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霞
【摘要】課堂上注重抓細節(jié)。在教學過程中,切實落實對語言、語句的賞析,切實讓學生感受“語文味”。注重引導學生從語言、語句中賞析犟龜的形象特征,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關鍵詞】教學設計;《犟龜》;第一課時;第二課時;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童話的體裁特點。
2.認識犟龜的形象特點,把握課文的主旨。
3.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想象、理解以及聯系實際發(fā)散思維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層次的朗讀,引導學生品味童話的語言特點;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理解能力;通過角色表演深層次的體會犟龜的心理,真正把握犟龜的形象特點。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課文主旨的理解與把握,培養(yǎng)學生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能認準一個目標,堅持到底、努力奮斗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二、教學重點
在多層次的閱讀中,弄清小烏龜在路上遇到的一切困難以及他是怎樣處理這些困難的;在品味、感悟課文的基礎上,加強對文章內容的探討和主題的理解。
三、教學難點
欣賞品味犟龜這一形象;全面理解“犟”的多層含義。
四、教學過程
(一)第一課時
(1)快樂導航
1.傳說中它背起了宇宙的大地,它也曾經幫助過唐僧師徒四人,它是動物界的老壽星,并且它還跟兔子賽過跑了。你們知道它是誰嗎?對,它就是“烏龜”。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童話故事,它的主角也是一只小烏龜,那么它又是一只怎樣的龜呢?讓我們共同走進米切爾·恩德的童話故事《犟龜》。
(2)學習活動一:小試牛刀
朗讀活動:
1.全班同學大聲地分組朗讀課文。小組長搜集不認識的字詞,學生相互交流或查工具書的方法學。
2.各小組分角色朗讀。要求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在朗讀中品味童話的語言特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3.復述課文內容。童話很有趣味,學生興趣濃厚,要求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復述課文。
4.設置懸念。文章的小烏龜到底是一只怎樣的龜?犟的含義是什么呢?它真的是倔強不聽人勸告的龜嗎?
(3)學習活動二:寸積銖累
1.字詞積累。
a.采取齊讀、分組讀等多種形式,并默寫。
犟 遺憾 荒漠 哀悼
期待 慶典 聚集 障礙
b.找出這些詞語所在句子,讀一讀。在讀中理解詞語的含義。
c.小組活動。任選其中的兩個詞語造句,加深對詞語的理解。
2.文學常識積累。
a.了解童話的體裁特點、語言特點。
b.了解作者米切爾·恩德。
(二)第二課時
(1)學習活動三:各抒己見
1.討論、交流。
a.辨“犟”:犟的含義是什么呢?“犟龜”中的“犟”真的是倔強不聽人勸告的意思嗎?
b.析“犟”:小烏龜的“犟”表現在哪些地方?小烏龜面對“壁虎”“蜘蛛”“烏鴉”的勸阻,它又是如何做的?課文中的小烏龜很“犟”,認定了目標后,不聽別人的勸阻,為什么卻唯獨聽從蝸牛的意見?你如何評價這種“犟”?
c.思考:小烏龜并未趕上獅王二十八世的婚禮,它算是勝利者嗎?
2.理解、感悟。
a.再讀課文,感受犟龜形象。
b.品讀課文,說說你領悟的道理。
(學生討論,相互交流。小組匯報,教師小結。)
3.自主探究、品味語言。
童話能抓住動物自身特征進行有趣的描寫,請你從課文中找出一兩個實例加以分析。
4.聯系實際、創(chuàng)新思維。
當小烏龜歷經千辛萬苦站在獅子洞洞口時,請你猜測一下它此時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2)學習活動四:學以致用
a.聯系學習、生活談一談自己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請結合文本,說說你的感受?
b.學完本文后,請充分發(fā)揮你的想象力,編寫一則童話故事。文章不少于500字,題目自擬。
五、教學反思
《犟龜》是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也是本單元重點分析的課文。在教學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設計多個語文實踐活動進行本課的教學,以此開發(fā)學生思維,體現合作精神,促進師生互動。
本文也是一篇童話。豐富的活動化教學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對童話作品的特點有了初步認識,領會其深層內涵,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科學觀。
在這節(jié)課里,我先利用晨讀時間讓學生預習本課的字詞。在課堂上主要進行檢測,既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緩解了課堂壓力。然后在學生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進行研討,并滲透思想教育。
課堂上注重抓細節(jié)。在教學過程中,切實落實對語言、語句的賞析,切實讓學生感受“語文味”。注重引導學生從語言、語句中賞析犟龜的形象特征,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此外,一堂課下來,我也有不足之處,如:在同學們討論問題時,個別同學不能集中注意力、全程參與等。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努力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良好學習氛圍,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在文學殿堂中徜徉的機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好語文,學會做人。
附注:本文系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教育科研規(guī)劃課題《初中語文活動化教學實踐研究》成果之一。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