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雪珍
摘 要:課堂教學中,教師適當介入背景材料,能促進學生課外知識的習得;能促進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能促進學生情感的生成。因此,教師合理利用教材文本中的背景材料,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背景材料;語文素養(yǎng);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20-001-01
所謂背景材料,即有利于學生體會原著信息,鑒賞原作者寫作意圖,深入理解原文的所有材料,一般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紹,創(chuàng)作情況,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等。語文教學中,為使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通常教師需向?qū)W生介紹背景材料。背景材料的介入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促進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動機是指向?qū)W習活動的動機類型,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nèi)部動力,是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支持性條件。根據(jù)學習動機的動力來源,可以分為內(nèi)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內(nèi)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又稱內(nèi)部動機作用,是指由個體內(nèi)在的需要引起的動機。例如,學生的求知欲、學習興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內(nèi)部動機因素,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外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又稱外部動機作用,是指個體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
因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是內(nèi)部動機,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讓學生的學習情緒在課堂上始終處在最佳狀態(tài),是語文教師應當努力追求的。動機被激發(fā)出來,語文教學就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篇新聞,寫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學生如果僅看此文,不僅會感覺到內(nèi)容孤立單一,難以理解,更難以體會文中噴薄而出的氣勢及作者抑制不住的喜悅心情。這樣既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又缺少精美華麗語句的文章,乍看之下枯燥乏味,很難激起學生學習的動機。這時教師就應該巧妙地介入該新聞發(fā)布前的背景材料介紹:國民黨挑起內(nèi)戰(zhàn),妄圖實行獨裁統(tǒng)治,而人們解放軍為了實現(xiàn)民族解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相繼取得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的偉大勝利,在長江以北殲滅了國民黨反動軍隊的主力。面對國民黨玩弄的假和平的騙局,4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立即發(fā)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凈地殲滅中國境內(nèi)一切敢于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月22日2時,解放軍在西起九江東北的湖口,東至江陰的長達五百公里的戰(zhàn)線上強渡長江。在徹底摧垮敵人的長江防線的同時,新華社相繼播發(fā)了毛澤東同志撰寫的快訊及新聞。這樣,不僅使學生深刻理解了我人民解放軍艱苦卓絕、英勇作戰(zhàn)的情景,而且也會深深為戰(zhàn)爭的正義性所吸引,因而不斷關注我軍進展和敵軍的潰退情況,學習的動機就被激發(fā)出來時,這種內(nèi)部學習動機對學習有持久而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促進學生課外知識的習得
學生獲取課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課堂卻是主陣地。針對初中學生學習時間緊,任務重,課外知識薄弱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們除了要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教材文本中出現(xiàn)的知識要點外,還應該通過文本適當?shù)貛椭鷮W他們獲取課外知識。背景材料的挖掘便是實現(xiàn)雙贏的一條很好的途徑。特別是那些年代久遠,或與學生實際相差甚遠,或有獨特文化背景的文章,背景材料的介入,不僅可以使學生掃除理解文章的障礙,而且還可以習得一定的課外知識。
如:在教學《幽徑悲劇》時,有這么一段文字:“茫茫燕園中,只剩下了幽徑的這一棵藤蘿了。它成了燕園中藤蘿界的魯?shù)铎`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憤、惆悵之余,惟一的一點安慰就是幽徑中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聽到嗡嗡的蜂聲,頓覺這個世界還是值得留戀的,人生還不全是荊棘叢”。
為什么古藤是我唯一的一點安慰?為什么嗅到花香、聽到蜂聲作者會覺得人生還是美好的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應當介入作者當年文革時期的背景。
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國掀起了掃除封(封建主義)資(資本主義)修(修正主義)毒素和場所的熱潮。對收藏古書籍,古畫古董的人,進行“抄家”收繳;對廟宇、神像、文物古跡,進行搗毀拆除。 “十年浩劫”期間,游街、批斗、掛牌、住牛棚,季老一一品嘗過,最可悲的是,他被宣布為“不可接觸的人”,被分配掏大糞、看大門、守電話、發(fā)信件。他在他的另一篇散文《二月蘭》中寫到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心情:“我當時日子實在非常難過。我知道正義是在自己手中,可是是非顛倒,人妖難分,我呼天天不應,叫地地不答,一腔義憤,滿腹委屈,毫無人生之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我成了‘不可接觸者,幾年沒接到過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個招呼。我雖處人世,實為異類。”那是一個怎樣的年代呀?失去理智的、荒唐、愚昧而瘋狂。在這場浩劫之中,美好的事物已經(jīng)被“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消滅掉”,這株幸存的藤蘿成了作者唯一的知己,給作者帶來了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的信心、勇氣。
雖然這一段歷史,對于脫離小學僅僅一年多的八年級的孩子來說,以他們現(xiàn)有的理解能力和生活體驗是根本無法理解并體會的,但是它的介入,能幫助學生對文本相關疑問的解決,能更好地感悟作者在文中所蘊含的情感。
語文老師向?qū)W生展示教材背景材料,避免了空洞說教,使學生樂于接受知識的同時,激發(fā)了學習的動機,得到了情感的熏陶。愛因斯坦說:“用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yè)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chǎn)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
[參考文獻]
[1] 陳繼軍.巧取背景穿針線——淺談語文教學中背景材料的獲
取和介入[J].科技文匯, 2011.3.
[2] 李艷.背景材料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原則[J].教學研究,
2010.5.
[3] 祁正飛.閱讀教學中背景材料的運用[J].教師觀點,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