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娜
【關鍵詞】小學英語 故事教學法 實踐意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2A-
0092-02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無法很好地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英語故事教學應運而生。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合理地采用故事教學法,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感,同時有助于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英語文化的合理滲透以及各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從而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只有學習自己特別感興趣的東西時,才會學得認真投入,而且學得非常快。小學生普遍都比較活潑好動,好奇心非常強,他們對新鮮事物通常都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很多小學生在剛接觸英語時,普遍覺得比較新奇,也很感興趣,但是長期接觸下來,覺得枯燥乏味,學習難度大,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他們英語學習興趣的發(fā)展。對此,英語教師可以結(jié)合故事教學法,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如可以用小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故事導入新課;可以將生詞安排在故事中,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的單詞;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故事情節(jié)推測生詞的意思,從而提高猜詞能力。運用故事教學法,可以給學生營造一個更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輕松地學習英語。
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7“ Would you like a pie ?”一課的教學中,由于本單元的核心內(nèi)容是圍繞野餐中大家拿出食物招待Helen而展開,新單詞是食品類an egg,a cake,a pie,a hot dog等,這些食物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并喜歡的,因此,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一個和野餐有關的故事,吸引學生的聽課注意力,然后讓學生根據(jù)故事內(nèi)容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教師的朗讀中進行食物分配表演。最后,讓學生在該教學情境下學會運用本單元的交際用語“Would you like...?”以及它的回答語“Yes,please.”“No,thank you.” “what about...?”等。這樣,學生在故事中既學習了新的單詞,又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交際知識。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感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味地講解知識,學生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了對付考試,教師不管學生有沒有掌握這些知識就要求學生大量做題,完全忽略了學生的聽讀訓練。然而,在英語學習中聽和讀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改變這一現(xiàn)象,教師可以采用故事教學法,讓學生主動地去聽、去讀,從而更好地理解、感受英語的正確發(fā)音以及英語單詞的構(gòu)成。這樣,學生通過聽英語故事,同時結(jié)合教師給出的語音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情節(jié)和句子含義,逐步積累英語語感。
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4 “Wheres the bird?”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簡單介紹了故事的背景,隨后提問學生“Wheres the bird?”,以此引導學生根據(jù)故事背景推測故事內(nèi)容,從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在學生學會使用重點句型回答“Its on/in/under/be-hind the...”之后,教師出示“Listen and an-swer”環(huán)節(jié):(1)Is the bird beautiful?(2)Is the bird behind the door?讓學生帶著問題聽錄音,并將故事內(nèi)容和自己推測的做對比,從而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意義。這樣教學,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聽說能力,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感。
三、有助于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
新課標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而英語故事教學法正好可以滿足這一要求。在故事表演中,通常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和密切配合,學生的表現(xiàn)都會或多或少影響表演的效果,因而學生之間的配合非常重要。在表演過程中學生切身體會到只有相互合作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從而增強了與他人團結(jié)合作的意識,并且有效地提升了人際交往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故事教學法導入表演的要求,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英語學習中,從而提高學生之間的團結(jié)合作能力。
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7“On the farm”一課的教學中,在課堂閱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從“Welcome to the farm”講起,給學生講農(nóng)場發(fā)生的故事,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使學生主動投入到自主閱讀中。然后,教師給出問題:“Whats on the farm?”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可以找出答案:“Pigs,cows,apples,pears.”然后,教師可以準備一些動物頭飾,以及水果、動物卡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進行朗讀,促使他們在朗讀中更好地體會故事中人物的情感。最后,教師讓學生跟讀錄音并模仿,促使學生在逐句模仿跟讀中提升朗讀能力,進一步把握重讀、弱讀、升調(diào)、降調(diào)、連讀等朗讀技巧。利用故事導入法,再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團結(jié)合作能力。
四、有助于向?qū)W生滲透英語文化
在傳統(tǒng)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忽略了英語文化的滲透,從而導致學生沒有形成結(jié)合英語文化學習英語的意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同時也不利于他們提升英語交際能力。新課標特別強調(diào)英語學習中英語文化的滲透,因此,教師可以結(jié)合一些中外著名的寓言故事、童話故事等,并根據(jù)實際教學的需要以及小學生的認知特征展開教學。一般而言,如果教師合理運用一些蘊藏有中西方文化經(jīng)典內(nèi)涵的寓言故事、童話故事開展教學,往往可以使抽象的文字更加形象具體化,讓學生更容易接受英語文化知識。同時,在故事教學中,學生不但可以更好地感受西方文化中理性邏輯思維、開放的風格以及語言表達方式,還可以在對比中更加強烈地感受到我們本國的文化、情感,以及含蓄生動的表達方式。還是以“On the farm”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借此滲透西方文化,比如,西方人邀請客人到家里做客,你如果想?yún)⒓泳椭苯颖硎就?,而如果你對此表示客套的話,那么,西方人就會認為你不愿意參加,不會對你再三邀請。又如,接收禮物,西方人是直接當著送禮人的面打開禮物并表示感謝之情,而我們中國人出于含蓄先一番拒絕才收下禮物,并且不會當著送禮人的面打開禮物……教師及時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滲透相關的西方文化,會讓學生記憶深刻。
五、有助于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如果能選用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并且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故事,就能使學生在故事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比如,一些寓言故事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和哲理,教師在上課時引用這樣的英語故事進行教學,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還可以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思考生活,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另外,還有很多故事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綜合性也比較強,在教學中向?qū)W生滲透這些故事,不但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掌握其他學科的知識,促進各個學科知識之間的相互融合。如“On the farm”一課,教師可以通過農(nóng)場上的動物引出《刺猬》的寓言故事:有一只小刺猬曾經(jīng)上過很多當,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人,就長了一身刺來保護自己。刺的效果當然明顯,只是刺猬從此失去了很多朋友。通過寓言故事,學生明白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不能夸大矛盾雙方相互排斥,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
總之,英語故事教學法的積極作用是非常顯著的,教師應當結(jié)合教學的實際需求和小學生的認知特征,合理有效地運用故事教學法,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英語學習中。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