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艷
【關鍵詞】 化學教學; 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課外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5—0069—01
研究性學習是從課堂、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專題,師生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圍繞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及為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
一、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
1.設計開放性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堂教學要把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作為基本目標,而啟發(fā)式教學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習興趣的關鍵在于設置一種開放性的問題情景。如在進行“鹽類水解”學習時檢測NaCl、NaAc、NH4Cl三種鹽的pH值,通過實驗現象教師提出鹽為什么顯酸性、堿性、中性?對此學生充滿疑惑,從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然后結合水的電離知識,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就會明白鹽類水解的實質。在進一步復習時分別檢測NaHSO4、NaHCO3、NaHSO3三種鹽溶液的pH值,通過觀察實驗現象,教師又可提問:為什么有些酸式鹽溶液顯堿性?指導學生從水解和電離兩方面考慮,通過充分討論分析,最后解決問題。
2.利用實驗誘導,激發(fā)學生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要從直覺思維開始,通過觀察直觀現象刺激學生神經,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僅要看“熱鬧”,更要看“門道”。在《鈉的性質》教學中,可采用邊講解邊實驗的方法,當學生看到鈉與水實驗的奇妙現象時,教師因勢利導:金屬鈉為什么浮在水面上熔成閃亮的小球?小球為什么會游動發(fā)出“咝咝”的聲音?水溶液為什么會變紅?學生急于找到答案。在分析討論的基礎上搞清科學問題,在實驗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思考鈉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工業(yè)上采用什么方法制備金屬鈉?這樣就達到了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的目的。
3.整理學習資料,提高學生思維的嚴謹性
筆記的整理過程是歸納總結、提煉升華的過程,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高三復習階段需要分析處理的資料非常多,然而大多是“別人的”東西,將“別人的”材料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過程中,便可以設計出研究課題。如就中學化學計算方法歸類,先將學生分組,然后讓學生搜集相關的題目進行歸類整理,各組間進行成果交流,最后總結出守恒法(質量守恒、電荷守恒、溶質守恒、微粒數守恒、轉移電子數守恒)、平均值法(式量平均或組成平均)、差量法、極值法等規(guī)律性知識。
二、課堂外的研究性學習
課堂外的研究性學習主要是課題研究,課題研究主要有三種形式:搞社會調查,寫調查報告;搞科學實驗,寫實驗報告;搞專題研究,寫專題論文。每一項成果的取得都必須經歷五個階段,教師在這五個階段中都要給予充分指導。
第一階段,選定課題。課題的來源有兩種方式,一是學生直接發(fā)現問題,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發(fā)現問題??蓪W科知識結合生活、生產、社會問題展開課題研究,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例如,學習“氯氣的實驗室制法”時,可以結合氯氣的性質,讓學生研究新的氯氣發(fā)生裝置,防止氯氣污染實驗室環(huán)境;學到“化學平衡”時,可以向學生介紹生活生產中有關平衡的知識,以及如何應用勒沙特列原理來解釋、調節(jié)這些平衡等。還可以從簡易實驗入手,如從鮮花中提取代用酸堿指示劑、改變花的顏色,引導學生開拓視野、活躍思維、掌握研究的程序和要求。
第二階段,設計方案。學生可以單獨進行課題研究,也可以成立課題小組。每個課題小組一般3-5人,小組成員在性別、興趣、個性、家庭和社會背景、化學成績、能力水平等方面有明顯差異,使每個小組都成為整個班級的縮影。建組后每一個課題小組要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研究的主要問題,研究的步驟和程序,以及對調查問卷、調研提綱、實驗方案的編制等,著力使研究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
第三階段,搜集資料。資料的搜集必須廣泛,教師給學生一些指導性的意見和搜集相關資料的一般方法,或者與學生們一起參與收集,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做實驗、搞調查、體驗學習、上網等方式收集有關信息。
第四階段,定向研究。在搜集占有一定量的信息后,由學生針對課題進行研究,教師可以組織集體討論。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一名指導者甚至是合作者。定期檢查課題研究的情況,及時總結,使課題逐步深入,落到實處。
第五階段,課題報告。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圖表、調查報告、實驗報告、課題論文等形式得出課題結論,完成課題報告,然后是成果交流,校刊發(fā)表或推薦到相關刊物交流、發(fā)表,讓學生在研究中體驗成就,感受樂趣,獲取精神的正能量。
總之,在化學課堂內外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不僅學到書本知識,更具備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打下基本的科學素養(yǎng)基礎。
編輯: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