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安
摘 要: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時,一方面要讓學生讀懂文章內(nèi)容,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掌握文章的寫作方法,看作者是怎樣把材料加工成膾炙人口的作品,以便自己把生活中的事情運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
關(guān)鍵詞:閱讀;寫作;前后照應(yīng)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是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讓學生能用語言文字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和交流,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指導(dǎo)學生閱讀時,一定注意課文中的“前后照應(yīng)”的寫作方法,來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一、前后照應(yīng),能揭示情感
《燕子專列》(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一文中開頭寫一列漂亮舒適的空調(diào)列車裝著燕子,人們自發(fā)地來到站臺為燕子送行。課文是把人們救助燕子成功后來作為文章的開頭的,其引人深思,人們?yōu)槭裁匆脱嘧??救助時遇到哪些困難?結(jié)尾寫列車開動了,把燕子在車廂里唧唧喳喳的叫聲,寫成是仿佛在向人類致謝。結(jié)尾與開頭的一呼一應(yīng),通過學習課文所描寫的內(nèi)容,正好揭示了人類為了保護燕子,花費很多人力、資源救助燕子,表達了人類與燕子的情感,燕子似乎也懂得感恩,有種依依不舍之情。
二、前后照應(yīng),重點強調(diào)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是采用倒敘的寫法,把革命者李大釗烈士的遇難日“1927年4月28日”寫在前面,不得不吸引讀者要把文章繼續(xù)讀下去,都想去、都愿去了解、回憶李大釗烈士被捕的原因、受盡怎樣的折磨、怎樣遇害。作者在結(jié)尾處巧妙地應(yīng)用李大釗烈士的女兒回答母親的提問,再次寫到李大釗烈士遇難的時間。作者這樣寫不是重復(fù)累贅,剛好與文章開頭呼應(yīng),是重點強調(diào)李大釗烈士的遇難時間,是母親讓子女們銘記父親的被害時間,是作者讓世人永遠記住無數(shù)先烈,為革命灑熱血,拋頭顱的偉大精神,是讓我們不要忘記新中國的誕生,是無數(shù)革命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要求每位中國人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前后照應(yīng),能畫龍點睛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夜鶯之歌》一文,開頭寫了一個被游擊隊員稱為“小夜鶯”的孩子,在敵占區(qū)一邊放牧一邊用白樺樹樹皮吹出“夜鶯的叫聲”給游擊隊傳送情報。文末又寫到這位孩子坐在河堤上吹著夜鶯的叫聲來結(jié)尾,與文章開頭形成恰到好處的照應(yīng),巧妙地點出了文章的精髓。全文都以“夜鶯的歌聲”為線索,貫穿全文,自始至終,文中多次寫到“夜鶯”叫,其實是告訴游擊隊,敵人有多少人,有多少機關(guān)槍等等,通過對小夜鶯機智、勇敢的描寫,突出了抗戰(zhàn)時期這位小英雄的足智多謀,有膽有識的精神。文末對他“又坐在河邊吹著口哨等待任務(wù)”的描寫,點出了戰(zhàn)爭還沒有結(jié)束,“小夜鶯”還要為游擊隊執(zhí)行任務(wù),還要屢建戰(zhàn)功。
四、前后照應(yīng),銘記工期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是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文章,開頭中“2001年10月18日”這一表示時間的詞,是把“青藏”鐵路中“風火山”隧道的開工時間直接告訴了學生,建筑工程師們發(fā)揮聰明才智、奮力拼搏、日夜奮戰(zhàn),僅用剛好一年的時間,就打通了隧道。結(jié)尾處的“2002年10月19日,全長1338米的風火山隧道終于勝利貫通了!”與開頭的時間剛好照應(yīng)。讓人一目了然,時間剛好一年,“風火山”隧道這樣宏偉的工程就竣工了,這樣的照應(yīng)就是要讓大家銘記,這樣宏偉的工程,中國工程師花的時間非常短,外國人根本辦不到,展示了中國鐵路建筑工程師的風采。
在語文教學中,要指導(dǎo)學生留意課文中的這些巧妙的前后照應(yīng),掌握前后照應(yīng)的寫作方法,指導(dǎo)學生寫作時也要巧用前后照應(yīng)。這樣才能把文章內(nèi)容表述具體,文章情感才能突出,寫作能力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