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蓮英++曾小春++廖航
[摘 要]在醫(yī)學英語選修課程中,可采用輔導員模式新型合作教學法,并自制大學生英語學習自主性量表、學習時間表及教學質量評價表評估該種教學法的作用。其目的是了解研究生輔導員模式新型合作教學法對促進學生英語學習和解決當前國內合作教學法面臨的問題的積極作用。這使得學生學期前后的學習態(tài)度和自主學習均產生了一定變化,輔導員的積極作用得到肯定。研究生輔導員模式新型合作教學法普遍受到學生歡迎,有效保證了合作教學的實施并能促進學生的學習。
[關鍵詞]教學法;輔導員;醫(yī)學英語
[中圖分類號] G6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2-0061-02
一、研究背景
合作教學(Co-teaching)興起于美國,是指兩位或兩位以上教師在同一個課堂中對不同學習特點的學生聯(lián)合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教學模式。
目前我國英語合作教學以中外教師合作為主。但部分中外教師在合作中仍各自為戰(zhàn),未真正落實合作教學。
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正面臨改革階段,專門用途英語(簡稱ESP)教學將成為主要方向,但目前高校ESP師資不足,多數(shù)采取大班教學方式,無法保證ESP的教學質量。因此,我們嘗試將主講教師與醫(yī)學英語研究生協(xié)同合作的新型合作教學模式引入本科生的醫(yī)學英語課堂中,以探索該新型合作教學法對促進學生英語學習和解決目前國內合作教學所面臨的問題的積極作用。
二、研究生輔導員模式新型合作教學法的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和時間
本研究在廣西中醫(yī)院大學2013-2014年下學期醫(yī)學英語選修課程中開展,研究對象為85名2011級各醫(yī)學專業(yè)學生。
(二)團隊組合
合作團隊是由5位CET-6以上外語水平的2013級醫(yī)學英語研究生及具備英語與中醫(yī)學學位的資深英語教師組成。
(三)實施步驟
1.學生自由分組,建立聯(lián)系網
課程開始前向學生介紹該種新型合作教學法和輔導員;學生自由組合成5個小組,每組15~17人;劃分固定小組座位區(qū)域;各小組成員推舉本組小組長后自愿選擇一位輔導員;由班級選舉產生一名班長;建立班級聯(lián)系卡(包含個人電話號碼、宿舍號、年級專業(yè)等)和QQ群(包括小組群、組長群、輔導員與任課教師群)。
2.課前“師師”備課
每周課前,5位輔導員與任課教師開展一次備課,討論教學重點、難點和疑點并提出個人意見;設計課堂活動,明確任務。然后,輔導員將下次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疑點、教學視頻以及課堂討論內容發(fā)至班級群、小組群和組長群,由各小組組長和班長以宿舍為單位相互通知。在此期間,輔導員可根據(jù)與學生交流時掌握的情況向任課教師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或需求。
3.課堂上輔導員與主講教師協(xié)同合作
首先,主講教師輔以PPT等教學媒介以圖文并茂的方式介紹和講授每個單元的教學重點、難點和疑點,結合課文內容提出問題。然后,各輔導員與各小組成員在小組區(qū)域就問題進行討論;各小組成員可自由地向主講教師或輔導員提問,或輔導員主動詢問小組成員的看法;輔導員負責組織小組內的討論、記錄、答疑;討論結束后,各組輪流派幾位代表根據(jù)討論結果進行總結陳述,由一名輔導員通過電腦以Word文檔形式現(xiàn)場匯總記錄。最后,班長和各小組組長將匯總文檔上傳至班級群、小組群,利用網絡平臺與學生共享學習資源,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集中關注討論結果的共性與差異性,幫助學生理解和接納不同觀點。
4.課后輔導員與學生積極互動
課后各輔導員可通過聯(lián)系網發(fā)布通知或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為學生解答難題,或與有特定學習需求的學生溝通交流,促進師生之間的感情。
(四)研究工具
我們參照了文秋芳的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量表并設置了一份李克特五分法新量表,共設15題,包含兩部分內容:英語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自主性。問卷答案設置為從“完全符合”到“很不符合”五個層次。學期前后采用該量表檢測學生學習態(tài)度及自主學習變化,采用自制的學習時間表檢測學生每周自主預習和復習的時間和課堂問答活動參與率,學期末采用自制開放式的教學質量評價表了解學生對該種教學法的態(tài)度和對輔導員的評價。共發(fā)放問卷85份,回收有效問卷74份,有效率達87%。
(五)結果分析
1.大學生英語學習自主性量表結果分析
正向題根據(jù)答案序號依次取1~5分;反向題取答案序號5為1分,序號4為2分,序號2為5分,序號1為5分;取3分為衡量標準;采用SPSS. 16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就學習態(tài)度方面,學期前后對比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W=0.692,P=0.008<0.05);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25,P=0.031<0.05),表明學生學期前后英語學習態(tài)度有所改變,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有所提高,見表1。
就學生學習自主性方面,由于數(shù)據(jù)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兩配對資料Wilcoxon符號秩和檢驗,結果為U=2.809,P=0.005<0.01,表明學期前后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變化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增強,見表2。
2.學習時間表結果分析
在74人中,每周進行預習的學生有89.2%,學習時間為20分鐘以上的有58%,學習時間最長為80分鐘;每周進行課后復習的有83.8%,學習時間為10分鐘以上的有45.9%,學習時間最長為75分鐘。在課堂問答參與率方面,有68.9%的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問答活動,其中回答次數(shù)最少為1次、最多為14次,該學期平均每人回答問題3.84次。
3.教學質量評價表結果分析
所有學生均表示喜歡該學期醫(yī)學英語課程并肯定該教學法的積極作用;所有學生對開展的課堂活動持肯定態(tài)度,其中7人表示最喜歡總結陳述部分,認為學生以極其生動的形式回答教師的問題,推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13人表示最喜歡問答環(huán)節(jié),認為其增強了課堂氣氛,使自己學會運用具體例子回答問題,既提高了口語又增強了自信心,既學到了知識又鍛煉了膽量;54人表示最喜歡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認為該環(huán)節(jié)可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和交流,集思廣益,“大大減少了學習的壓力”。
對于輔導員的作用,學生普遍認為輔導員英語運用能力強,他們的參與提高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輔導員能友好、健談,耐心、細心地傾聽和幫助學生解答問題,積極鼓勵學生討論、思考和回答問題,指導有力,親力親為,使學生感動,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不再拘泥于啞巴英語的學習。
三、結束語
由于該課程是針對大三年級學生開設的選修課,部分學生重視程度不足,長時間的應試教育以及繁重的專業(yè)課程學習使學生普遍缺少預習、復習的習慣和探索、分析的動力。該研究表明研究生輔導員模式新型合作教學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但數(shù)據(jù)顯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時間長度和強度仍不足,缺乏足夠的學習動力;英語水平較差的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仍不高,如何才能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 參 考 文 獻 ]
[1] Cook,L. & Friend,M.(1995) Co-teaching:Guidelines for Creating Effective Practices. 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28(3),1-16.
[2] 吳慧姍. 淺談大學英語中外合作教學[J].外語研究,2014 (3):393-399.
[3] 鄧志勇,倪蓉. ESP的歷史現(xiàn)狀與前景[J]. 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85-189.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