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改是作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給學生作文下評語,則是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的點睛之筆。目前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重寫作指導、輕寫作評價”的問題十分普遍,這也是學生寫作水平偏低的原因之一?!缎W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作文評價結果的呈現(xiàn)方式……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可以用等級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還可以綜合采用多種形式評價。”為此,教師應當打破“精批細改”的理念,積極引導學生不斷提高寫作的能力,努力到達成功的彼岸。
一、當前小學習作評價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束縛教師的思想。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在作文課上,過度引導學生掌握寫作知識,過于強調(diào)美化文章句子以及字跡工整情況,而忽略了對文章具體內(nèi)容的個性化和創(chuàng)造性的要求。一般都習慣于通過等級來對學生的習作給予整體的評價,而不是對學生的習作優(yōu)劣作出具體評講,從而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習作的積極性。
(二)教師忽視了習作講評而過于注重指導。很多教師把習作講評簡單的看作是對作文訓練的總結或者叫做二次輔導,只是強調(diào)“寫”的訓練,而忽視了“評”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教學習慣。
(三)教學方式單一。目前教師大多都采取比較單一的教學形式,一般都是教師講學生聽,在習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只參與其中的寫,而不參與評的過程。這種教學方式只會讓教師感覺教學很累,而學生也沒有學習興趣。
(四)與學生生活實際聯(lián)系不緊密。當前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習作講評課中,往往就文本而講評,著眼于學生習作的遣詞造句,而忽略了學生作文內(nèi)容與學生所要表達的思想現(xiàn)實之間的關聯(lián)度等問題。
(五)集體講評有余,個別指導不足。筆者巡回聽過不少小學語文老師的作文講評課,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老師都是集體講評多,個別指導少。集體講評集中指出普遍存在的問題固然是重要的,但對學生作文進步更有價值的卻是個別指導。
二、小學習作評價采取的有效性策略
(一)從賞識角度作評價。賞識性地進行評講策略應該運用在批改學生作文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和欣賞學生的作品。教師可以對學生實施賞識性批改,寫好習作的評語。教師可以欣賞學生習作中的句子或者段落,盡量鼓勵學生,少否定學生。多從正面提出建議,指明學生努力的方向。
(二)以典型范例作評價。以四年級一次習作“記一次大課間活動”為例,大多學生把觀察到的活動內(nèi)容寫少了,更多的卻在寫自己的心理活動,不是在記敘活動。就此,教師作出了課堂評價,充分肯定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同時指導學生這篇記敘文應以記事為主,要把精彩的活動過程寫具體,從而讓學生明白了修改作文的方向。
(三)以大語文觀作評價。首先,要針對知識與能力作評價,引導學生多積累材料、知識,并懂得如何去表達與應用;其次要針對過程與方法作評價,運用積極正面的評價,讓學生通過調(diào)查、閱讀、觀察、思考、訪談等方式搜集生活中的資料,從而更好地運用于寫作;再者,要針對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作評價,要注重評價學生觀察、分析事物的能力,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引導學生寫出真情實感。
(四)以生生互動作評價。通過互評互改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評改實踐活動中。而教師在這一活動中,只是扮演著參與者與組織者的角色。要尊重學生的判斷權,彰顯學生的個性。
(五)讓評價成為寫作的延續(xù)。在評價過程中,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共同參與,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有所悟,盡量使自己的評語對學生下次寫作起到引導作用,成為學生這次寫作的延續(xù)、下次寫作的起點。因此,在寫作評價中,要感受童真、窺視內(nèi)心。同時,要把展示交流當成作文評價的一項內(nèi)容,讓學生都品嘗到成功的快樂。
(六)讓評價成為重作的動力。學生在教師講評完作文之后,會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作文的具體情況,對自己的缺點更是刻骨銘心。教師則要要求學生針對自己作文的缺點,重新寫作文,爭取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在評價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片斷性的重作,對寫得不夠好的片段重作一個片段;也可以讓少數(shù)學生進行同題升格重作,讓新寫的作文能夠脫胎換骨,從而把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到新的層次。
當然,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非常寬松的評價手段,并不是否定“精批細改”,只是在告訴我們,要盡可能地淡化學生對評價等級的重視,增強其對寫作的自信心與興趣。重視習作評價,引導學生對作文進行再修改、再重作,如此,即可促進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最終實現(xiàn)作文教學的目標。
王澤光,教師,現(xiàn)居江蘇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