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艷先
摘 要: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全面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的統(tǒng)一,促進廣大學生真正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針對學生心理的個別差異采取相應的措施,在教育教學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發(fā)展學生個性,采取分層教學。
關鍵詞: 個別差異 個別對待 發(fā)展個性 分層教學
關愛每一位學生,幫助每一位學生進步,切實培養(yǎng)廣大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全面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的統(tǒng)一,促進廣大學生真正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針對學生心理的個別差異,采取相應的措施,在教育教學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發(fā)展學生個性,分層教學,因勢利導,促使學生揚長避短,使學生自主、和諧和全面地發(fā)展。對此,筆者就分層教學的含義、分層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和分層教學的實施談談做法。
一、分層教學的含義
分層次教學是指一種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課堂教學策略,即在共同的教育目標下,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解決教學要求的整齊劃一性與學生實際學習可能的差異性之間的矛盾;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思想,從構建新的學習方式入手,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使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在教師的培養(yǎng)下都能得到充分的開發(fā)。
二、分層教學的意義
分層嘗試的目的就是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一定的“嘗試”學習條件,實現“從個別差異出發(fā)到消滅個別差異”。根據“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理論”,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全面考慮教學規(guī)律和原則、教學任務、目的、方法和形式,以及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實際,選擇教學過程的最佳方案,組織對教學過程的控制,從而在規(guī)定時間內,使學生教養(yǎng)、教育和發(fā)展三個方面獲得最佳的效果。分層嘗試正是在班級授課制下實行的有區(qū)別對待和控制的有效教學形式。
三、分層教學的具體做法
分層嘗試不是對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所進行的一種靜態(tài)分層,它的著眼點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誘導他們自主探索、自動發(fā)展,“發(fā)現學習法”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嘗試”的理論與實踐途徑。分層前要做好參加分層次教學的師生、班主任、單元教師和家長的過細思想工作,掃清各種思想障礙。在此基礎上,班主任與其他科任老師認真分析每個學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進行摸底排層次。班主任與科任教師提出意見,供學生與家長參考,讓學生自愿填表選擇。另外,根據個別學生功課一門好一門差的情況,應先動員學生到A層,爭取在短期內把差的這門課補上,再轉到B層次班。A、B兩個層次班的人數不必等同,可視具體情況而定。班主任把關過程,可以說服動員,但不強行扭轉層次,最后報教務處審批、建檔。
目標分層應遵循“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讓學生獲得跳一跳摘到果實的成功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學時應選好突破口,以點帶面,積小勝為大勝;目標動員學生自主擬定,由教師制定,一是不可能,二是不科學。雖已分A、B兩層次,但在各層中仍有上中下之分,只是各層的上中下是不同層次罷了,仍應遵循“一主兩兼”的原則(授課以中等生為主,課堂輔導兼顧優(yōu)差兩頭)。A層班的教學著眼點,不應放在A層中的下等生位置,放在A層中的中等生位置。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在A班隨意降低要求,在B班隨意拔高要求。B層班的教學著眼點,應注意不要放在上等學生,還是要放在中等生的位置,即原來班級學生的中上生水平。
不管A層班還是B層班,都要遵循“先學后教、先練后講、當堂訓練、突出過程與方法,把問題解決在課內”的總的教學策略,并以啟發(fā)式教學為靈魂。A層:重視非智力因素的發(fā)揮,多采用低起點、小步子、緩坡度的方法,創(chuàng)設讓學生成功的機會,多用模仿式教學,多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教師設置精練易懂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思維,通過討論等形式使學生獲得新知識。B層:重視調動,鼓勵學生自主、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多用點撥、發(fā)散性思維,重點搞好“先學”這個環(huán)節(jié)。擬采用“讀、議、講、練”的方法?!白x”就是在教學中,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鉆研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內容,初步勾出難點要點,大致列出懂與不懂的部分,為課堂聽講準備必要的條件,克服過去重課堂聽講、重教師講授現成結論的弊端。“議”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形成學生自由發(fā)表見解的學習風氣。教師創(chuàng)設發(fā)散思維的情境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爸v”就是講得精要、管用、生動,講到點子上?!熬殹本褪钱斕镁毩晳茫遂柟讨R功能外,還要提高學生的能力。
此外,課堂教學模式的探討應因科而異、因師而異、因生而異,有模式但不拘泥于模式。學法指導應貫穿于每一個學習階段,教師應及時、不失時機地給予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的學法指導,減少他們學習上的彎路。發(fā)揚教學民主,師生、生生互動,讓學生發(fā)展思維,掌握打開知識大門的方法。A層:從預習、聽課、筆記、練習、復習、作業(yè)等方面予以悉心指導。B層:從自學課本、選學課外讀物、做學習筆記、掌握解題思路、構建知識結構等方面予以指導。這些學科的分層應是隱性的,只要老師心中有數,便于教學就可以了。在備課、提問、指導、合作學習、練習、作業(yè)等環(huán)節(jié)應落實分層施教。在知識的理解、鞏固和應用的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實際,采取異步教學,分類指導,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分類組織課堂練習,甚至可以進行復式教學,旨在解決“鞏固不鞏固”“會不會”、“熟練不熟練”、有無“獨特體驗”等問題。
總之,分層施教不是對學生已有水平的分層,而是運用學生已有的認識水平,在老師的啟發(fā)誘導下,挖掘其潛在能力,使其轉變?yōu)樾碌默F有水平。雖然他們是有層次的、是有差異的,但他們能夠不斷從低層次躍上新臺階,求得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田杰.試論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的基本特點[J].中國教育學刊,2000,03期(3):16-19.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2002,教基[2002]26號.
[3]林瓏,王晞.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中的問題及對策——對福建省中小學的個案調查分析[J].中國考試(研究版),2009,第4期(04):13-17.
[4]顧明遠.教師的職業(yè)特點與教師專業(yè)化[J].教師教育研究,2004(06).
[5]任麗艷.分層教學中的有效性分析與實踐操作模式研究[J].時代(教育研究),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