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萍
【摘 要】現代教育理念中,單純的模仿與記憶式教學已經完全不能適應新局面的需要,提倡自主、討論與合作成為教育中的重要方式。在數學教學中,合作、討論學習技能與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技能是完成任務的活動方式,活動是技能實施的前提所在,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知識點,都包含著不同的技能點。如果我們的學生沒有辦法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那么學習是很難收到成效的。只有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才能讓我們的小組合作學習、討論的過程中看到它的有效性。
【關鍵詞】合作、討論教學法;自主探究;有效教學
布魯納說過:“探究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究就沒有數學的發(fā)展.”在數學活動中,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內容,講究教學策略,組織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究活動.其中,討論活動能使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煉各自的表達能力.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教學模式的不斷更新,討論教學方式已融合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之中了.教師在課堂教學合理的使用討論教學方法,能有效提課堂教學效率。
一﹑新課程標準對課堂教學中的討論提出了相應要求
(1)教師應創(chuàng)設討論的空間和氛圍,使學生能針對疑問進行探討,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進行質疑,與同學交流想法。
(2)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對數學問題的討論;同時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尊重與理解他人的見解;能從交流中獲益。
(3)使學生對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觀點有敢于提出疑問的意識,并且提高合作意識,并愿意對數學問題進行討論,發(fā)現錯誤能及時改正。
二、課堂教學中討論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生知道討論什么嗎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許多教師在出示一些問題后,不管問題簡單還是復雜,就馬上組織課堂討論,有的學生可能對要討論的問題還沒有弄明白,就開始亂說一氣,有的學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談闊論,產生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不著邊際的“題外話”,偏離了討論的主題。到最后自己也不清楚到底討論了些什么?
2.學生果真在參與討論嗎
課堂討論的前提是獨立思考。任何課堂討論都是以學生自主、獨立學習為先決條件的。學生沒有經過思考、體會和感悟,他們又能討論什么呢?討論中有的學生只顧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而沒有組織小組全體參與討論的責任感或意識,使討論的參與率降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很少有發(fā)表意見和提出問題的機會。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組中,班干部和尖子生甚至部分小組在討論時不以自己的理由去說服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而產生爭執(zhí)。這樣容易造成學生們只“作”不“合”、只“議”不“思”、只“說”不“聽”,學生大多“各自為政”。這樣的課堂討論,學生實質上沒有認真思考,更沒有思維撞擊的火花。
正是由于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見解和觀點,討論時要么冷場,要么東拉西扯,課堂討論形同虛設,往往成了空熱鬧、假正經。其實,學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組成員交流和討論的源泉。
3.教師參與討論指導了嗎
一旦學生進入了課堂討論這一環(huán)節(jié),很多教師確實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個小組之間,看似很忙,實際上大多在擺樣子,裝門面;有的教師不知所措地在講臺邊等待;有的教師正在準備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等等。此種情況下,教師并沒有真正參與和投入到課堂討論的過程中去,更沒有對學生的課堂討論進行指導和調控。這樣的課堂討論能收到實效嗎?
4.課堂討論多多益善嗎
有的教師為了趕時髦,取悅于聽課教師,根本不考慮內容是否需要,一堂課總免不了幾次搬出課堂討論這一環(huán)節(jié)。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只有這樣才符合新課程理念。課堂討論成了上公開課必備的“行頭”,成了花瓶。筆者曾聆聽過一堂公開課,該任課教師前后共安排了5次課堂討論,而所討論的內容幾乎是清一色的識記層次的“是什么”,這樣的課堂討論有必要嗎?
三、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實施合作、討論教學
為了使討論達到預期的目的,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環(huán)節(jié)。
1.營造討論氛圍,激發(fā)孩子的討論欲望和熱情,是實施討論式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在當前數學教學中,教師針對某個關鍵問題讓學生討論解決。但學生都只是獨立解題,未能加入討論的行列,使討論在課堂上的存在流于形式。而要真正的實施討論教學,要從多方面入手。
首先,要形成一定的討論小組,適當調配討論人員,使大家有想說話的感覺.學生在這個小集體中都獲得了發(fā)言的機會,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真正進入討論的情境中。同時,除了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這種機會外,在課后也應適當創(chuàng)造機會。
其次,精心設計問題.在數學課堂上,學生總會覺得空洞無味,無話可說.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有針對性的設計問題,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讓學生有想象的空間,覺得有話可說,有討論的必要.這樣,才能為大多數學生所能夠理解和接受,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共同探究解決問題。
2.教師的情感投入及適時調控的主導性,是討論式教學有效實施的重要保證
討論是一種開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動.學生的知識基礎不一樣,領悟程度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成為課堂進程的調控者,要適時應變,使討論有效地進行。
首先,作為一名數學教師,由于任課時數少,師生交流少,在學生心目中形成古板,嚴厲的印象.因此,數學老師在平時要多找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有可能的話,經常與學生進行一些集體活動,融洽師生感情。在課堂上,教師要用肯定,贊許的言辭情感,鼓勵孩子積極思考,敢于提問,發(fā)表看法.這樣,在討論中,充分發(fā)揮積極的思維,提高討論的效略。其次,教師在討論中要參與其中,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適時引導學生討論,探究,加深并強化孩子的認識.對討論中出現的各種意見,加以去粗取精,得出完美的結論。這有利于完善孩子的認知結構,發(fā)展思維能力,形成正確的發(fā)展方向。
3.學生要在合作中學會討論
討論交流是合作學習解決問題的關鍵。每個成員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見不統一、理解不一致時,就需要通過討論、爭辯,達成共識,解決問題。教師指導時,按一定的步驟和方法進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逐步學會討論交流問題的技能。合作學習中,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通過共同討論、相互啟發(fā),從而達到合作的目的。學生討論問題后,各組由一人匯報自學或獨立思考的內容,其他成員必須認真聽,并且有自己的補充和見解。最后,還應將各自遇到的問題提供給全組成員討論,對達成共識和未能解決的問題分別歸納整理,得出正確的結論。通過這樣的討論,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分析、判斷和表達能力。
4.學生要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
語言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方式,而語言表達能力更能體現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合作學習中需要每一個人都能清楚、完整的表述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并且能夠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在這其中,老師要特別照顧那些不愿意表達,羞于表達的學生。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引導和空間,讓他們去鍛煉自我。語言表達出來,不代表別人能夠理解你的意思。所以表達清楚是非常重要的,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學生應該是老師的重點輔導對象,盡力使所有學生的表達能力在同一個水平線上。
因此,在小組活動中,老師可以為那些不善言辭的學生做示范演說,然后讓這些學生優(yōu)先表述,在發(fā)現問題的時候,及時為他們糾正。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發(fā)現他們的優(yōu)點和長處上,經常性的表揚和鼓勵,目的在于激起學生的興趣、自信和勇氣,從而推動他們能夠更好地表達。
總之,在《數學課程標準》實施的今天,合作、討論的學習方式被有效地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而如何正確實施討論式教學,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探究知識,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是教學實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