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鴻靜
【摘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只有充分發(fā)揮課程內容的情感因素,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只有在寫作中融入真情,用情寫作,才能真正啟發(fā)學生對生活的思考,從而樹立起全面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關鍵詞】情感教學;體會情感;融情入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倍诮虒W中,我們時常忽視了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忽視了它對學生精神世界所起的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而現(xiàn)實是,一些學生對生活中親朋好友對他的好無動于衷,不懂感恩。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很好地利用課程資源,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并努力感染學生。如此,才能讓學生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學會感恩,學會做人,培養(yǎng)良好思想道德風尚。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陶行知語)。而在寫作中,只有用真情去寫,才能讓學生嘗到創(chuàng)作的快樂。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如果在閱讀教學中,能捕捉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不但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而且對學生的思想道德也能起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案例一:《黃河頌》高度頌揚了我們的民族精神。我嘗試著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愛國情感,并試圖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情感。我首先讓學生聽一遍配樂朗誦,然后讓學生說說聽讀后的感受。絕大部分學生的感受是激情澎湃。那么詩人光未然何以創(chuàng)作出如此豪邁的歌詞呢?接下來介紹歌詞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以后,華北大地遭受日軍的蹂躪,各地紛紛掀起了抗日的熱潮。這樣的歷史背景,必然會激起學生樸素的愛國情懷。為了強化這種感情,我讓學生靜心聆聽這首樂曲。并在音樂背景下,通過教師示范朗讀,用教師的感情去感染學生,讓學生醞釀這種愛國熱情。再通過學生競賽朗誦的方式,以激起大家的共鳴,不斷體會其中激情澎湃的愛國情懷。很明顯,課堂上學生深深地被這種愛國激情感染了。有了這么美的情感體驗,不就是對學生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種熏陶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yǎng)出偽君子。”在我們的眾多語文課文里,只要我們善于挖掘,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許多情感因子?!锻恋氐氖难浴分凶髡邔ν恋氐纳钌畹木炷睢釔?、懷想 ,教師可通過深情的朗讀,起到示范引領作用;《秋天的懷念》中史鐵生母親對他的愛,以及母親死后,他對母親的深情懷念,由這延伸開來,去引導學生體會這種人間摯情——親情。
總之,無論是愛祖國、愛家鄉(xiāng)這種偉大高尚的情愫,還是愛親人愛朋友這種平凡的情感,都需要我們老師來不斷地喚醒。
案例二:《散步》是一篇凝聚著一家三代溫情的文章。教讀本文時,學生很容易體會到課文所蘊含的感情:祖孫三代和和美美,相親相愛。而這種情感需要通過反復品讀文章樸素的語言方可體會。閱讀時,要讓學生體會到很樸素的語言,同樣可以寫出很感人的文章來,只要情感真切。然而,對文本情感的挖掘如果僅僅到此,應該是不夠的。我們可以很好地利用“一家人散步”這個契機,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自己與父母,乃至祖父祖母之間的關系。比如:與家人一起用餐,一起逛街,一起看電影,或外出旅游等等所發(fā)生的故事。引導學生關注身邊事,關注瑣事,體會微小事件哪怕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背后所蘊含的人間真情。因為,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與父母之間缺乏正常的溝通,交流,有的甚至自私,并且對父母的付出往往熟視無睹,無法真正體會親人給予的愛,更不懂得付出、給予。如果孩子們能夠不斷地從文學作品中汲取到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那該多好啊!如果我們教師能有效利用文本的人文內涵,就能讓我們的孩子擁有更健康的心靈。烏申斯基認為,擁有健康的行為前提是擁有健康的心靈。而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如果善良的情感沒有在童年形成,那么無論什么時候你也培養(yǎng)不出這種感情來?!币蚨Z文教學中的情感教學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只有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并把自己放入文本,融入事件本身,他才會有更深切的體會。也只有從文本中走出,聯(lián)系到現(xiàn)實生活中,他才能獲得更豐富、更有益的人生經(jīng)驗與體驗。
二、用真情寫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現(xiàn)在學生普遍怕寫作,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寫作其實就是寫自己的生活,表現(xiàn)自己的精神世界,所有的喜怒哀樂皆可寫入作文。對學生來說,寫作是他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他們在作文中寫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就可做到說真話,抒真情。當然,這其中需要教師有效的指導。
(一)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廣闊的寫作空間
學生從踏入初中始,不要過早給學生講中考作文的框框條條,而是應從文本出發(fā),引導學生從課內到課外,用我手寫我事,寫我心。比如學了《羚羊木雕》,可以寫寫發(fā)生在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事,或輕松的或嚴肅的,或課內的或課外的,或考場上的,或體育課上的等等,只要是親身經(jīng)歷皆可。同時,教師要啟發(fā)學生學會從事件本身引發(fā)思考、聯(lián)想,生發(fā)出有益的人生啟示。學了《喂,出來》后,就可以讓學生自由展開想象,續(xù)寫小說的結尾,思考小說中的人們的所作所為帶來的嚴重后果,從而重新審視自己的日常行為,關注關心環(huán)境問題。當然,還可以以寫隨筆、寫日記的方式記錄生活。因為學生在寫隨筆、日記時特別容易說真話。
(二)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寫作技巧
1.細節(jié)真實
記得有一男生在《一件幸福的事》中寫他第一次嘗試洗衣服的情景,他這樣寫道:“到了洗衣間,一股惡臭撲面吹來。太臭了!”他為了表達他賣力洗衣服,故意夸大了衣服的臭味,實際上,這是不符合生活真實的。我們再次回到文本,琦君在《春酒》中這樣描寫兒時喝春酒的情景:“我端著,聞著,走來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門檻時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卻全灑在衣襟上了?!薄拔夷?,就在每個人懷里靠一下,用筷子點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這些動詞將作者兒時喝春酒的情景描繪得生動逼真,從中我們也讀到了琦君對童年及對家鄉(xiāng)的無限懷念。
可見,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不但能增添文章的色彩,更能真切地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而作者琦君能寫出如此有趣的文字,正是源于她對母親、對家鄉(xiāng)的愛??!因此,一定要指導學生學習課文里的細節(jié)描寫,并融入情感來描寫,這樣,文章會更加感人!
2.情要入境
所謂“情要入境”是指要帶著情感進入所要描述的情境,將情感與要描述的對象融合。我們來看看作家們是如何做到的?“月亮”是很多作家喜歡用到的一個景物。月亮不變,但作家筆下的月亮卻多變。《羚羊木雕》中是這樣寫月亮的:“月亮出來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個寒戰(zhàn)?!币驗榇藭r“我”做了一件自認為不光彩的事,對朋友反悔了,心里無比自責、難過。所以月亮冷的特點符合“我”此時的心情。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寫道:“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因戰(zhàn)亂很久沒有得到兄弟們的消息,明明是同一輪明月,作者卻認為“而天上的月亮還是故鄉(xiāng)的比較明亮”,可見他的思鄉(xiāng)情結。此時作者的情感與所描寫的情境是一致的。
只有作者的情感進入情境了,寫出來的“景語”才更動人,即“景語皆情語”。只有帶著情感去寫作,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感動自己,從而感動讀者。從小學會寫真事,說真話,訴真情,這也是孩子們學做真人的必經(jīng)之路吧。
語文,它承載著一種潛在的力量,默默地改變著人的內心,潤物無聲。只有在閱讀與寫作中融入情感,才能更快樂地閱讀,更快樂地寫作,才能體會到情感的力量,而這正是語文之魅力。
如果學生能從閱讀與寫作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那么他的精神世界一定是幸福的。而這樣的孩子一定是積極向上的,而這不正是語文教學的成功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