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麟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十分突出,最根本的原因是親情缺失,同時也有教育缺失,監(jiān)護缺失的因素。教育主要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監(jiān)護也主要是學校監(jiān)護和家庭監(jiān)護。對于未成年人,親情、教育以及監(jiān)護都離不開家庭,學校也負擔著部分的教育和監(jiān)護,而學校和家庭必然離不開社會,所以加強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聯(lián)系,給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安全健康溫暖的成長環(huán)境,解決留守兒童在心理上的隱患,這不是哪一方的問題,需要整個社會對他們傾注關愛。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需求;教育對策
隨著我國目前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大量轉移,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種種原因,在心理上存在很多的問題,有待解決。社會也逐漸將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當做社會發(fā)展的新課題,將留守兒童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根據(jù)其心理現(xiàn)狀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相應的有效措施。
一、農村中學留守兒童心理需求
1、渴望獨立,提高自我調控能力。獨立自主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質量以及后續(xù)成長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鳥兒大了,總會離開媽媽的懷抱,留守兒童由于離開爸爸媽媽的庇護,很多問題不能依靠爸爸媽媽,只能靠自己。同時,留守學生處在向成人過渡的階段,個體逐漸走向成熟,渴望獨立處事,做小大人。
2、向往交友,擴大交際范圍。在家中,孩子和爺爺奶奶存在“代溝”,共同語言少,孩子大多數(shù)時間沉浸在電腦或電視中,與現(xiàn)實生活脫節(jié)。他們希望和朋友玩耍,傾訴苦悶與疑問。他們渴望和好朋友交往和生活。
3、期盼優(yōu)秀,夯實文化底蘊?!案F人的孩子早當家”,不少孩子很懂事,知道體貼爸爸媽媽。孩子們希望自己的成績優(yōu)秀,希望在學習遇到困難時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希望以優(yōu)異的成績向爸爸媽媽匯報,讓爸爸媽媽在外工作沒有后顧之憂。
4、祈望活動,豐富精神生活。在學校,學生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聽講、作業(yè)、復習、考試,每天所聽到的教導,就是認真聽講、遵守紀律、完成作業(yè)、刻苦學習,生活里只剩下了學習書本知識,只有爭取考出好成績。家長和學校形成共識:“學習不好,什么都不是。”孰不知,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好奇心強,好動,愛玩,希望參加多姿多彩的活動,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
二、農村中學留守兒童心理需求及教育對策
1、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想要從社會的角度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僅僅靠道德的約束是不夠的,需要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強調農村父母在監(jiān)管、呵護、教育方面的責任,保證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另外,還要加強農村寄宿學校的建設,提高農村兒童的居住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以此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保護。提高校園文化建設,加強農村兒童的素質培養(yǎng),增加課外活動開展,注重其良好性格的形成。此外,當前很多農村出現(xiàn)了“代理家長”、“托管中心”,對此類托管管理的方式進行法律明確規(guī)定,限制其行為,從而保護留守兒童在良好的教育下健康成長。
2、強化農村教育師資力量。當前,我國農村教學的師資力量不夠雄厚,普遍存在教師文化知識匱乏、教學忽視德育培養(yǎng)的現(xiàn)象。因此,想要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首先要加強教師自身的基本素質,重視智育德育共同開展,注重學生心理輔導,時刻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變化,幫助其摒棄不良的思想意識,形成健康的思想觀念,讓留守兒童的心理正?;?。例如:教師可以定期開展班會,讓學生以發(fā)言的形式進行自我表述,增加留守兒童與同學之間的交流過程,養(yǎng)成善于表達、樂于融入集體的思想意識。
3、加強父母的情感呵護。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主要來源點在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父母對于孩子沒有足夠的教育意識,認為讓孩子吃飽穿暖就是父母的責任。因此,從父母的角度應加強與留守兒童的溝通。例如:父母每天與留守兒童通電話,問及其學習和生活情況,給予足夠的關心;定期給留守兒童郵寄衣物、學習用品;注重和班主任的溝通,了解孩子的學習和思想現(xiàn)狀。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避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
4、組織活動,豐富精神生活 。孩子面對的是兩個世界:一是知識的世界,一是生活的世界。兩個世界達到完美結合,孩子們才能對學校生活有所向往,有所不舍。提供形式多樣的活動供他們選擇,讓他們不同的興趣得到滿足。眾所周知,孩子們整天毫無目的的蹦蹦跳跳、吵吵鬧鬧,這并不是有益的活動。老師應有組織的介入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的體驗中真正地對世界、對生活、對情感、對自我有所認識,進而達到促進孩子們的情感發(fā)育和世界觀的形成。
5、加強學校的主導作用。學校是留守兒童最主要的生活和學習場所。因此,要解決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要發(fā)揮學校的關鍵作用。首先,學校應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條件,建立健全寢室管理制度、食堂衛(wèi)生制度。其次,教師應加強與留守兒童的溝通和交流,幫助他們提高學習興趣。另外,學校應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比賽及安全教育等活動,潛移默化中強化其自尊、自立和生存能力。
6、設立“親情熱線”。在學校設立“親情熱線”,彌補留守兒童感情上的需求。開設親情電話,向留守兒童及其家長、監(jiān)護人或委托監(jiān)護人,公開校長、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電話號碼,加強學生、家長、教師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交流,有條件的地方可開設專線電話或電子郵箱。借助“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話,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lián)系。
筆者目前關于農村中學留守兒童問題和心理需求滿足的研究,只提一些經驗的對策與建議,至于這些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教育和監(jiān)護的完整體系如何構建,這些問題尚未做深入和充分的論述,所以,今后的相關研究將運用心理學、管理學等多門學科進行綜合研究,研究方法力求多樣化,研究的主體力求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