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立紅
摘 要: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習慣?!绷晳T的養(yǎng)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養(yǎng)成了壞習慣,就會使你受害終生;相反,養(yǎng)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也會使你受益終生。養(yǎng)成教育是培養(yǎng)好習慣的教育。結合一次試教活動中不同兩班幼兒所表現不一的行為現象,進行事后思考、梳理,一是表明了幼兒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性;二是提出了“創(chuàng)設學習性情境”“開展?jié)B透性教育”“拓寬主題性活動”等策略,促進幼兒養(yǎng)成教育的形成。
關鍵詞:養(yǎng)成教育;教學活動;傳統(tǒng)教育
【情境再現】
隨著地域性“教學新銳”教學展示活動的開展,我園小傅老師為了能在活動中如其所愿,經本園組內多次研磨后,再次決定提前去某園進行借班試教。但兩次截然不同的試教情況,不僅再次促進了小傅老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也引發(fā)了我們共同參與試教活動的老師許多深刻的思考。具體讓我們從兩次同一內容不同班,孩子們所不一樣的學習表現說起。
第一次試教(中1班):孩子們伴隨著輕音樂進場,有的認真地舞動著身體,有的前后時快時慢地玩耍,有的左右游離隊伍亂摸……一種非常隨意、隨性的狀態(tài)。等小朋友們坐下,傅老師用逼真的聲音,充滿童趣和詼諧地表演小鹿被大灰狼追趕,小白兔著急叫喚小鹿“快跑,快跑,到我屋里來躲藏?!比绱寺暻椴⒚谋硌荩钌钗蟛糠中∨笥?,靜靜地聽著故事,感受著小鹿的危險……但誰也沒想到,有個別孩子,轉來轉去,還不停地發(fā)出怪叫聲,還有位小男孩竄上竄下,根本沒有覺得這是在上課,還習慣性地踢前面的椅子,拉周邊孩子的衣服……
第二次試教(中2班):小傅老師同樣用音樂讓孩子進場,孩子各個自主表現,面對笑容,一副開心樣。等小朋友們坐下,老師同樣邊講邊演,下面的孩子情不自禁的,不約而同的,時而緊張害怕,時而面露笑容,似乎完全沉浸于故事之中,自己就像是逃竄的小鹿,緊張又害怕,又像是小白兔,焦急地等待小鹿快跑進自己家來躲藏……與老師間非常默契,一起體驗律動,一起感受音樂之美。
同樣的老師,在不同的班里進行組織活動,怎么會有如此的不同?中1班整體感覺孩子們自由性較大,想干嘛就干嘛,顯得姿態(tài)不一,隨性尤多;而中2班給人一種融洽的學習氛圍,無論是幼幼之間,師幼之間,都顯得那么和諧、默契,個個炯炯有神,全神貫注地學習互動,生怕自己走了神,錯過了美好風景似的。
【引發(fā)思考】
試教結束了,我和中2班的周老師的心里都沒有平靜,我們一直在討論、反思,同樣的一位老師、同一個活動,幼兒的表現對比差距如此之大,幼兒園中的養(yǎng)成教育是何其重要。教育并不是光是傳送知識,而更應該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習慣和文明的言行舉止。
1.養(yǎng)成教育可以說是現在教育界經常提到的一個概念
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習慣?!绷晳T的養(yǎng)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養(yǎng)成了壞習慣,就會使你受害終生;相反,養(yǎng)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也會使你受益終生。養(yǎng)成教育是培養(yǎng)好習慣的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從上個案例中,讓我們感受到,同年齡的孩子,在不同的教育環(huán)境影響下,在不同的教育要求導引下,所形成的習慣與行為不同。之所以中2班能形成如此的學習氛圍,我想關鍵在于班級已然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大家自然覺得學習時應該這樣做,而不應該那樣做。
2.養(yǎng)成教育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
養(yǎng)成教育的思想早在古代就有,如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難怪我們有“行如風,坐如鐘,站如松”這一說法??梢哉f,一個人養(yǎng)成教育的結果表現怎樣,或直接或間接地折射出他的品格、氣質等個性特點。因此,日常人際交往中,我們總能從對方的舉手投足間,從細微處,體會與感受對方的為人、表達習慣、交流方式等。但凡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一切從規(guī)范做起,在互相監(jiān)督與影響下,才能逐漸形成合乎常理與社會公民所應有的道德行為。
3.養(yǎng)成教育可以說是某單位空間所呈現的一個縮影
幼兒的行為習慣等方面的養(yǎng)成效益如何,實際上會在孩子日常的放松狀態(tài)下的行動中表現出來。同時,幼兒的養(yǎng)成教育的深層次內涵,實際上是與常態(tài)的幼兒園教育、家庭關注密不可分的。兒童的本真性,使得他們絕不會刻意遮掩自己的源自自然的表現,換個角度講,下意識當中,孩子就是這種較常態(tài)的表現。為此,于日常細節(jié)中關注孩子的養(yǎng)成教育,是我們特別看重的教育著力點和生發(fā)點,也是教育效益的監(jiān)測點。
【實踐操作】
基于以上案例事件,針對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我們又該如何有目的地開展?jié)B透養(yǎng)成教育的主題活動,進而促進孩子良好行為的養(yǎng)成呢?經過實踐與研討,我們以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創(chuàng)設學習性情景,有目的地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道德行為
幼兒期是良好道德行為養(yǎng)成的關鍵期,教育者創(chuàng)設各種情景,讓兒童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是培養(yǎng)幼兒良好道德行為的保證。為了促進良好衛(wèi)生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我們結合“你丟我撿”主題,開展實踐活動。從當初組織去校園撿垃圾,到集體談環(huán)境,到進行情景模擬測試。孩子們逐漸養(yǎng)成了自覺的行為,更清楚整潔的環(huán)境讓我們更舒心、更健康??梢哉f,在一次次活動中,孩子們不僅對衛(wèi)生習慣的養(yǎng)成意識有了進一步提高,而且已逐漸形成了自我的習慣,并不斷感染著身邊的同伴??梢哉f,此項活動的組織與實踐,再次告訴我們教育者,孩子良好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我們一方面要不斷創(chuàng)設實踐學習的情境,另一方面,則應遵循一條原則:即讓孩子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在實踐活動中充分體驗,從而強化良好的道德行為。
2.開展?jié)B透性教育,分步驟進行幼兒良好道德行為的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常規(guī)教育入手,使道德行為養(yǎng)成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針對幼兒接觸過的各種事情,隨時隨地進行教育。我們把道德行為滲透到幼兒教育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如結合入園環(huán)節(jié),學會主動與老師打招呼問好,開心地與父母告別;自主游戲時間,學會與同伴分享玩具,共同合作游戲,做到不爭不搶;喝水如廁時,能主動排隊等待,學會禮讓,幫助有困難的小伙伴,做到不爭不擠不占位;在用餐時,不講話,不走動,能安靜地慢慢就餐等。與此同時,作為教育者,需充分利用主題活動時間,對良好的行為表現給予及時的發(fā)揚與獎勵,從而促進孩子進一步鞏固與形成良好行為。當然,我們不可能一蹴而就,凡事總有個過程,從最簡單、最基礎的要求開始,循序漸進、有梯度地行進,方可達到最理想的目標??傊?,通過一系列典型而又碎小的事情,讓孩子們在親歷親為的過程中,在彼此感染的作用下,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凈化孩子的心靈。
3.拓寬主題性活動,有指向地促進幼兒良好道德行為的形成
我們除了根據季節(jié)、節(jié)日及認知、幼兒發(fā)展需要等和幼兒生活相關的內容設計相應的主題,還能根據時事、幼兒的興趣生成一些新的主題,使主題活動更加具有時代性,更加貼近幼兒的興趣。例如,在幼兒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上,家庭、學校共同扮演互助協(xié)作的角色,而這一習慣的培養(yǎng),不是我們出一些指令、做一些要求就能夠讓孩子樂于其中的,為此,我們需要借助一定的載體。如,我們在“我給奶奶講故事、我給伙伴講故事”這一配套式的主題活動中,我們的孩子就必須在家庭中、在學校里將自己最新獲取的故事講給家人、伙伴聽,而且,我們以點贊的形式記錄孩子的故事,誠然,這是結果展示形式的閱讀效益檢測方式,但它同樣會對兒童前期的認真閱讀形成很強的刺激作用,因為大多數孩子,即使沖著這個點贊,也很樂意進行閱讀。
總而言之,不管是古代孔子的箴言“少年若性,習慣之為?!保€是現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的“生活教育”,都把幼兒園期培養(yǎng)的任務定格在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上。因此,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務必把握教育的關鍵期,學會用真實而又具有童趣,富有教育的理性的組織開展不同時期、不同范疇,涉及多領域的養(yǎng)成教育主題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在一次次的活動中體悟,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影響,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提升。
參考文獻:
王榮.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方法探討[J].快樂閱讀,2013(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