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小兵
【摘 要】“做中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它不僅是指簡單的數學操作活動,而且是學習者自我探索、自我構建、自我發(fā)現、自我創(chuàng)造的一種動態(tài)過程。讓學生“做中學”,探索發(fā)現、建構知識、體驗成功的過程,就是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
【關鍵詞】探索;建構;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12-0113-02
【教學片斷一】
1. 出示課件——圍籬笆。小猴子圍成長方形,大猴子圍成三角形。
師:請同學們想想哪種圍法更牢固?
學生1:三角形。
學生2:四邊形。
師:到底哪種圍法更牢固呢?為什么?下面我們來做個實驗。
2. 實驗釋疑
師:從你的學具袋里拿出四邊形,拉一拉。
(學生紛紛動手,發(fā)現四邊形變形了 )
師:你有辦法把它固定下來嗎?
(好多學生在中間加一根小棒 )
師:為什么加一根小棒就拉不動了?
(學生猜想與三角形有關)
師:拿出這個三角形(學具)來拉一拉。
師:談談你們在拉的過程中的感受。
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感受):長方形容易變形,而三角形不容易變形。
師:說明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穩(wěn)定性)
3.再次出示課件——圍籬笆,讓學生說說哪個答案對?為什么?
【評析】“欲擒故縱”,激發(fā)學生“做中學”
首先,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給學生制造懸念,誘發(fā)學生探索三角形特性的欲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為學生進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鋪墊。
其次,教師沒有包辦代替學生的認知學習,而是通過“欲擒故縱”的手段,將通常由教師呈現學習知識的方式改為讓學生通過“拉一拉”四邊形(學具)和三角形(學具)的實踐活動,在兩次“拉一拉”中間提出“為什么加一根小棒就拉不動了”的問題,無疑是教師“欲擒故縱”的方式,把學習的認知沖突再次拋給了學生,讓學生又一次帶著問題進入學習中,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欲望。
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猜想與三角形有關,然后去拉,去求證猜想。學生通過兩次拉動不同形狀的框架,親自體驗到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較中,讓學生體驗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以及籬笆圍成三角形更牢固的原理,加深了對三角形特性的認識。學生親歷探索過程,體驗學習的過程,比直接得到結果的印象更加深刻。
【教學片斷二】
師:請你拿出(指銳角三角形)這樣一個三角形,試著指一指它的高。
(生看書自學)
師: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樣正確地畫出三角形的高呢?請打開課本,看看書上是怎樣說的,又是怎樣畫的,和你的想法一樣嗎?
(讓學生匯報;師板書: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
師:請同學們在剛才的三角形中畫出三角形的一條高,并標出它所對應的底。
(學生回答)
師:這是三角形的一組底和高嗎?在這個三角形中你還能畫出其它的高嗎?
(學生操作,交流)
【評析】善于放手,引導學生“做中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放手讓學生動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高,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就是頂點到對邊的距離,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再讓學生自學課本驗證自己的想法,發(fā)揮了學生和文本的對話功能。接著讓學生自己畫高并標出相應的底,教師有針對性地板演指導使學生加深了對三角形高和底的認識,并掌握了高的規(guī)范畫法,同時學生了解到任何一條邊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來畫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幾組底和高。
學生通過“做中悟”來學習三角形的底、高相關知識,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中發(fā)展了思維,獲得了知識與自我探究的能力。
【反思】“做中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理念,它強調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現實的體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認為學生的實踐、探索與思考是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條件?!白鲋袑W”不僅是指簡單的數學操作活動,而且是學習者自我探索、自我構建、自我發(fā)現、自我創(chuàng)造的一種動態(tài)過程。
一、讓學生“做中學”,激發(fā)探究興趣
“做中學”是一種親身體驗的學習方式,它強調數學學習應該是學生自己的實踐活動。所以,讓小學數學學習真正地回歸到學生的生活中去,關注他們最想做什么、經歷了什么、在生活中發(fā)現了什么,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去尋找、發(fā)現、探究,從而認識和掌握數學。
在教學片斷一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經歷探索與發(fā)現的生動過程:先讓學生猜一猜:三角形、四邊形到底哪種圍法更牢固呢?猜想是探究的前提,給學生造成了懸念,學生急于探究與發(fā)現,積極尋找答案。接著,教師提出“你有辦法把它固定下來嗎?”好多學生在四邊形中間加一根小棒,老師因勢利導地提問:“為什么加一根小棒就拉不動了?”學生猜想與三角形有關,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正確與否,學生拿出這個三角形(學具)來拉一拉,他們個個情緒高漲,躍躍欲試,沉浸在操作探究的興奮之中。這樣,使學生在“做中學”的過程中真正發(fā)揮主體作用,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讓學生“做中學”,主動建構知識體系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構建自己知識的過程,教師的作用僅僅在于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活動機會,在討論交流和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師應當向學生提供教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在教學片段二中,以往認識“三角形的高”的教學方式,總是教師引導學生一步步認識三角形的底、高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征,等到最后讓學生畫三角形的高時學生已經沒有興趣了,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總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缺乏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一教學片段以“做”為中心,放手讓學生畫三角形的高,讓學生在手腦并用的過程中主動建構了三角形的有關知識,加深了對三角形特征的認識。這樣的教學,學生能充分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使數學更加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從而使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落到了實處。
三、讓學生“做中學”,體驗成功的喜悅
“做中學”強調學生自主地探索與發(fā)現過程的經歷,使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
在教學片斷一中,學生通過兩次“拉一拉”實驗探討,體驗到探索的成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獲得了豐富的實踐體驗,自主發(fā)現并主動地建構數學知識,培養(yǎng)了他們求實、嚴謹的探究精神。
“做中學”能讓學生大腦和手真正動起來,不僅能讓每個學生用自己內心的體驗去參與數學學習,感受和理解知識的產生發(fā)展過程,還能在體驗和參與過程中學會學習、增強自信。學生通過自身的積極思維與主動參與“做”而獲得的數學知識,才能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使用價值的知識。
參考文獻:
[1]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2] 戴香蓮.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發(fā)展[J].校長閱刊,2007,(11).
[3] 王云平,柳誠蕊.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4,(3).
[4] 曹蕓.“教學做合一”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J].新課程(上),2014,(10).
(編輯:楊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