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摘 要:移動互聯網的迅速興起,便捷了信息傳遞,開放了輿論表達,使網絡日益成為信息的策源地和集散地?;ヂ摼W是教育面臨的最大變量: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對象、條件、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網絡的廣泛應用需要我們重新認識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新規(guī)律、新方法,提高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本領。
關鍵詞:網絡環(huán)境;網絡輿情;意識形態(tài);工作規(guī)律
我國高校網絡輿情問題不容忽視
1.互聯網成為重要的意見表達平臺
由于網絡信息傳播快,公眾能夠在第一時間知悉社會熱點事件并進行評論。因此,我國公眾網絡意見參與率異乎尋常地高,網絡日趨成為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從國際關系學院目前在校大學生情況看,網上獲取資料和新聞幾乎成為唯一的渠道。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最新發(fā)布統計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全國網頁數量達到1,899億個,網民規(guī)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1]其中,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5.57億,利用手機上網的網民比例高達85.8%。[2] 2014年,54.5%的網民表示對互聯網信任;43.8%的網民表示更愿意在互聯網上發(fā)表評論和意見,而這個比例在年輕人中則更高,具有越年輕越偏好使用互聯網的現象。在20歲~29歲的網民中,61.4%偏好使用互聯網,在10歲~19歲的人群中,該比例達到65.9%。青少年群體的網絡輿論表達意愿更強烈,更樂意在互聯網上進行信息分享和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3]到2014年,網絡已成為公眾日常主要信息的獲取渠道:個人互聯網應用中,搜索引擎和網絡新聞的網民使用率分別為80.5%和80.0%,手機搜索和手機網絡新聞的使用率分別為77.1%和74.6%。 [4] 可見,公眾已經把互聯網作為分享信息和資源的重要來源;把網絡和移動網絡作為重要的言論場所和意見平臺。
2.互聯網成為社會矛盾的快速反應喉舌
互聯網具有傳播及時、空間無界、形式無限等特點。僅憑一句話、一張照片構成的新聞和意思表達,不可能在傳統媒體上占據一席之地,而互聯網則給予非專業(yè)傳播者以無限發(fā)揮的空間。新興媒體中的即時通訊軟件和手機APP,包括QQ、微博、微信等,更是對信息收集和網民的虛擬聚集提供了加速度,利用不同的“群”或“朋友圈”等迅速擴散消息,甚至煽動情緒、推波助瀾。與之相對應,傳統媒體篇幅有限、信息發(fā)布周期相對較長,內容又受到局限,民意表達滯后在所難免。以報紙為例,新聞需要采寫、編輯、終審還要經過印刷,才能完成將新聞從無形到有形的加工過程。此外,報紙版面有限,又是單向發(fā)布,不能實時互動,如果再加上各種原因使新聞報道不及時甚至不真實,其不足正好成為新媒體侵占陣地的前提??梢钥吹?,作為公開的輿論平臺,網絡已經成為輿論生成的策源地、集散地以及各種意識交鋒的主陣地。公眾越來越多地利用互聯網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表明政治態(tài)度,成為社會矛盾的快速反應喉舌。
如果社會環(huán) 境不佳,公眾言論在現實中和傳統媒體上得不到暢通表達,網民就會通過網絡曝光社會矛盾、表達利益訴求,并且可能懷著負面情緒發(fā)表負面言論,激起網絡輿情風暴。此外,互聯網可以打破國界,與國外網絡輿情相互滲透和互動,如果處理不當,會給國家形象帶來負面影響。
3.互聯網對在校學生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數據表明:青年學生是我國網民的主體。截至2014年12月,最新數據顯示,網民中年齡在10歲~19歲之間的比例為22.8%、20歲~29歲之間占31.5%、30歲~39歲之間占23.8%;按照職業(yè)結構分類,學生群體占網民總比例最高,為23.8%,個體戶/自由職業(yè)者占22.3%,企業(yè)/公司一般職員占14.2%。[5]在校學生群體在網絡空間中有四個特點:一是正在接受教育,有較強好奇心;二是信息來源絕大部分來自網絡,是典型的“低頭族”;三是年齡較小、學歷尚未完成,或者個人理想和夢想還未實現,尚未得到社會或群體的承認,個人意見表達得不到重視;四是比較單純、容易沖動,有強烈的話語意識,對于社會不公現象容易在不辨真?zhèn)蔚那闆r下迅速表達意見。
互聯網為青年群體開辟了自由開放的空間和論壇,讓他們有了就業(yè)前就成為“記者”、作者、發(fā)言人、評論員的機會,從而有可能吸引社會眼球,引起輿論更大范圍的關注。而當這種輿論和觀點是盲從的,或者是錯誤的,就可能誤導其他青年學生和網民,帶來思想上的混亂?,F實中,偶然出現學生在網絡上號召罷餐、罷課等言論,引起不明真相的學生圍觀或跟帖,“一邊倒”地站在學校管理者的對立面上,通過互聯網輿情將事態(tài)凸顯、放大,成為大規(guī)模群體事件的導火索。
管好用好網絡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新要求
從近幾年我國網絡媒體發(fā)展的速度與現狀看,網絡輿情已經成為我國新聞和觀點傳播的重要形式,也是社會發(fā)展新常態(tài)。因此,互聯網和網絡輿情治理考驗著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水平,也是檢驗一個學校意識形態(tài)陣地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志。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zhàn)場。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在一個社會進入網絡信息時代后,網絡輿情已經成為一項特點突出、獨具規(guī)律的領域,也是一項全新的宣傳思想工作領域。因此,高校各級領導者需要轉變思維,不能如同從前,將網絡輿情工作看成是“一陣風”或一個突發(fā)事件,只有在突發(fā)緊急情況時一擁而上、共同負責,事件平息就萬事大吉、鳴鑼收兵;而應當將此項工作看成是常態(tài)化工作,將網絡輿情治理融入學校日常工作,建設隨時回應社會輿論的相應崗位或工作機制,掌握工作能力和技術手段,努力提高網絡輿情治理的現代化水平。網絡輿情治理水平的提高,對于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目標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暢通溝通渠道,寬視角了解思想動態(tài)
網絡輿情是民意、想法的直接體現,學生通過互聯網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態(tài)度,尤其是涉及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事,往往會結合親身經歷附和他人的觀點,抱怨存在的問題或者自認為受到不公平待遇?;ヂ摼W成為年輕學生不良情緒宣泄的重要工具,而情緒平復則要求宣泄的對象、問題的主體現身或發(fā)聲。當前,高校面臨許多新的探索和改革,無論是制定方案、規(guī)章,還是按照規(guī)則采取實施辦法和手段,都需要相關部門隨時了解師生的實際呼聲,掌握真實情況。在改革的深入進程中為維護高校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需要高校領導者轉變傳統的“聯系群眾”的方式,重視網絡輿情的變化、趨勢,掌握事情發(fā)展動向,正確對待網絡輿情反映出的矛盾和問題,善于通過網絡體察民情、理解民意,而不是把網絡輿情簡單地看成是工作的負擔甚至是反面的力量。
國際關系學院建立網絡輿情中心以來,加強工作研究,建設輿情監(jiān)測技術手段,密切跟蹤關注涉及學校的網絡輿情,盡早發(fā)現問題,在苗頭階段介入事項的處理,及時化解矛盾,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只有“常駐”網絡空間才能真正實現“早發(fā)現、早工作、早解決”。
2.傳遞正能量,守住意識形態(tài)主陣地
互聯網是把雙刃劍,網絡傳播的問題長期沒有回應、得不到解決,網絡散布的謠言和虛假信息得不到迅速處置,必將引發(fā)群體情緒不安。同時,互聯網對經濟社會文化發(fā)展和人類成果的傳播、分享具有重要的作用;互聯網的開放環(huán)境也為提問人和被提問人的實時對話、良性互動搭建了平臺,為了解大學生的真實想法開通了更加及時便捷的渠道。面對宣傳工作,如果教育者善于利用網絡,積極使用網絡語言開展?jié)櫸餆o聲的政治思想工作,宣傳工作的效果將倍增;如果高校教育者具備較高的網絡輿情治理能力,能夠迅速處理網絡輿情危機,正確引導輿情正向發(fā)展,將會加強學生對校方乃至社會的信任、對制度的認同。
黨中央提出,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要求特別重視網絡輿情治理能力建設,要以積極治理、主動治理的姿態(tài),提高網絡輿情治理能力,促進網絡的健康、理性發(fā)展,為和諧、公平、正義的社會生態(tài)建設奠定基礎。高校要重視汲取和提煉各地網絡輿情處理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探索和把握網絡輿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提高應急處置和長效管理的能力。
3.理解輿情、解決訴求是輿情治理的重要前提
正當、如實的網絡輿情是當代大學生思想狀況和需求的重要體現形式。因此,網絡輿情治理必定要求面向民意、了解民意。作為網絡輿情治理的主體,高校有責任樹立服務理念,學會在網絡環(huán)境下理解網絡上學生意向,積極參與互動,站在青年學生的角度考慮其利益和訴求,了解大學生想聽什么、想知道什么,真誠與他們溝通,從而獲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以人文關懷的精神和仁愛之心做深入細致的工作。我們工作中遇到大量的來自學生的疑問,不是工作本身的問題,更多的是學生對于該事項的了解不全面或誤解造成的。因此,及時就規(guī)章制度、招生就業(yè)、成績評定、評獎評優(yōu)等問題進行答疑解惑,是高校管理者的必然工作,并且要求信息特別及時并能夠有效發(fā)散。傳統的發(fā)聲手段,如會議、報刊、接待日已經很難滿足當今信息社會的發(fā)展,更讓新一代年輕人難以忍耐。相反,一個簡單的網絡通知和笑臉,一個生動的網絡解釋話語,可能表現為零距離、零時差的關愛,成為高校教育者的有力助手。
對網絡環(huán)境下意識形態(tài)工作規(guī)律的探索
1.及時應對網絡輿情需要堅定黨性、站穩(wěn)政治立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黨員、干部要堅定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信仰,腳踏實地為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而不懈努力,扎扎實實做好每一項工作,取得“接力賽”中我們這一棒的優(yōu)異成績。當前網絡輿情工作十分復雜,在民意中夾雜著負面聲音甚至違背黨的四項基本原則的意識。在輿論斗爭的大是大非面前,每一名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特別是高校的領導干部,更需要堅持黨性,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站穩(wěn)政治立場,堅定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堅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金剛不壞之身”,用正確的思想鼓舞學生,正面的聲音激勵學生,積極的精神影響學生,把服務學生同教育引導學生結合起來,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yǎng)結合起來,增強大學生的精神力量。
2.敢于應對網絡輿情需要敢于擔當、善于發(fā)聲
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是關鍵。網絡輿情隨時發(fā)生、隨時醞釀,時刻檢驗著領導干部的工作態(tài)度和擔當精神。面對網絡輿情,絕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數。我們黨的干部面對大是大非應敢于亮劍,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網絡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輿論的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
除了領導帶頭之外,必須有一大批網絡工作隊伍,忠誠、端正、敬業(yè)的意見領袖。他們是大學生的“身邊人”。高校中的學術大師、教學名師、優(yōu)秀導師、輔導員班主任、優(yōu)秀骨干學生都能也都應當成為高校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員,網絡輿論的引導員,用他們的思想、理論和發(fā)現,用他們生動的語言講好“身邊事”,講解中國的奇跡,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制度得到大學生的思想認同、感情認同,將網絡空間轉化為激發(fā)正能量的堅強陣地。
3.正確應對網絡輿情需要以德為先、修養(yǎng)深厚
網絡空間下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不但要求敢于發(fā)聲,還要善于“說話”。過去一些政府部門曾經發(fā)生過多起由于不會“說話”而造成擴大事態(tài)、激化矛盾的情況。所謂“說話”指我們做思想工作的方法。支吾搪塞、違反黨的原則、違反民意的話語,是來不及在網絡上改稿子的。所以網絡空間下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要求我們會“說話”,會面對網民做工作。青年大學生是網民的主要群體,高校意識形態(tài)的正能量和正面聲音的傳遞,需要我們在任何議論、圍觀,甚至圍攻環(huán)境下做學生的工作。這里需要區(qū)分兩種情況:對于惡意攻擊的言論應當立即回擊,不能給予繼續(xù)觀賞、擴散的機會;但大多數情況是,大學生提出的是單純本真的想法和發(fā)問,包括人生觀、價值觀、戀愛觀等,需要有人及時回應。我們需要以愛心去關懷學生、幫助學生,以深厚的思想、道德、人文和專業(yè)修養(yǎng)溫暖學生。因此,高校的師德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是不斷增強網絡宣傳思想工作能力,牢牢掌握網絡輿論戰(zhàn)場主動權的重要基礎。
此外,做好高校網絡輿情工作,必須有機制和體制的保障。從網絡輿情發(fā)展的周期看,關鍵時刻在于苗頭階段。如果做到早發(fā)現、早介入,輿情不但不會成為問題,反而會成為我們掌握情況的重要方式和資源。過去學校未建立網絡輿情中心時,該項工作基本處于“都有責任都不管”的情況,職責不清、分工不具體。學校目前的機制可以做到:苗頭階段有人發(fā)現;形成階段有人出面;爆發(fā)階段有人出手。只要做到勤于發(fā)現、敢于擔當,網絡輿情完全可以壞事變好事,成為我們開展青年學生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平臺。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5:25.
[2]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5:28.
[3]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5:38-40.
[4]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5:43-44.
[5]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5:32-35.
(作者系國際關系學院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李藝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