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摘 要】高三復習既要研究教學內容,又要研究教學方法,本人就從事高三生物教學的一些實踐,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一談高三生物復習過程中能力培養(yǎng)的一些想法和策略,以期望能取得更加完美的復習效果。
【關鍵詞】生物學能力;培養(yǎng);提高;高三復習;有效性
高三學生任務重、時間緊,如何有效地開展高考復習教學是高三教師共同關注的課題。隨著高考模式的不斷改革,高考對于學生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生物教師要積極探索生物復習教學的新模式,幫助學生科學有效地應對高考,本文分析了高考生物復習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對如何提高高考生物復習教學的效果提出了相應的策略。
一、閱讀能力
高三復習科目多、時間緊、任務重,加上生物學科在綜合試卷中的占分少,安排給生物學科的課時相對較少,學生的重視程度也不如其它學科。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使學生比較完整地掌握生物學知識,且把各種能力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僅靠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是不夠的,所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故指導、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是高三復習的任務之一。
閱讀指導的內容很多,包括指導學生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原理;理解句子、句群的層次結構及專業(yè)術語、結論存在的條件、范圍等等。同時還要指導學生理解章節(jié)結構及各章節(jié)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對教材的基本內容融會貫通。在指導學生閱讀圖表時,要注意材料中圖表、曲線等非文字形式部分的作用,要仔細分析它們所表達的內容,特別是隱含的知識;在指導學生閱讀背景材料豐富、文字較多的試題時,要著重指導學生對信息進行有效提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總結出文字材料的主題和含義,歸納出與生物學科相關的或有聯(lián)系、有價值的信息,把問題轉換成生物課程中的某一個或某幾個知識點,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去。
二、表達能力
新一輪高考改革強調要重視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近幾年的試卷體現(xiàn)了高考改革的特點,編制了一些相對開放性的試題,(如2015年理綜試卷的32題)以考查學生組織材料的能力、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文字表達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是否能用生物學專業(yè)術語來表示、描述、解釋生物現(xiàn)象及過程。(例如,何時用呼吸作用,何時用有氧呼吸等。)另一方面描述的文字是否符合邏輯,前后是否一致等,對于術語的使用是否恰當準確。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需要經過長期的培養(yǎng)。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復述某些概念并能與其它概念進行比較,清楚地把握科學概念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對教材或試題中的圖解、圖表和數(shù)據(jù)等內容用簡練、科學的語言進行說明,在學習過一個知識點或一個章節(jié)后,讓學生對其進行合理的歸納、分類和概括。對教材中某些知識的概括讓學生從一種形式改換成另一種方式。例如,光合作用的強度大小與CO2、溫度、光照強度等外界因素的關系,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教材中是用文字描述的,可以鼓勵學生用曲線概括出來,并進行合理解釋。
三、科學實驗能力
實驗是進行生命科學探索的主要途徑,也是生物學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掌握生物學實驗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生物學實驗能力是中學生物教學的基本任務。提高學生的科學實驗能力,教師首先要通過課本中現(xiàn)有實驗的講解,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某個具體實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使學生理解某個具體實驗的基本原理或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其次,由于生物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將這些內容充分地挖掘出來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讓學生通過體驗知識的發(fā)生過程來學習科學方法,培養(yǎng)科學實驗能力。例如,如何證明某種元素是植物的必需元素,教材中并沒有明確講到,但其實驗設計是,用缺少某種元素的不完全營養(yǎng)液培養(yǎng)植物,觀察它是否能完成整個生命活動,如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出現(xiàn)病癥而不能完成整個生命活動,但添加這種元素后就能恢復正常并能完成整個生命活動,則這種元素就可確定為植物的必需元素。這一補充,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必需元素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實驗設計方法,培養(yǎng)了一種設計實驗的能力。
四、識圖及圖表的轉化能力
近幾年高考試題中,圖像、圖表題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圖表題也越來越復雜;呈現(xiàn)一題多圖、表圖結合、圖線結合等復雜化特征。例如,2015年理綜試卷的第1、29題。與文字敘述相比,圖、圖解、表格更為形象、直觀,因此會看圖、圖解和表格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和前提條件。更重要的是要能通過數(shù)據(jù)、圖表等把握事物的特征。找出規(guī)律及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也就是如何把圖表所反映的信息轉化成生物的概念或原理,從而為解決題目所提的問題提供信息和基礎、甚至答案。因此,教師在平時講授各章內容時,要幫助學生讀懂各章節(jié)的結構圖、模式圖,弄清流程圖、關系圖所包含的生物學意義,努力將教材中的實驗數(shù)據(jù)、實驗結果、某些生物現(xiàn)象、生理過程和規(guī)律轉換成各種形式的圖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處理、判斷圖表所提供的信息,培養(yǎng)學生通過數(shù)據(jù)、圖表、曲線提供的信息來處理生物學的實際問題。例如,呼吸作用的強度與溫度、氧氣、CO2等外界因素的關系,有絲分裂過程中DNA數(shù)量、染色體數(shù)量的變化規(guī)律,生產者、消費者與非生物物質和能量之間的關系等等,都可以請學生試著用曲線或圖表描述出來。
五、答題能力
1.做好例題的分析,發(fā)揮例題的指導作用
在學習過程中,不能把例題簡單的作為習題,而應當做為學習知識的一種方式,對習題要做好分析和記錄,通過習題指導學生進行以后的學習。這樣才能由此及彼,達成“弄懂一道題,會做一組題”的效果,讓解題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比如在實驗設計類例題的分析上,學生可能基于對知識的掌握,在分析問題時會出現(xiàn)比較多的“癥狀”,此時,生物教師應當學會引導學生確認實驗變量,合理作出假設和預期,以此逐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2.注重習題題目的研讀,提高審題能力
我們在做習題時,應注重題目內容的研讀,培養(yǎng)自己的審題能力,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眾所周知,審題的成敗是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的關鍵。如果審題不到位,不能充分利用條件或錯誤理解題意,那么拿到題目往往會束手無策,甚至答非所問。做好審題應自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重視例題的研讀,發(fā)現(xiàn)題目和所考知識點的邏輯關系;二是重視審題的全過程,對題目進行分析、綜合,進而找到解題思路和方法。
3.匯編錯題集,補闕知識短板
在復習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一些錯誤是重復性的,經常是一錯再錯。為了讓自己在復習中減少相同錯誤的發(fā)生,應注重錯誤的收集和總結,并把這些錯誤進行分析和糾正,這樣印象會深刻得多,就可以避免相同錯誤的發(fā)生,從而提高復習效率。
4.總結解題規(guī)律,提高解題技巧
在做練習題時要學會主動思考,可以少做幾道題,但是不可以不理解就放過一道題,在復習中要減少做題的數(shù)量,注重思維的容量。更注重做題后總結解題規(guī)律,提高解題技巧從而擺脫題海戰(zhàn)術節(jié)約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三復習課突出能力的培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采用有效的復習策略,能得到較好的復習效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以培養(yǎng)思維能力為出發(fā)點,改變傳統(tǒng)的復習方法,在緊張的復習中能輕松地學到更多、更牢固的知識。
參考文獻:
[1]王強.提高高中生物學科探究性學習實效的思考[J].中學時代,2013(24).
[2]錢忠文.高中生物復習指導策略探討[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02).
[3]宋銀,唐明.試論高中生物作業(yè)科學設計策略[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