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新薇
摘 要: 歷史學科是系統(tǒng)而略顯枯燥乏味的科目。因此,新課標要求教師在上歷史課時根據(jù)課程發(fā)展的要求更新觀念,學習新學期教育教學的新理念,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思路,為學生學習歷史營造知識性、趣味性、主觀能動性相結合的開放式課堂氛圍。追根溯源,文史歷來都是不分家的,要使歷史課堂變得鮮活而有內(nèi)涵,就要有文學的滲透和滋養(yǎng)。教師要帶領學生在文學中徜徉,在歷史中欣賞。
關鍵詞: 歷史教學 文學教學 《紅軍不怕遠征難》
著名作家賈平凹認為:歷史要回歸文學。文學與歷史歷來是不分家的,但是在實際歷史教學中,卻出現(xiàn)一些缺憾。有些重要的概念、思想、人物、事件等,需要學生的深入理解和記憶,但在歷史教材里卻只有較少的文字介紹,學生在課堂上會遇到一些問題,理解起來較吃力,只能知道大概內(nèi)容,無法在頭腦里形成清晰而直觀的認識。然而與此相關的內(nèi)容在文學中卻有比較完整而充分的敘述,如果借助這些敘述,就有利于教學內(nèi)容的深入淺出,加深學生的理解和印象。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借鑒利用文學中相關典型的篇目,進行知識鏈接,彌補歷史教學中文化史的蒼白。筆者就《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的教學實例,談談歷史教學與文學的結合。
一、曲徑通幽處——激趣入境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的確,在課堂教學中,好的導入,能夠將課的第一錘敲在學生的心靈之上,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將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紅軍不怕遠征難》是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的第十三課。講解這一課重在讓學生了解紅軍長征的原因、經(jīng)過、勝利的原因及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引導學生體會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對于本課的導入,我沒有采用以往帶領學生看一段長征視頻,進而了解長征,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而是換了一種導入模式。鑒于初二年級的學生在開學初剛學完毛澤東的一首詩《七律長征》,我想讓學生結合文學課所學,徜徉于歷史的長廊中。
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老師了解到大家在開學初是不是學過毛澤東的一首詩?”(生:是啊,學過他的《七律長征》)“那么大家能不能將這首詩富有感情地朗誦給老師聽呢?”(生慷慨激昂地朗誦)“看來大家已經(jīng)將這首詩背得熟爛于心了,那么老師還想考考大家,如果讓你選其中的一句引領全詩,你覺得哪一句最具概括性?”(生齊: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為什么這句是最具概括性的呢?”(生:這句話說紅軍不怕萬里長征的艱難,將這些困難當做平平常常的小事,而接下來就介紹紅軍騰躍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飛奪瀘定和喜踏岷山雪這些艱難歷程,體現(xiàn)了他們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觀主義精神)“看來大家語文課上學得非常認真,了解了長征途中的一些困難,感受到了紅軍的長征精神。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紅軍既然這么艱難地走完了長征,那么他們?yōu)槭裁匆L征呢?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了千難萬險,他們具體又走過了哪些地方,這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到底有著怎樣的意義呢?那么今天就請同學們在語文老師講解的基礎上,跟著歷史老師的腳步,去探尋紅軍長征的始末。”(板書:紅軍不怕遠征難)
此環(huán)節(jié)導語的設置意在讓學生結合語文課所學,朗誦《七律長征》。在朗誦中詮釋長征的英勇磅礴之勢,不僅回顧了長征途中的一些艱難險阻,而且重溫了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看似復習文學知識,實際是讓學生走進歷史,激發(fā)深入了解歷史的興趣,在老師曲折迂回的引領下,學生走入了歷史情境。可見將文學滲透于歷史教學中,達到了曲徑通幽的效果。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遠征真難
新課標要求: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激發(fā)者,學生是活動的參與者。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將粗略的內(nèi)容精細化、簡單的內(nèi)容深刻化、枯燥的內(nèi)容生動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高效課堂。
《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的教學,我始終圍繞題目中的“難”字,帶領學生了解紅軍長征的原因、經(jīng)過。紅軍之所以長征,是因為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在如此艱難的境地下被迫戰(zhàn)略轉移。盡管課題是“紅軍不怕遠征難”,但是課本上只是簡單介紹長征過程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因此,就內(nèi)容安排本身而言,既然遠征難,那么紅軍到底是如何具體克服困難的?既然敵強我弱,那么紅軍是如何出奇制勝的?對于這一問題,確實是歷史課本上的一個缺憾,它只能讓學生宏觀地通過一系列事件了解紅軍長征的艱難,而具體闡述卻少之又少。
鑒于此,我結合文學課本上的內(nèi)容,讓學生了解這些重大歷史事件里所包孕的具體艱辛。我設計了如下過渡語:“同學們,我們說紅軍不怕遠征難,那么他們怎么個不怕,又怎么個難法呢?大家還記得我們在語文課上學的第一單元嗎?單元主題就是‘長征組歌’。在這個單元里,大家應該學習了陸定一的《老山界》。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什么呢?”(生:紅軍長征途中是如何翻越第一座難走的山的)“這位同學概括得很好,那么在翻越老山界的過程中,語文老師應該講到紅軍經(jīng)歷了翻山之難,哪些難?”(行路難、吃飯難、睡覺難和處境難)“紅軍在這么多艱難存在的情況下依然抓緊趕路,是因為什么?”(生:課文中講到,敵人在后面圍追堵截,當他們到達山頂后聽到了來時路上傳來的槍聲,可見情勢危急,必須及時翻越老山界)“是啊,紅軍是一步一步忐忑而艱難地前行,打敗敵人的不是強勢,而是先見;不是橫沖直撞,而是英勇智勝,靠的是積極樂觀的精神。大家能不能記起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話?”(生齊:老山界是我們長征中所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但是我們走過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覺得老山界的困難,比起這些地方來,還是小得很。)“可見老山界在我們心里如此之難,但是相比于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等,這個困難算得了什么呢?我們能夠概括出四個字‘遠征真難’?!?/p>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意在讓學生在了解長征原因、過程等內(nèi)容后,從具體文學作品中再次感受長征的艱難,并在艱難中體悟是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讓他們出奇制勝。這就實現(xiàn)了歷史事實與文學作品的講述緊密結合,讓學生在歷史與文學中感知學科與學科之間的滲透,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學生也不禁發(fā)出“歷史課原來可以是這樣的”感慨。
三、便引詩情到碧霄——情感體悟
在三維目標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往往被定為教學難點。初中階段,學生對于情感的把握尤為重要,這有利于學科素養(yǎng)的形成。
對于《紅軍不怕遠征難》這一課的情感把握,其實不能說是難點,只能作為重點,因為學生容易從紅軍克服艱難的過程中感受到他們堅毅的精神和樂觀的品格。那么在課堂的結尾部分,為了讓學生更深地感受紅軍的長征精神,體會長征的意義,我引用了一些文學作家對長征的評價:在中國作家魏巍的筆下,長征是“地球的紅飄帶”。在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筆下,長征是“前所未聞的故事”。在埃德加·斯諾的筆下,長征是“驚心動魄的史詩”。在毛澤東的筆下,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學生在這些文學作家的語句中更深地感受長征重大的歷史意義,以及紅軍所體現(xiàn)的長征精神不會隨著歷史的變遷而消逝,它會永遠記存在人們的心間,激勵一代又一代人。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意在使課堂達到“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效果。在文學作家的話語里,言有盡而意無窮,學生體悟深層情感,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最終目標。
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閱讀儲備,將歷史與文學緊緊相連,使原本看似枯燥的歷史課變得生動而有內(nèi)涵,實現(xiàn)了歷史回歸文學的初衷。當然,在以后的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更多地體現(xiàn)歷史與文學的不可拆分,引導學生在文學中徜徉,在歷史中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