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
【摘要】民俗文化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之一,而民俗文化詞項的翻譯歷來也是跨文化交際翻譯的難點之一,既要體現民族特色,又要讓外國讀者清晰明了。最近十幾年興起的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可以說是最具中國色彩的翻譯理論,為中國學者的漢英翻譯提供了一條指導道路。本文在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的指導下,運用其中的譯者中心和適應/選擇原則來探究最具中國民俗代表性的十二生肖的翻譯,為以后的民俗文化詞項翻譯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民俗文化詞項 生態(tài)翻譯學 十二生肖的翻譯
一、引言
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是近十幾年興起的新的翻譯理論,中國學者胡庚申為此理論作出了重大貢獻。此理論以適應/選擇原則為其基礎理論研究的一個核心觀念,更強調突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中心地位。十二生肖文化是中國優(yōu)秀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具中國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之一,而關于十二生肖的翻譯,除了虎、蛇、馬、猴、狗的翻譯比較統(tǒng)一,較少爭議外,其他生肖的翻譯都具有一定的爭議性,比如羊年的翻譯,彭博社直接把它的全部翻譯都列上去——the Year of the Sheep, Goat or Ram,顯得極為可笑。生態(tài)翻譯學的興起恰好為這些生肖的翻譯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本文旨在運用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中的譯者中心和適應/選擇原則來探究其更為恰當的翻譯,為以后的民俗文化詞項翻譯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議。
二、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
生態(tài)翻譯學于2001年起步,于2009年全面展開。紐馬克是最早提出翻譯生態(tài)這一術語,他把翻譯過程中的文化介入分成五大類,第一大類就是翻譯的生態(tài)學。其后不斷有學者延伸和擴展翻譯生態(tài)這一概念。而中國學者胡庚申、許建忠等則對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依據他們對生態(tài)翻譯學的定義,可以看出生態(tài)翻譯學就是以生態(tài)學原理為基礎,研究各種翻譯現象和成因,進一步掌握翻譯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解釋翻譯的發(fā)展方向和趨勢。簡單說,就是把生態(tài)學的各種理論和成果納入到翻譯研究當中去,考慮原作作者、譯者、目的語讀者及其周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一種翻譯理論。其中胡庚申學者出版了《生態(tài)翻譯學》一書來系統(tǒng)闡釋生態(tài)翻譯學,更提出了翻譯要以譯者為中心原則和翻譯適應/選擇理論。
1.譯者為中心。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是最為重要的角色之一,是跨文化交際翻譯翻譯的橋梁,一名譯者的好壞,可以說是直接影響了翻譯的效果如何。在生態(tài)翻譯學研究中,胡庚申學者認為這一理論研究的就是譯者與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系問題,譯者是翻譯過程中一切矛盾的總和,譯者為中心這一翻譯理念直接把譯者推向譯論的前臺。其更加強調突出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中心地位。
2.適應/選擇。翻譯適應選擇論認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既要適應,也要選擇,即適應中要有選擇,選擇中要有適應。其具體特征是:適應——譯者對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選擇——譯者以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身份實施對譯文的選擇。這也是一循環(huán)過程,求存、生效是適應的目的,優(yōu)化選擇是適應的手段;而選擇則是汰弱留強。所以說最佳的翻譯則是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翻譯。
三、生態(tài)翻譯學角度下的十二生肖翻譯
民俗文化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翻譯的難點之一,因為民俗文化中具有太多文化負載詞,而這些文化負載詞往往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體現了民族文化,承載了民族感情。所以對這些民俗文化詞項的翻譯普遍都具有爭議性,每個學者都有自己的道理。十二生肖作為中國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其英文翻譯歷來都有爭議。在此,筆者在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的指導下,剔除爭議較少的虎、蛇、馬、猴、狗的翻譯,對剩下的生肖進行自己的翻譯理解解析,希望對以后的民俗文化詞項的翻譯有所幫助。
1.鼠是“mouse”還是“rat”?對于鼠,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一種體型較小帶毛,鼻子尖尖,尾巴長長的動物。翻閱《現代漢語詞典》和《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詞典》可以發(fā)現英語中的“mouse”和中文中的老鼠具有一樣的特征,而“rat”只是像大老鼠。同時在文化寓意上,“mouse”更為流行,在外國人眼中是一種較為可愛的小動物。所以,在鼠的兩種不同文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mouse”更為適合。
2.牛是“bull”、“ox”還是“cow”?在中文,牛是勤勞的代言,同時也是力氣非常大的一種動物。而在英文中“cow”多用于產牛奶的母牛;“ox”雖然是通常用于干農活的公牛,但是卻是被閹割的牛,在中文中“閹”這個字通常都帶有貶義;對于“bull”,英文解釋為公牛,但是考慮到英文里這個詞的周圍生態(tài)環(huán)境,不難發(fā)現“bull”通常代表英勇,比如公牛隊的名字就是“bull”。所以依據筆者的理解以及這些詞的不同文化含義,“bull”更為合適。
3.兔是“rabbit”還是“hare”?在中國,一提到兔子,大家都會想起渾身白色毛發(fā),體型較小的可愛小動物。而在英文詞典中“rabbit”這一詞的解釋也跟中文里的兔子形象接近,體型小,有著長耳朵和柔軟的皮毛;“hare”則被解釋為與“rabbit”相似,但是體型較大,善跑。從中可以看出,“rabbit”一詞更適合中文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所以較為準確。
4.龍是“dragon”,“tiger”還是“Long”?眾所周知,在英語里“dragon”是一種噴著火邪惡的怪物,而在中文里龍則是尊貴吉祥的象征,有明顯不同的含義。所以曾有譯者把亞洲四小龍翻譯成“tiger”,或者直接音譯“Long”。因為生肖里已經有虎的存在,所以“tiger”不可取。筆者考慮到隨著近來中國地位形象在國際上的提升以及中華文化的輸出,外國人對中華文化的龍已經有所了解,龍這個詞在西方文化中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已經有所改觀,所以直譯“dragon”比較合適。
5.羊是“sheep”還是“goat”?在中國,說到羊,大家都認為其性情溫柔善良,夸贊某人脾氣溫柔,也會說“溫順的像只小綿羊一樣”。在英語里面,“sheep”的解釋直接對應綿羊,而“goat”則對應山羊。但是因為“goat”在英文里經常與貶義相連,且在圣經里也被解讀為壞人。所以依據適應選擇理論,“sheep”更為準確。
6.雞是“chicken”、“cock”、“fowl”還是“rooster”?雞在中文里一般是家禽,是統(tǒng)稱。在英文里,“chicken”雖然也指家禽,但是卻含有膽小鬼、懦夫的意思;“cock”指公雞,同時還含有性器官的意思;“fowl”指家養(yǎng)的用來食用和生蛋的雞,是雞的通稱;“rooster”是指成年的公雞,跟“cock”的意思差不多。所以根據雞在中文還有英文里的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剔除一些不恰當的意思,“fowl”這個通稱更為合適。
7.豬是“pig”、“boar”還是“hog”?在中國文化里,我們所說的豬,一般都指人類所圈養(yǎng)的,可以被食用的,體型偏胖,四肢短小的家畜動物。雖然在豬年出生的人通常被認為是享福之人,但是不可否認,豬在中國文化里也是好吃懶做、蠢笨的典型,經常會聽到諸如“蠢笨如豬”這樣的罵人之語。而在英語中,“boar”指的是野豬,公豬,也是英勇斗士的象征,基本上都是正面形象;“hog”指(供食用的)閹公豬,還有貪婪者的意思;“pig”在《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詞典》中的解釋非常符合中國人心中豬的形象,同時“pig”在英語里也可以被用來當罵人的話。綜上,無論是在中西方的文化里面還是本身的語義上面,選擇“pig”是更為貼切與精準的。
四、結語
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是最近興起的翻譯理論,同時也是中國學者作出最大貢獻的理論,從其誕生的歷史背景和發(fā)展的基礎來看,其對中國人進行英文翻譯尤其是民俗文化詞項的翻譯是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翻譯者只有在了解并適應了兩種文化的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后,結合自己的知識與歷史經驗,選擇合適的翻譯才是最佳的翻譯。本文在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的指導下,對十二生肖的翻譯作出了自己的選擇,希望對以后的民俗文化詞項漢英翻譯有所啟示。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產生的背景與發(fā)展的基礎[J].外語研究,2010,(3).
[2]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2).
[3]李雙梅.曾傳生.也談生態(tài)翻譯三維原則——以海南特色民俗文化負載詞英譯為例[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
[4]劉白玉.對十二生肖漢英翻譯的思考[J].中國翻譯,2010,(4).
[5]劉淼.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的翻譯過程[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5,(12).
[6]田英霖.英漢動物詞匯的跨文化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7.
[7]張雪晶.初探十二生肖的翻譯[J].海外英語,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