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淳
摘 ? ?要: 材料作文立意的提出,要從所給材料的命意中提煉。在審題時要分別分析各則材料,盡量找出不同材料含義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在確定立意時,可以以其中一則材料的含義為主,其他材料的立意為輔;也可以跳出材料,正確質(zhì)疑材料,這樣文章的立意才會深刻。
關(guān)鍵詞: 材料作文 ? ?福建高考作文題 ? ?佳作展示
一、真題回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70分):
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有時,走錯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沒有走錯了路,就不會發(fā)現(xiàn)新的路。
世上沒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則材料,引發(fā)你怎樣的感悟和聯(lián)想?請就此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或記敘文。
要求:(1)必須符合文體要求;(2)角度自選,立意自定,標題自擬;(3)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4)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二、題解
(一)材料作文,實際上是“命意作文”,所給材料有導(dǎo)向性,因此在必須分析材料、正確理解所給材料后,再提出立意,這樣立意才不會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義范圍。
(二)所給的三則材料可以構(gòu)成共同的整體;也可以以其中一點為主,其他作為映襯。在這里“路”是一個意象;“人”也可以是意象;意象要抓的是寓意。三則材料的寓意分別是:
1.第一句的核心是:“路”是探索的結(jié)果,是用來走的。
2.第二句的核心是:要“走”的路,有可能“通”,也有可能“錯”,“有時”是關(guān)鍵的前提——可能會走出“新”路。
3.第三句的核心是:關(guān)鍵是“敢”,“探索”與“創(chuàng)新”是主旋律。
三則材料之間可以構(gòu)成以下系統(tǒng):走——探索(前提);錯——創(chuàng)新(契機);敢——創(chuàng)新(主觀),關(guān)鍵在于“怎么走”??忌凶约旱母形蚺c聯(lián)想。
(三)材料是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證明的,要對具體語境進行分析,從多角度思考,可以仰視、俯視,也可以正視。格言式的材料要相解,融入現(xiàn)實的思考,現(xiàn)實感要強,要勇于跳出例子,讓思維在正向與反向的碰撞中深入。
(四)質(zhì)疑要有合理性,與中心的契合度高。但“反向”與“質(zhì)疑”是手段,不一定是結(jié)果;對所給材料可以質(zhì)疑也可以不質(zhì)疑,反向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所有的格言都是相對的。
三、考場佳作
直道而行,何懼“歧途”
正如魯迅曾言:“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倍谝粋€開辟這條道路的人,就要走常人不敢走之“歧途”,其肩負的使命之路,猶如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需要其直道而行,不懼“歧途”。
然而,這樣重大的責任要由誰承擔呢?我想不會是蠅營狗茍的小人,也不會是碌碌無為的平庸大眾,而應(yīng)是作為社會領(lǐng)頭羊的肩負時代重任的知識分子,他們是國家的脊梁,是民族振興的希望,是直到而行的狂士。
《沉默的陰謀者》中曾言:“發(fā)言,一人即可,沉默卻有賴眾人合作?!碑斎f聲俱寂,思想停滯,社會陷入泥淖之時,若是沒有知識分子的發(fā)聲,以喚醒沉睡的眾人。那將是一個怎樣的情景?我們或許會由此進入尼采所言的“懶人殺死時代”,每個人都生活在柏拉圖的“洞穴”中而不自知,生活在魯迅的“鐵屋”中而不自知,生活在高行健的“自我地獄”中而不自知。倘若有人借此機會興風作浪,蠱惑民眾,就為二戰(zhàn)時期的德國一般,那么造成的災(zāi)難就不只是民族的,而是世界的。
所以作為知識分子,就應(yīng)直道而行,勇于打破沉默,當眾多教授學(xué)者臣服于納粹之時,朋霍費爾依然堅守著知識分子的良知,以叛徒的名義與納粹抗爭;博爾赫斯即使離開自己心愛的圖書館,也拒絕沉默,公開反對庇隆的極權(quán)統(tǒng)治;索而仁尼琴在蘇聯(lián)的鐵柵欄中橫沖直撞,用尖銳的筆鋒揭露極權(quán)統(tǒng)治下的群體之惡。他們都是不畏強權(quán),直道而行的知識分子,敢于與時代“唱反調(diào)”,走常人不敢走之“歧途”,用行動詮釋了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擔當。
當然,正如《活著不是給別人看》一文中提到:“人都是會犯錯,只有死人才不會犯錯。”當知識分子也難以避免,那么在選擇道路時就應(yīng)該仔細審視,吸取他人的意見,直道而行不是固執(zhí)己見,不聽勸告,若是如叔本華一般與他人完全隔絕,其自身都難以保全。又何來開辟道路、引領(lǐng)社會之說。
“世上沒有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面對所謂的“歧途”,畏懼退縮的人終成平庸大眾,在社會潮流前亦步亦趨,而敢于開辟“歧途”,直道而行的知識分子才是喚醒眾人,打破沉默的人。
羅曼·羅蘭曾言:“人們所遭遇的最大不幸,不在于惡人的暴力,而在于杰出人物的軟弱?!弊鳛榻艹鋈宋锏闹R分子應(yīng)直道而行,不懼“歧途”,掃除人類的不幸。
評價:優(yōu)點:善于解析材料,又能跳出材料,關(guān)注現(xiàn)實,表達流暢,事例簡潔,閱讀視野廣闊。
真理之路
蘇格拉底坦言“追求真理之路是人人擁有的權(quán)利?!笔菤v代能人志士的漫漫求變,開掘了那通向真理的大道。然而大道一旦筑成,便是永恒不變的嗎?不,每個人都應(yīng)該認識到,新的道路就在自己的腳下。
古斯塔夫在《烏合之眾》中分析到“大眾沒有辨識能力,因而也無法判斷事情的真?zhèn)??!痹S多觀點輕而易舉地得到普遍的贊同,僅僅是因為大部分人感到,他們不可能依據(jù)自己的頭腦,形成獨特的看法。
人都是貪戀安逸的動物。我們常常更愿意追隨人群,安心的踩在已知的大道上。我們寧愿拋棄自我的靈光,以空蕩蕩的身軀隨波逐流,是因為我們相信既定的道路是安全的。同時,我們也在懼怕,懼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會踏入那未知的、前途未卜的道路,使得自己與眾人失聯(lián),獨自墜入深淵。于是,我們給自己的思維設(shè)了限制,不敢越雷池一步,殊不知自我的極權(quán)已然將探求真理的機遇扼殺在了搖籃。
尼采言:“我們要抵制把未知貶為邪惡的誘惑?!比藗儾⒉恢婆c惡、榮耀與鄙陋、真理與謬誤,皆是一株植物的果實與根。它們不需要同時出現(xiàn),但正面事物可以是反面事物努力培育出的果實——人們不知他們懼怕走錯路。甚至將未知之路一概視為危險,這使斬斷了本可以培育出美麗新真理的植物的根莖。
真理并非永恒,那些約定俗成的社會秩序,卻常常延綿千年——這是可怕的。一條道路走上數(shù)千次,難免會破損不堪,然而誰都不愿成為第一個開辟新路的人。這便是整個社會成了一所舊式學(xué)堂,人們在其中學(xué)習上一輩的經(jīng)驗,學(xué)成后在教授給下一代,永續(xù)輪回,恒久不變。這樣的社會不斷將人的生命榨干,生產(chǎn)出一批又一批模式化的腦袋,而這些腦袋只知追隨,無法誕生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新思潮。這么一來,像是“思考”“探索”這類動詞皆可拋去,人們像是機械收縮伸展的海綿,在陳舊的道路上蠕動著,卻除了咸醒的海水什么也吐不出來。歷史甚至會退回大爆炸時期,因為人們已然沒有前進的希望。
船看似在航行,實則是為了找尋港口,我們每個個體,于人生的無邊大陸上行走,不應(yīng)不明目的何在。我們始終在探尋著通向真理的道路,無論世息萬變,眾說紛紜,我們要堅定自己腳下的步伐;我們要堅信追求真理之路不止一條。
評價:質(zhì)疑材料,思路明晰,語言形象,邏輯嚴謹,論證層次有推進,使用比喻論證與歸謬法增強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