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青
【摘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結合目前的課程標準和中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導悟式”教學法在現(xiàn)代課堂教學法中脫穎而出。該教學法以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思想和布魯納的“指導——發(fā)現(xiàn)”模式為理論基礎,構成了“引導—探究—感悟—踐行”的教學模式。[1]在閱讀課中,教師可通過適當引導,創(chuàng)造情境等啟發(fā)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yǎng)其閱讀能力、感知感悟能力。本文以鑒賞《水滸傳》選文的閱讀課為例,展示了 “導悟式”教學法在中小學閱讀課上的應用。
【關鍵詞】“導悟式”教學法;中小學閱讀課;探究性學習;水滸傳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啟發(fā)學生
教學目標應當是在符合國家教育方針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設計的,它意味著在實際課程教學中預期達到的目標和結果。對語文教學實踐有指引、中介、考核、評價功能。一般來說,教學目標可分為學期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2]
本文選取《水滸傳》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楊柳,豹子頭誤入白虎堂》為閱讀材料,針對中小學語文閱讀課堂,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1)讓學生感受閱讀文本的樂趣,陶冶情操。(2)提高學生的識記感知能力。(3)樹立學生的獨立創(chuàng)新意識,鼓勵學生提出獨到的見解。(4)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5)增強閱讀趣味性,讓學生愛上閱讀。
二、以自主探究為原則鼓勵學生
教師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引導學生體會與感悟文本,這雖然是以學生為主導,但并不是說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是不需要的。相反,教師通過確立教學重點、參與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檢驗學生學習成果三方面,可以使得學生更為集中地探討主題,不易偏離方向,也能引導學生往更深入的方向進行思考與研究。
(一)確立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與課程標準相關,但同時也要結合學生的實際來確定。教學重點由教師提出,在課程教學實踐前先行告知學生,但也可以根據(jù)大多數(shù)同學反饋的情況做恰當改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如《花和尚倒拔垂楊柳,豹子頭誤入白虎堂》這一課中,其教學重點可為以下三點:(1)故事情節(jié)的先后順序。(2)人物形象和社會環(huán)境的刻畫。(3)人物性格變化的成因。
(二)鼓勵“探究式學習”
探究式學習是中小學生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面向全體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面臨困難與坎坷,但坎坷是堅忍的最后考驗,教師要適時予以鼓勵,施以援手,以免學生失去獨立思考的習慣。探究式學習在語文課程教學實踐中,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與解讀,即在教師進行教學活動之前,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的方式了解閱讀材料的大致意思,進一步閱讀、探索后,對材料有自己的見解與思考。
教師可在課前、課中、課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在課前,教師布置預習作業(yè),讓同學們先對閱讀材料熟悉后,記下在學習過程中自己遇到的重點知識和不理解的部分;課中,教師將班級分為若干小組(小組成員人數(shù)由班級人數(shù)而定),在分組討論過程中,學生在各自組內(nèi)分別提出自學過程中個人對文本的理解以及困惑的地方,由其他小組成員嘗試解答。若遇上全體小組成員都難以解決的瓶頸,可派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學求助,一起思考,還不能解決的,就將問題提交給教師。教師應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一起交流,注意發(fā)現(xiàn)問題,對班上同學分組討論后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和難點、重點問題適時進行文本分析和內(nèi)容解答。課后,學生整理經(jīng)分組討論和教師答疑后的重要知識點,記錄下課堂上得到的收獲與感悟,總結反思自己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的可取與不足之處,自我評測知識掌握程度,查漏補缺。
從“探究式學習”的整體過程來講,它可以啟發(fā)學生對于文本的思考,提升閱讀技能,從而明顯調(diào)動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對課堂的參與度。值得注意的是,“探究式學習”的開展需要一定的條件,首先它耗費的時間長,需要教師富有耐心以及足夠的課時保證;其次班內(nèi)學生人數(shù)太多會讓教師難以顧及全局,因而班級單位以小班制為佳;最后在課堂上可能會出現(xiàn)學生因為意見不同而有爭執(zhí)的情況,因此還需要教師有良好的調(diào)和能力和課堂掌控能力,以免出現(xiàn)課堂混亂的場面。所以,探究式學習也要根據(jù)實際情況而定,不必盲目追求。
(三)檢驗學習成果
除了在課堂上點撥,解答學生的疑難困惑之外,教師還需要通過檢驗學生學習成果來了解學生對文本的掌握程度。以《水滸傳》選文為例,教師可以在課程結束后布置讀后感和閱讀理解的作業(yè),甚至還可以通過讓學生以說書的方式敘述《水滸傳》中的小故事來考查學生,順便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導悟式”教學法在實際應用中的思考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導悟式”教學法在中小學語文課堂上的積極作用,教師應運用教學經(jīng)驗,將教學法與學生實際情況完美融合,使其更加完善,用形式多樣化的教學內(nèi)容吸引學生,讓學生愛上閱讀課,盼上閱讀課。
(一)善用提問,及時反饋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用有思考價值的提問啟發(fā)學生,根據(jù)課程標準和課時目標有針對性的向?qū)W生發(fā)問,將學生引導到深入探究文本主題的道路上來。以《水滸傳》第七回為例,教師可選取論述型提問和評價型提問,如:“如果你是魯智深,你會和曾經(jīng)想給你教訓的潑皮們結為朋友嗎?為什么?”“你認為林沖被奸臣陷害,逼上梁山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你怎么看待林沖和魯智深這兩個人物形象?”這些具有拓展性的提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論述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只要學生條理清晰,能自圓其說即可,不必過于苛求“標準答案”。
學生回答問題完畢后,教師應及時給學生良好的反饋,譬如幽默的點評,可以充分調(diào)動課堂活躍的氣氛,也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成就感。
在中小學閱讀課上,善用提問,巧用提問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與積極度,這對于營造和諧、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學生為主,因勢利導
在“導悟式”教學法中,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這是每一個教師都應該重視的。教師應當把課堂的話語權主要交給學生,尊重學生的思考成果,增強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教師通過參與學生的討論,真誠地與學生一起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建立民主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來達到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的目的。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chuàng)造。”因此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理解水平加以指點,這樣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思維都有著激發(fā)的作用。比如學生在閱讀《水滸傳》第七回中,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林沖的娘子在五岳樓下被高衙內(nèi)調(diào)戲,林沖卻手下留情了呢?”那么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往林沖的性格方向進行分析,再對比匆匆趕來的魯智深要幫林沖出頭的情節(jié),循循善誘,讓學生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
四、總結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它對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閱讀能力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傳統(tǒng)閱讀教學法中,教師多采用直接講授的方式向?qū)W生灌輸知識,這樣的教學法雖然也能讓學生理解文意,但因為學生是被動接受的,所以很快就會忘記所學內(nèi)容,也很容易喪失對閱讀的興趣。“導悟式”教學法的優(yōu)點就在于課堂以學生為根本,讓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學生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課堂中的重點難點,對文本理解更透徹,進而提高學生感知感悟、獨立思考的能力。另外,它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技能,訓練邏輯思維,發(fā)展智力。因此,合理應用“導悟式”教學法對提高中小學閱讀課的教學質(zhì)量有著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蔣仁蓮.“導悟式”教學法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
[2] 黃淑琴.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