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華君
初中語文教學中探究性教學方法的作用及其應用分析
文/陳華君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弊端顯露無疑,新課改要求下的教學方法正逐漸被運用到各學科教學當中。探究性教學方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取得了顯著成效,應當引起相關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本文分析了初中語文教學中探究性教學方法的作用,并以具體的實例探討了探究性教學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旨在為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性意見,促進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情境創(chuàng)設;學習興趣;小組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志碼:碼:A
文章編號:號:2095-9214(2015)11-0040-01
一、前言
探究性教學方法是指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以教師的引導為主、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通過小組合作使學生充分掌握當前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知識,是一種能夠達到認知與情感雙重目標的教學方法。探究性教學方法使用的主要形式是小組合作,因此,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否得到體現(xiàn)則成為探究性教學方法是否成功使用的主要判斷標準,此外,教師的引導也是評判探究性教學方法使用效果的重要指標。由此可見,“主導—主體相結合”是探究性教學方法的基本特征。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探究性教學方法的作用
語文學科涵蓋著許多豐富精彩的內容,但對于長期在教學中學習的學生來說,仍然存在著大量枯燥乏味的內容,對于增強學生的語文知識及其素養(yǎng)極為不利[1]。探究性教學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有利于提高語文學科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地收集資料,挖掘語文知識的潛在價值。聽、說、讀、寫作為初中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方法是否恰當直接關系到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高低,探究性教學方法通過問題設計與情境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間接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新課程標準指出,初中語文教學要在語文課堂中融入情感因素,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探究性教學方法包括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思考、自主探究、協(xié)作交流和總結提高這五大教學環(huán)節(jié),在這五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語文知識,還有人際交往能力、團結協(xié)作能力、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等方面的素質都得到了提升。在運用探究性教學方法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教師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深入地思考問題,鍛煉學生的多維度思考能力。由此可見,探究性教學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完成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任務。
三、探究性教學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初中生對于各種事物的好奇心比較強,且善于模仿,可利用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問題[2]。情境創(chuàng)設是探究性教學方法應用的第一環(huán)節(jié),對于探究性教學方法的應用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教師要以情境創(chuàng)設導入教學內容,為探究性教學方法的應用奠定基礎。情境創(chuàng)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質疑、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上課伊始,教師就可以提出“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這樣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初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繼而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創(chuàng)設情境,烘托氛圍,要把重點放在父親為兒買橘這一片段,學生通過表演能初步體會到人物的思想感情;當表演結束后,教師馬上請同學來回答先前提出的問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
初中語文課文中包含有大量的古詩和文言文,學生在學習這兩種體裁的課文時會感到比較困難、枯燥無味。古詩中的一些字詞蘊含著豐富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當學生對古詩理解不深刻的時候,就不能深入分析古詩的主題思想,而文言文中一些字詞與白話文有很大區(qū)別,古今意思也有所不同,學生如果對詩詞與文言文的相關知識掌握不牢固,就無法很好地作答。教師應當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有一定了解,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重難點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為例,文中的一些字詞古今意思有很大差別,比如“微斯人”中的“微”字,在文中的意思是無、沒有,而在今天的意思是微小,如果學生不了解這個詞的意思,就會誤解句子的意思,因此教師應采取相關措施,克服這一難點。比如可以教給學生近似順口溜的兩句話,“古‘微’是沒有,今‘微’是微小”。這樣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加強了對文言字詞的識記能力。
教師應當改變自己的課堂主體地位,給及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權利,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自行學習,不僅可以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與正確學習方法的形成,還可以促進小組成員、師生之間的交流,為學生學習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自由的氛圍。在讓小組自主探究時,教師也可以采取小組競賽的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最大程度地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效率,打造高效語文課堂。以《陋室銘》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翻譯課文,找出文中的文言知識,比如在“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句話,學生在討論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文言知識主要有:絲竹,一種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之,語氣助詞,不譯,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勞形,使身體勞累,其中勞是形容詞,這里是使動用法,譯作“使……勞累”。在經過分析之后,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此外,還可以讓學生結合寫作背景探討全文的思想感情[3]。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探究性教學方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中的效果十分顯著,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初中語文的整體效率與質量,應當引起相關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視。同時,初中語文教學中探究性教學方法的應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是語文教學應對教育領域改革的必然趨勢。
(作者單位:江蘇豐縣常店鎮(zhèn)馬樓中學)
參考文獻:
[1]白海波.探究性教學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及應用研究[J].成功(教育),2013,02:58.
[2]陸明粵.淺談探究性教學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3,20:99+25.
[3]裴冠華.淺談初中語文中的探究式教學[J].學周刊,2015,0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