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翠萍
摘 要: 有效教學是為了提升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可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普遍存在效率不高、教學效果不顯著的問題,怎樣才能實現有效教學,作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看法。
關鍵詞: 素質教育 數學課堂 有效教學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十年課改,我們走過了挑戰(zhàn)傳統(tǒng)—轉變觀念—極力改革—追求實效的心路歷程。曾幾何時,為了把學習的主動權、把學習的時間最大限度地交給學生,我們使盡渾身解數,“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巧”設實驗操作、“廣”設小組討論、“泛”設合作交流,熱熱鬧鬧的課堂貌似生動活潑,實際上處于盲目無序狀態(tài)中的學生,思維并沒有活躍、知識并沒有掌握、能力并沒有提高、習慣并沒有養(yǎng)成,“不同的學生并沒有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這種耗時耗力,學生卻收獲甚微的教學乃是不折不扣的低效教學,它完全偏離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改軌道。于是我們呼喚教育回家、教學回家。那么,有效數學教學回家的路在哪里?筆者認為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低效都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把握好每一環(huán)節(jié)的有效性,才能走好有效教學的每一步。
一、因材施教,保障學生的有效參與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想到所教的學科,而且要注意到學生;注意到學生的感知、思維、注意力和腦力勞動的積極性?!比绻處煱讶烤Χ加迷陉P于教材的思考上,那么學生感知所教的東西就很費力,甚至聽不懂教師的講述。因此,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理解能力及其發(fā)展變化。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有效聽講,教師講課要力求語言簡練、表達清晰。這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生尤為重要。一些學生在中低年級能較容易地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而到了五、六年級,成績會陡然下降,這是因為他們沒有適應新的知識內容對抽象邏輯思維的要求。在由事實到概括的過渡中,如果學生感覺到思維的跳躍,那么這種過渡就是思維最迅猛地成長和最富于充實的情感的時期。在備課時,教師要考慮怎樣才能把學生引導到這個獨特的高度,怎樣幫助學生成為思考者和真理的發(fā)現者。高年級課程更多的是抽象思考,相對于中低年級更強調思考過程和數學方法,對于盲目記憶、不求甚解的學生來說當然會非常吃力,這就要求教師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
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要從形式走向實質
新課程標準推出以來,合作教學模式的推行與構建得到了眾多專家與一線教師的一致認可與肯定,上級領導對此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措施加以推行。這一點本無可厚非,但同時也發(fā)現在具體的合作模式推行過程中,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與缺陷,需要我們在逐步發(fā)展的過程中加以改正。首先,堅持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相結合。在當前的合作課堂上,很多教師坐在講臺上高枕無憂,一上課就拋給學生諸多問題,讓他們互相交流、合作解決,絲毫沒有給出學生自主思索與探究的時間與空間。如此一來,沒有合作交流的基礎、自主探索的實效,合作交流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合作教學也就僅僅停留在了形式的層面,與課改的初衷背道而馳,達不到有效教學的終極目的。其次,合作教學要注重師生合作。很多人認為合作學習就是學生分組,熱烈討論,教師只是稍加重復性的整合與總結就好了。我們當注重師生之間的互相合作,既包括傳統(tǒng)意義課堂中師生問答的形式,又包括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的有效引導與適度點撥,這些也是有效課堂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實踐運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小學數學新課標指出:觀察和實踐是一種探究數學的重要方法,更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關系密切,只有將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才能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用,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與實踐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重視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fā)與運用,讓學生將數學學習的視角由教材延伸到生活,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能再抱著教材不放,只是機械地照本宣科,讓學生進行教材上的習題訓練,而要用心對待,對教材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既要充分利用現行教材的實踐活動模塊,又要學會開發(fā)與創(chuàng)造,為學生設計更多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更多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機會,在不斷運用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
四、多元評價—有效教學的關系
評價不是一個教學活動的終結,而是新的教學活動的起點。評價得當會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客觀認識,會產生繼續(xù)學習的強大動力,會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評價失當會打擊學生學習的信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消極情緒,逐漸喪失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進行精當評價:(1)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杜絕以分數評價學生的學習。教師既要注重學生的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態(tài)度、情緒、積極性等,尤其對于中“差”生,一刀切的分數評價會打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要善于發(fā)現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進步,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與成功,進而增強學習動力。(2)賞識評價與批評評價相結合。陶行知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辟p識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增強學生的信心。但是一味地賞識也會讓學生失去前進的方向,無法看清自己的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教師要堅持賞識與批評相結合,讓學生客觀認識自己,激勵學生。(3)學生自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學生參與到評價中,成為評價的主體,使學生站在評價者的角度客觀而全面地審視自己的學習。這樣的評價更客觀,學生更容易接受,也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有效的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參與的教學活動的回顧、檢驗與認識,本質上是對教學的一種反省認知活動。對教師而然,實踐+反思=成長;對教學而然,反思+修正=高效。及時進行課后反思,及時診斷、矯正教學中的不足;總結、提煉教學經驗,是不斷提高教師教學能力、不斷實現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數學教學反思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反思:一是對數學教學內容的反思,二是對數學教學過程的反思。一節(jié)數學課結束后,我們應認真反思:哪些環(huán)節(jié)實現了有效性,哪些環(huán)節(jié)有效性有待提高,導致低效的原因是什么,應采取什么改進策略?!敖虒W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走向完美。
參考文獻:
[1]劉長瑜.返璞歸真,追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回家之路.赤子,2014.4.
[2]鄭文科.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實施有效教學.學周刊,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