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維宏
【關鍵詞】 新課改;有效教學;教學理念;
備課;實踐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0—0073—01
所謂有效教學,是指在師生雙方的教學活動中,通過運用適當?shù)慕虒W策略,使學生的基礎性學力、發(fā)展性學力和創(chuàng)造性學力得到較好的發(fā)展?!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中指出: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本文簡單探討一下新課改下如何實施有效教學。
一、樹立有效的教學理念
教師要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對學生作正面引導,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符合不同水平階段學生的學習目標,符合學生發(fā)展的需求。教師的教學思想影響著教育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應用、教學形式的采納,正所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影響課堂有效性的先決性因素是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認知水平。因此,作為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去把握教學實質,進一步加強對課程理念和課程特點的認識和研究,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質與綜合素質。
二、認真?zhèn)湔n,精心設計
1. 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課時,應以課標為指導,以教材為依據(jù),既要防止超綱教學,又要切實達到教學目的。教材所介紹的內容是經過高度濃縮的,基本上是知識提要,備課時需要精心加工,把本堂課內容與社會知識、學生生活實際等有機地融為一體,使課本知識化、生活化、生動化。
2. 鉆透“重點、難點、知識點、能力點”。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是根據(jù)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及學生學習情況,通過分析、思考并結合教學經驗得出的,重點除知識重點外,還有技能、方法重點。在深入鉆研教材,明確學生要掌握的知識點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深入分析每個知識點的價值,即找出課堂教學的能力點,通過能力點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3. 備教法和學法。根據(jù)教材內容的特點和要求,確定課堂教學的類型,并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各種教法都有優(yōu)缺點,如傳統(tǒng)啟發(fā)式是傳授知識的最好教法,易為學生所接受,但不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現(xiàn)代啟發(fā)式雖有利于訓練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能力,培養(yǎng)探索精神,但教學耗時多、進度慢。備課時應盡量結合兩者的優(yōu)點,克服其不足,形成綜合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在方法的選擇上,要堅持“最優(yōu)化”的觀點,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在方法的運用上,要貫徹“啟發(fā)式”的教學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方法的指導也是備課的內容之一。學習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
三、重視語言與心靈的交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理解和信賴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課堂上,教師要盡量注重與每一位學生進行積極的情感交流,認真傾聽和接受每一位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重視課堂上學生的各種想法與表達,引導學生相互啟發(fā),使學生對知識產生深層次的反思與感悟,進一步提升教學思考,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因此教師要做到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都給予積極的回應,通過鼓勵,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還必須重視與學生的心靈交流,施愛于細微之處。
只有教師與學生情感交融,教師的要求、期望才易為學生接受,內化為學生的需要和努力的目標。學生只有在師愛的滋潤下,才會自然而然地把老師當作最可信賴、可親近的人,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教學效果。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愉悅學習的基礎,努力學習的催化劑, 也是實施有效教育的前提條件。
四、提供開放的空間,強化實踐應用
《課標》中指出將由“關注學生知識結果”轉向“關注學生活動”,將學習的過程看作是學生“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為此,教師應創(chuàng)設開放的活動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學習方式,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結構,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在活動探究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新課標所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重要的學習方式。教師要以新的教學理念為前提, 精心設計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探究、合作、 交流的有效進展。任何知識,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才會深刻理解,運用自如。我們評價一個學生的能力,不僅僅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識,更要看他能否運用知識、思維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及形成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和適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通過學習活動,要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習并不是只為掌握書上那點有限的知識,要正確認識知識的作用,明白知識來自生活,注重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應用。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