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榮
[摘 要]“動態(tài)生成”是一個相對于“預成”、“既定”的說法.這一概念與“教學”相結合后,新的教學形態(tài)應運而生.這一教學形態(tài)反對教師對學生的一味“塑造”,是一種開放、互動、動態(tài)與多元的教學形式.新課程標準改革中強調,倡導教師善于捕捉課堂“意外”,收獲課堂有效生成.那么,如何發(fā)現和把握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動態(tài)生成資源以便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呢?本文試從突發(fā)瞬間的捕捉、意料之外的引用、錯誤解法的巧用等三個方面探究生成資源的有效運用.
[關鍵詞]數學課堂 動態(tài)生成 資源
[中圖分類號] G63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140036
動態(tài)生成教學既不是教師預先設計好在教學過程中一成不變的固定計劃,也不是學生無目的的任性活動.它是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通過教育者對學生的需要和感興趣的事物的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教學活動,以此提高學生更加有效學習的教學發(fā)展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師生共同學習、共同建構認知社會的過程.“真實有效的課堂教學往往是可以預測但無法規(guī)定的.”這就是動態(tài)生成.因而,如何把握課堂教學中隨時出現的種種“意外”,把“意外”轉變?yōu)橛行У慕虒W資源,讓課堂教學成為師生互動、充滿生機活力的精彩過程?本文通過以下三點談談教學中的體會.
一、預設與生成合一,把握突發(fā)的瞬間
“動態(tài)生成”是相對預設而言,是課程改革的核心理論之一.“動態(tài)生成”就是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捕捉隨時出現但無法預設的教學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隨時調整教學過程,利用所生成的資源開展教學活動,讓課堂呈現出精彩紛呈的動態(tài)變化,在不斷生成的過程中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數學25.1.2《概率》一課時,討論“拋擲一枚質地均勻的硬幣,向上一面有幾種可能的結果?由此能得到”正面向上“的概率嗎?”問題時,按照預設,學生很快就會得出結論:拋擲一枚硬幣總共會出現2種不同的結果,“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且結果各占一半,因而“正面向上”的概率為12.正當教師肯定大家的答案準備求解下一題時,一直在數學課堂中很少發(fā)表看法的學生黃××輕飄飄來一句:“拋擲一枚硬幣,不是2種結果而是3種結果,你們少討論了硬幣豎立起來的情況”,全班學生頓時轟然大笑.這時我沒有因此而指責黃××引起的課堂“騷亂”氣氛,而是肯定了他的說法并進一步提問全班學生:“在求解這個問題中‘豎立起來能否算為其中的一種結果?”學生議論紛紛,有生高喊:“不算,因為拋擲一枚硬幣是屬于隨機事件,而課本第128頁藍色字體隨機事件的定義就強調必須是在一定條件下.”多么準確而詳細的解答!通過黃××的“打岔”,學生再次回顧了前面所學的知識并加深了對數學概念“隨機事件”的理解,教師的處理方式也肯定了學生的積極發(fā)言.通過這個“瞬間”的把握引導,學生原有的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到了升華,預設目標就這樣在生成中添入了鮮活的生機,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水平,實現了超越!
二、意料之外的合理引用,順水推舟及時調整
教學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隨機應變的能力.有了這種品質,教師才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正確估量此時此刻的情況特點,從而找到適當的方法并加以正確運用.教學應該是真實自然的流露,不必刻意追求完美與所謂的既定效果.一旦出現非預設現象,我們應該適當保留,合理引用與順水推舟,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教學問題,只有這樣課堂才是活的.例如學習探索八年級數學《三角形的外角性質及外角和》一課時,教師這樣導入: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360°,請拓展思維進一步思考,三角形的外角和又是多少呢?這時有學生小聲地說:“三角形的外角和也是360°.”學生的小聲議論,使教師原先精心設計的各個精妙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提問一下子全泡了湯.此時機智的教師立即調整教學設計,神情夸張略帶驚訝地問:“知道三角形外角和的同學請舉手.”結果竟有半數的學生舉起了手!是啊,學生有書,他們已經預習了.教師接著問:“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生:“預習的”“猜的”“我看到課本上寫有了.”
師:“那你們知道這個結論是怎么得出的嗎?”
生:“還沒深入想”“不知道”.
這時教師立刻肯定:“大家說的結論是正確的,可是大家卻不知道這個規(guī)律是怎么得出的,沒經過自己的學習驗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學習的大忌.大家想不想根據課本的提示自己動手設計幾個方案來驗證結論呢?”
“想!”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
師:“今天就請你們當一回老師,親自動手設計一個方案,并通過方案來證明你們剛才說的結論,如何?”
學生立刻動手,在學生動手求證的過程中,教師適時地參與學生的討論、交流、驗證,并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逐步推導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意外反應一帶而過,而是繼續(xù)按原來的預設創(chuàng)造性地組織了以上的教學.這既是對學生發(fā)現的肯定,更是尊重學生的表現.這樣的教學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反映了課堂教學的真實自然.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jié),而是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只有這樣,才能使數學課堂自由發(fā)言擴散思維,真正實現學生自主學習.
三、巧用錯誤解法,挖掘潛在生成資源
富蘭克林有句名言: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錯誤有時也是一種有效的生成性課程資源.教師、學生、教材出錯,都有可能是一種寶貴的課堂教學資源.如果教師能巧妙地利用錯誤,努力挖掘錯誤的潛在資源,就有可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是正常的現象,因為犯錯的過程就是嘗試與發(fā)現的過程.教師不要害怕學生出錯,不要將錯誤藏著掖著,不要輕描淡寫一筆帶過,而應當積極引導,允許學生學習中的錯誤解法,讓學生在不斷嘗試與犯錯誤的過程中掌握新知,從而把所學的知識掌握得更扎實.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數學14.3《因式分解》一課時,在學習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分解因式后,讓學生分解多項式a3b-ab3.當教師查看學生的解法后,發(fā)現只有一半學生做對,這時,教師讓兩名學生到黑板演示解題過程,并分析他們解題的異同.做對的學生答案是ab(a+b)(a-b),通過黑板上兩道題解法的對照,做錯的學生發(fā)現原來a2-b2還應該繼續(xù)分解而不能止步于ab(a2-b2).分解因式要進行到每個因式都不能再分解為止,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可以看出,利用學生的典型錯誤進行正確誘導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事實上,錯誤是正確的先導與成功的開始.學生在發(fā)生錯誤、糾正錯誤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增進對數學知識的情感體驗.因而,捕捉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之一.
總之,課堂是動態(tài)的、是師生知識共享、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鮮活過程.在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和把握課堂上的動態(tài)生成性資源,有效運用生成資源更好地服務教學.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奇跡的場所,讓課堂散發(fā)生命的活力.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