂,向課外延伸。因為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建立一個物理信息平臺,學生可以在業(yè)余時間通過平臺向教師請教問題,也可以和教師探討物理學科上的小知識。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學科整合的實踐
1.引入新課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每一節(jié)課開始之前,教師都會進行一大段的鋪設,將要學習的內容引入到課堂當中。如果教師只是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引入新課,會沒有新意,勢必會影響教學效率的提升。但是適時利用信息技術,則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學“機械運動”一課,教師可以找到一段影視資料,來展示飛行員在飛行時抓住子彈的畫面,然后提問:“飛行員為什么可以抓住子彈?”這樣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效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2.模擬實驗情境。物理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之上的學科。因此,實驗的地位在物理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我們現(xiàn)實的教學中,由于場地、儀器、設備的限制,導致很多實驗無法進行。將信息技術運用到物理教學中,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模擬、創(chuàng)造一些實驗中的畫面,讓學生感受實驗的效果,彌補了傳統(tǒng)實驗無法展示的缺憾。比如,教學“分析運動論”一節(jié),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模擬分子內部運動的場景,讓學生感受、理解分子運動是怎么樣的。
3.對學生進行知識檢測。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知識檢測,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沖擊學生的視覺,使得他們對知識的記憶更加牢固。比如,在“慣性”一課的復習當中,教師可以將問題做成PPT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有獎?chuàng)尨稹嵺`證明,這樣教學,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增強了學生的記憶。
4.轉換觀察空間。在物理學科的學習當中,有很多的內容是學生不能直接感知的,也是很難感知的,比如說分子、電子、原子等等。當學生學習這些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原子、分子等微觀粒子宏觀化,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感知程度。比如,在學習“人造衛(wèi)星從地球的近地點向遠地點移動時,動能和勢能是怎樣變化的”這個問題時,就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來模擬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