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珺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身為初中語文教師,應把合作教學列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思維的積極性,使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得以大幅度提高。
關鍵詞:初中語文;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學習任務;交流成果
目前,隨著小組合作教學被廣泛地應用到語文課堂上,我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如合作內容假大空、課堂上熱熱鬧鬧,學生討論很熱烈,但是收效甚微等,這種結果是每位教師都不愿見到的。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教師必須充分發(fā)揮在課堂上引導者和指揮者身份的作用,對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加以正確指導,從而真正體現(xiàn)出它的高效性。
一、巧妙組編小組成員,建立合作學習小組
建立合作學習小組,是促使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有效開展和實施的首要前提,所以,身為初中語文教師的我們,就應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狀況,如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學習個性、組織能力等,合理分配小組成員,建立合作學習小組。具體分組時,我覺得可注意以下兩點:
1.對全班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摸底后,按照優(yōu)秀生、中等生、學困生等級合理搭配,一般4人為一組,每組先選出一名小組長,對組內的學習活動進行合理組織和協(xié)調。
2.小組成員不要隨意更換,要保持相對穩(wěn)定,同時要考慮學生個性和座位安排,以使學生在合作交流時較為方便。
這樣在分好組之后,接下來就是課堂的準備工作,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了如指掌,為學生制訂具體的合作學習內容,同時要注意內容的可操作性和難易程度,以使小組合作教學活動有序、順利地開展和進行。
二、明確合作學習任務,使學生有層次地達成目標
合作學習任務的制訂,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起著直接影響作用。所以,身為初中語文教師,在為學生布置合作學習任務時,一定要讓每個小組和組員都明確自身的任務,使學生有層次地達成目標,并在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中發(fā)展和進步。
比如,以《桃花源記》這篇文言文為例,教授這篇課文時,我就設計一個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并將具體的合作學習任務交代的十分明確:(1)找到本課中的實詞、虛詞;(2)翻譯句子;(3)每組派出一名成員朗讀課文;(4)對“桃花源美在何處?”“桃花源幸福在哪里”這兩個問題進行交流和探討。這樣我在給學生布置完合作學習任務之后,各個小組立即投入進去,有的小組一邊讀,一邊尋找里面的實詞虛詞,有的小組先尋找課文里面的虛詞,然后一邊朗讀課文一邊翻譯句子,對于每個小組被選定參加朗讀的,其他成員也開始幫助糾正讀音,提醒他注意朗讀中的語氣等,這些任務完成之后,各個小組又通過對文本的初步了解,對最后我提出的兩個問題展開了探討。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課堂氣氛顯得極為活潑和熱烈??傊?,各個小組的整個合作學習過程,顯得忙卻不亂,合作學習效果也比我們傳統(tǒng)的單一講解方式好得多。又比如,在學習《背影》這篇課文時,我就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通過反復閱讀課文,找出文中的“四個背影”“四次眼淚”和“五句話”,來感受深深的父愛,然后提出問題:你認為兒子是從哪里開始理解父親的愛的?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由此引出學生對主體段落的進一步探討和學習。作為教師的我們,則要反復了解各個小組的討論情況,并且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寫下自己的學習體會,以在下節(jié)課上與其他小組進行反饋交流。這樣,我既使全班學生都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入理解和認識,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一舉多得。
三、加強對學生交流成果展示的指導,使其精彩、有序、高效
學生小組合作之后,對合作交流的成果進行展示,是其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因此,身為初中語文教師的我們,就應加強對學生交流成果展示的指導,使各個小組的成果展示得精彩、有序和高效。
首先,我認為,身為教師的我們應該認清自己的角色。在學生進行成果展示時,我們要做一個傾聽者,而后是引導者、評價者,若出現(xiàn)失控局面,我們還要做一個及時的調控者。其次,學生進行交流成果的展示,需要具有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因此,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使學生在表達時思路清晰、條理清楚、口齒伶俐。再次,我們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傾聽能力。要讓學生在傾聽其他學生的交流成果時,保持高度集中注意力,對所展示的要點快速記錄,對于其中存在的疑惑點,要敢于質疑,從而提高學生傾聽、思考、質疑的能力。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現(xiàn)代化教師,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對學生自身發(fā)展和課堂效率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加強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從而真正體現(xiàn)出它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參考文獻:
[1]李丹.初中語文合作學習中教師角色的轉換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3(05).
[2]金琴.初中語文合作學習現(xiàn)狀及對策[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05).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