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慧
摘要:閱讀教學一直是困擾小學語文教師和學生的難題之一,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攔路虎。為了破解這一難題,筆者在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嘗試開展了小學閱讀導學實踐,取得了一定實效,現(xiàn)就其談幾點自己的粗淺見解。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 導學
閱讀導學是培養(yǎng)學生理解層面語言能力而進行的導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進行的對話的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與組織下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的學習活動。通過閱讀學習,學生可以豐富語言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獲得審美體驗。怎樣進行語文閱讀導學,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通過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閱讀的特征和內(nèi)涵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在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 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二、閱讀導學過程是一種“多元解讀”的過程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由于受學生生活環(huán)境以及生活閱歷、家庭教育等諸方面的影響,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方式也就不同,不同的學生會對相同的內(nèi)容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因此閱讀導學應當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不能以教師的強行分析來統(tǒng)一學生的理解。要讓學生在“多元化”的解讀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
三、在閱讀導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好壞對于學生的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覺、專心的思考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所以,在閱讀導學中,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其次,要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此外,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
四、在閱讀導學中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
五、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相結(jié)合
學生要想學好語文,光靠教師的講授,忽略自身的感悟是不行的。教師若想讓學生真正地學好語文,必需重視對學生悟性的啟迪,努力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有所感悟。但是悟性的培養(yǎng)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體會去消化,并在實踐中加以鞏固和提高。我們常說,課內(nèi)得法,課外得益。這就很明確地表明,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悟性的啟迪,僅依靠課內(nèi)得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依賴課外閱讀。
總之,閱讀是一項較難實施的系統(tǒng)工程,并非一蹴而就,立竿見影。教師必須循循善誘,逐漸讓讀書成為學生的習慣和生命的需要,讓學生熱愛閱讀,自由自在地遨游于知識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