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梅
摘 要: 現(xiàn)代教師的職責并非只是將教材中的知識單一傳授給學生,因為學生并非為了應試而學習,是因為的學習知識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實際應用。教材并非是課程的主導,人才是。特別是“生物”這門課,其本身就含有一股生命力。本文著重強調(diào)高中生物教師應從激發(fā)學生興趣、改變教學順序及加強生物實踐三方面提出教師課程開發(fā)的方向,并通過之前的開發(fā)過程進行反思,從而提高教學能力。
關鍵詞: 高中生物 課程資源 課程開發(fā) 自主探究
新課程目標倡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強調(diào)從教師主導到學生自主的轉變過程,若生物教學資源不夠完善,則學生自主學習只能是空談。足夠豐富的教學資源是實現(xiàn)資源整合的前提。有了足夠的教學資源,學生才不會完全依靠教師的45分鐘,才能擺脫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通過大量教學資源積累一定的信息,通過討論、探究、合作學習生物知識。這就要求生物教育者通過大量資料搜集和整理,將其滲透到生物教學中,使學生參與到實踐中,將實踐教學加以整合,進而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理論提煉上升到一定高度,再使用理論指導之后的實踐,即在整個過程中實踐“實踐—(歸納)—理論—(指導)—實踐”的模式。
筆者通過研究,總結出以下三點提高教師課程開發(fā)能力的措施,從而使生物課堂更加精彩,更加高效。
一、學生主導,探究學習
“生物”這門課程從狹義的角度說,本身就是一門有關“生命”的課程。那么,一門關于“生命”的課程不只是靜態(tài)的,它應該是能讓教師和學生真實地體驗和感受到這門課的活力。因此,教師應改變“文本課程”為“體驗課程”,讓學生了解到生物學習的實用性及可探究性,使他們不只依靠課堂上的45分鐘,有更愿意探索的精神。以人教版生物高中課本為例:必修一《分子與細胞》與必修二《遺傳與進化》本身就與人體息息相關,尤其是在學習遺傳部分,學生可以做一些課前調(diào)查,最經(jīng)典的便是血型的調(diào)查與分析。教師可給學生布置任務,讓他們了解個人與父母的血型,從而提前預習理論知識,找尋自己及家人血型之間的聯(lián)系。上課后可進行課堂討論,找出不同家庭的相似及相異之處,接著引出有關遺傳中血型的知識,并進行驗證,從而實踐自己所學到的知識。例如:O型血的人基因類型為ii,AB型血的基因類型為IAIB,因此,在父母一方為O型血,而另一方為AB型血的情況下,孩子只能是A型或者B型。這樣推算,學生一方面驗證了已知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感知到了生物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提高了生物學習興趣。
二、教材與實物相結合
許多人認為,教師是教材的輔助者。事實恰好相反,教材才是教師的輔助工具。因此,這就要求教師不是背教材,而是將知識爛熟于心,準確把握基本概念及實際應用之處,抓住重難點。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2節(jié)《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zhì)》一課為例。對于這一節(jié)課程的講解,大多數(shù)教師會首先從蛋白質(zhì)的結構開始講起,進而延伸到其功能。然而,這樣的開始會使學生一頭霧水。他們并不認為除了應付考試外,這樣的內(nèi)容究竟對他們有什么實際用處?即使最后講到功能,也會讓學生對這節(jié)課程失去興趣。
我們可改變策略:先提功能引起學生討論,激發(fā)興趣,再講其構成,追根溯源。由題目就可大致分析,提出問題:為什么蛋白質(zhì)被稱為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這一功能是如何實現(xiàn)的?推出全文重難點: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及其形成蛋白質(zhì)的過程、蛋白質(zhì)結構與功能及蛋白質(zhì)結構多樣性的原因。但是這樣教學不會引起學生過多關注。教師可選取日常生活中的實物(如:雞蛋、酸奶、豆腐等)解析這一課,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更加直觀。課前,教師可分別拿出雞蛋、酸奶和豆腐,并提出問題:這些幾乎是我們?nèi)粘I钪忻刻於寄芙佑|到的食品,那么你們看這三樣食品主要包含哪一種化合物?還有哪些食品也包含這種化合物呢?為什么它們是我們每天都要攝入的成分呢?它們進入我們身體后都起了哪些作用呢?通過一系列問題幫助學生打開求知的大門。通過同學之間的討論總結蛋白質(zhì)的主要功能。既然它有這些功能,那么我們應該了解它的內(nèi)在結構組成,從而更好地解析它為什么會有這些功能。
三、實驗室的利用
生物教師的課程開發(fā)可將教材中原有的演示實驗及技能訓練通過實驗課的方式進行講解。例如:人教版必修三中第三章第2節(jié)中,有關于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發(fā)育的影響的實驗,教師不應該將其作為演示實驗分享,而是應該將其開發(fā)為學生實驗,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實驗中,感受實驗的切身體會,做到實驗室與教材的相結合。同時,課外實驗室可對學生定量開放,達到在不破壞器材的情況下,滿足學生實驗制作帶來的成就感。教師也可讓學生根據(jù)所學知識制作手工模型并展覽。例如: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不一定每個同學做出的都是完美的,因此,同學之間可相互指出問題,繼續(xù)加深記憶,使知識得到鞏固。
作為自然科學六大基礎學科之一,生物這一學科所探討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尤為緊密,它主要探討生物的結構、功能、發(fā)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這門課更需要讓學生感受到立體的知識,實踐整個過程,而絕非僅限于枯燥的學習理論知識。因此,隨著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將課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同時,要參與課程開發(fā),從而更好地理解課程的精華所在,并有效把握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淳.新課程的理念與創(chuàng)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2]王建華.新課程下對高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一點思考.中學生物學,2006(05).
[3]胡明,李少毅.生物課程標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