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燕
[摘 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初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之一。本文舉例說明初中Go For It課本里文化話題的范圍及分類,淺談引入的意義,并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選取和設計文化話題的操作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關(guān)鍵詞]文化意識 文化話題 范圍及分類 操作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190019
一、文化話題的概念及其對于英語學習的重要意義
文化(culture)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多特指社會意識形態(tài)。2011年版《義務教育初中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課程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fā)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yǎng)”,課程從五個方面設計: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并提出“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可見文化意識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
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通過英語學習,學生應對主要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對中外文化的異同有所關(guān)注,并能“激發(fā)學習英語的興趣,進一步接觸外國文化,拓展視野,從而形成開放、包容的性格,發(fā)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識與能力,促進思維發(fā)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同上《課程標準》)。缺乏文化交流與思想碰撞的課是乏味、缺少內(nèi)涵的,也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如果老師忽視語言所含的文化或背景知識,會造成學生在接受信息或理解上的困難。因此,英語課堂不僅要學習語言知識,培養(yǎng)語言技能,還應是有文化的課堂。
二、Go For It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話題
在Go For It初中課本涉及的文化話題主要有:
(一)歷史地理(history and geography)
學習英語,當然要了解英語國家歷史地理概況,但有的學生知識面窄,甚至對英國、美國的地理位置一無所知。上感恩節(jié)一課,我?guī)Я耸澜绲貓D,并從網(wǎng)上下載了1620年第一艘英國移民船“五月花號”來到北美洲這段歷史的文字、圖片、視頻,有助學生理解感恩節(jié)的由來及意義。
(二)風土人情(local customs, manners and feelings)
風土人情指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風俗、禮節(jié)等,學生對這些很感興趣。八(下)Unit 9介紹新加坡,除文中提及的地理位置、人口、語言、食物、景點、氣候,教師可拓展一些背景,如華人南下的歷史、前華人總統(tǒng)李光耀簡介、當?shù)亓己玫纳鐣刃蚝偷赖滤降?。又如介紹復活節(jié)的由來,各種慶祝方式等,甚至給學生過個真實的復活節(jié)(染彩蛋、尋彩蛋、要糖果等),學生在直觀感受中,增加對節(jié)日的理解。
(三)生活方式(the ways of life)
生活方式指人們的衣食住行、勞動工作、休息娛樂、社會交往、待人接物等。中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差異明顯,如九年級Unit 10,說到時間觀念,哥倫比亞的Teresa說“We are pretty relaxed about time. We dont like to rush around, so we dont mind if people are a little late sometimes.” 瑞士的Marc則說“In Switzerland,its very important to be on time.”了解各地人們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更好地溝通和相處。
(四)文學藝術(shù) (literature and art)
包括小說、詩歌、散文、戲劇、書法、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學生的文學藝術(shù)修養(yǎng)和鑒賞力。八(下)Unit 8,literature and music可設計成一頓豐盛的“大餐”,借助各種資源,進行一次精彩之旅,馳騁在名著的奇思世界,徜徉在音樂的美妙海洋。在教九年級Unit 7、Unit 14時可介紹一些著名詩人,讓學生欣賞、感受多種詩歌的風格。
(五)行為規(guī)范 (behavior rules)
行為規(guī)范是社會成員在社會活動中應遵循的標準或原則。 如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吸煙、穿拖鞋等是粗魯?shù)?,進入別人室內(nèi)不敲門是不禮貌的,教師要關(guān)注并幫助學生樹立規(guī)則意識,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
(六)思維方式 (ways of thinking)
思維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不同國籍、文化背景的人思維方式有差異,如西方人直線思維,喜歡開門見山,觀點鮮明,喜歡創(chuàng)新“求異”,而中國人喜歡曲線思維,迂回曲折,喜歡守舊“求同”等。
(七)價值觀念 (value)
價值觀是一種對事情做出評價或判斷的標準,貫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勤勞、誠實、善良、勇敢、公平、正義、互助等是各國各民族都推崇的有共性的優(yōu)良品質(zhì),但不同國家或民族也有不一樣的價值觀。如八(下)Unit 1,美國人Aron 獨自登山遇險,右臂被巨石壓住,堅持5天獲救無望,他強忍劇痛,用小刀切斷右臂自救的真實事件,體現(xiàn)了美國人崇尚個性自由(individual freedom)、自力更生(self reliance)、冒險精神(spirit of adventure)、個人英雄主義(individual heroism)、勇敢頑強(bravery)等觀念。
三、文化話題進入英語課堂的操作策略
(一)立足生本,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
1.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體需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感興趣的話題樂于思考和討論,遠離學生生活或高深乏味的話題盡量避免。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參與和完成的,應多考慮學生的需要,他們想了解什么、需要什么指導和引導。
如看由狄更斯小說Christmas Carol改編的電影《圣誕歡歌》,學生對人物會有深刻的印象,能深入理解the true spirits of Christmas– love, families, friends, relatives, kindness, warmth。《魯濱孫漂流記》、《金銀島》等既是課本內(nèi)容的補充,又是值得一看的好電影。另外如《飛屋環(huán)游記》、《小鬼當家》等,學生可感受電影豐富的想象力、高超的制作技術(shù)、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及所表達的情感和價值觀。
2. 了解學生的生活背景和知識結(jié)構(gòu)
生活背景不同,學生的經(jīng)歷、生活習慣、性格特征、家庭教育、文化熏陶等方面差異明顯。以筆者身邊的三所學校為例,A校的家長多是大學教師和公司管理人員,孩子綜合素質(zhì)較高;B校是民辦名校,從全省招優(yōu)秀生,學生智力水平高。C校,本地農(nóng)民子女不到30%,外來務工人員(多在廠里工或做小生意)子女占70%以上,家長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僅個位數(shù),多數(shù)家長文化素質(zhì)不高,不會教育甚至根本管不了孩子。所以,三校教師在課堂設計時考慮的側(cè)重點應不同,在擴大知識面、滲透文化意識、討論話題的深度等方面要切合不同學生的情況。
3.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接受能力
學生的智力水平、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有差異,教師應關(guān)注各個層次的學生的發(fā)展。如,八(下)Unit 6談到中國神話故事,可設計:1.提問:Do you know any Chinese fairy tales? What are they? 容易回答,機會給成績一般的學生,增加其自信心。2.請學生講一個熟悉的故事,主要關(guān)注中等學生,Could you tell us a Chinese fairy story like Nu Wa Repairs the Sky? 3.談談你對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和對愚公這個人的看法,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tory about Yu Gong who moves a mountain? What do you think of Yu Gong? 這個開放話題需要深入、個性思考,給較優(yōu)秀的學生思考的空間。
(二)依托文本,挖掘教材內(nèi)在的文化因素
1.從詞匯(vocabulary)著手
許多英語詞匯帶有文化內(nèi)涵,適當挖掘其文化內(nèi)涵,有助學生充分理解、恰當使用詞匯,在學習過程中滲透文化。
例如,黑人曾被稱為negro,原意是黑色,源于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黑人初抵美洲時也自稱為negro,后來奴隸主階層兇惡地喚黑人為negro,帶有“黑奴”、“黑鬼”之意,引起黑人的反感,有明顯的歧視含義,現(xiàn)在基本已不使用。老師要講解背景知識并提醒學生不能在正式場合或黑人面前說這個詞,否則會引起不愉快。
2.從習語(idiom)和句子(sentence)著手
從有文化內(nèi)涵的習語和句子入手,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其意思和用法。如英語里有許多包含dog的習語。在中文里,狗代指人一般是貶義,如走狗、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等。但西方人認為狗是忠實的朋友,用狗比喻人一般是好意。如:You are a luck dog.你是個幸運兒;You are a top dog.你是領(lǐng)頭人;work like a dog 拼命地工作;I am dog-tired. 我累壞了。了解文化內(nèi)涵,就不會認為“You are a luck/top dog.”是罵人了。
再如,與Rome相關(guān)的習語較多,緣于羅馬帝國曾征服過英國等多數(shù)歐洲國家,其文化和風俗對歐洲國家產(chǎn)生過很多影響,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 條條大路通羅馬(可見羅馬帝國曾經(jīng)的輝煌);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持之以恒);Do in Rome as Romans do. 在羅馬就要像羅馬人一樣生活(入鄉(xiāng)隨俗);appeal to Caesar 向愷撒訴說(訴諸最高權(quán)力機關(guān));Great Caesar! 天啊?。梢姁鹑龃蟮郛敃r的權(quán)勢)等。
3.從話題(topic)著手
從話題入手比較容易。話題內(nèi)容廣泛,如文學藝術(shù)、傳統(tǒng)節(jié)日、歷史人物、規(guī)則、禮節(jié)、日常生活、歷史事件、社會熱點、新聞事件等。
如講解八(下)Unit 8時,教師可不失時機地給學生介紹美國音樂的主要類型,如流行pop, 嘻哈說唱hip-hop、爵士jazz、藍調(diào)blues、古典classic music、鄉(xiāng)村country music等,并對本文涉及的鄉(xiāng)村音樂這種土生土長的美國音樂作較詳細地介紹:起源、主要發(fā)展階段及當時的社會背景、著名歌手、代表作等,并讓學生欣賞幾首不同時期的歌曲,如早期的Five Hundred Miles,到后來的Country Road,Yesterday Once More,讓學生體會鄉(xiāng)村音樂的魅力,理解鄉(xiāng)村音樂是人們抒發(fā)對鄉(xiāng)村生活和自然美景的熱愛、歌頌友誼、歌唱愛情、思念親人、懷念過去的美好生活。
4.從背景知識(background knowledge)著手
介紹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充分理解閱讀素材的內(nèi)容、事件和人物,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文化背景的缺失會阻礙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適當滲透與文章話題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知識,可以豐富課堂內(nèi)容,增強文章可讀性,同時有助于學生知識面的多維度擴展。” (葉嵐、朱萍,2013)
如,八(下)Unit 5談到美國種族隔離時期黑人民權(quán)運動領(lǐng)袖馬丁·路德·金。這一課,我先從歷史導入:以圖片、文字簡要說明非洲黑奴被販運到美洲的過程;美國黑人爭取自由平等斗爭史上的重大事件;介紹馬丁的生平。在學生熟悉歷史背景的基礎上,播放演講視頻I Have a Dream。通過充分鋪墊,學生了解黑人斗爭的艱辛歷史,體會和同情其苦難遭遇,能深刻地感受馬丁追求正義平等的不屈精神。
5.從文本內(nèi)容(passage)著手
對文本內(nèi)容補充和擴展,擴大學生知識面,激發(fā)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提高聽說能力,增加思維深度,增強文化意識。
九年級Unit 6是談發(fā)明的,說到發(fā)明家,有一個人不能不提,那就是世界最偉大的發(fā)明家愛迪生,僅專利發(fā)明他就有1300多項,其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精神為世人敬仰,他發(fā)明的電燈、電車、電影、發(fā)電機、電動機、留聲機等是今天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的。我下載了愛迪生發(fā)明電燈過程的短片(英語)導入,自然地呈現(xiàn)invent, inventor, invention三個生詞,并讓學生談對愛迪生的了解和看法,想想為什么美國人創(chuàng)造力強 (Why are the Americans very creative?), 不僅自然地導入話題,還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并思考美國人創(chuàng)造力強的原因。
(三)借助媒體,搜集多種信息
1. 互聯(lián)網(wǎng)、廣播電視
網(wǎng)絡信息技術(shù)提供了大量豐富的資源,教師可通過網(wǎng)絡查找文字、圖片、電影、電視節(jié)目、錄像等,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與英語零距離接觸,給學生直觀感受。如,九年級Unit 2,我從網(wǎng)上下載了以下資料:1.中西方節(jié)日的圖片;2.視頻:泰國旅游宣傳片(英文);3.文字和圖片:月餅、賞月、吳剛、嫦娥、朱元璋等;4.電影:《圣誕歡歌》等。豐富的資源為文化拓展創(chuàng)造了最佳條件。
2.圖書、報紙、雜志
如想對某一個話題作深入的探討,可查閱圖書、報紙或雜志。如閱讀名著單元,我從圖書館借了多本“書蟲”系列的英漢雙語讀本,如《魯濱孫漂流記》、《金銀島》、《八十天環(huán)游地球》、《湯姆·索亞歷險記》等放到教室給學生閱讀,課堂上用實物投影讓學生欣賞書中的插圖,閱讀其中精彩片斷,激發(fā)他們閱讀英文簡寫本的興趣。
3.利用身邊的資源
利用身邊現(xiàn)有的實物、圖片等,給學生更直觀的印象。如,在談論旅行話題時,我把自己多年收集的全國各地景區(qū)游覽門票帶到課堂,展示各地美景,學生非常感興趣。我收藏的郵票也讓他們大開眼界,看到來自美洲、歐洲、亞洲、南美洲甚至非洲各國充滿異國文化和風情的郵票,學生激動得大呼小叫,仿佛世界變小了。激起學生走出去看世界的愿望,當然,他們對學外語也就更有熱情了。
(四) 設計教學,關(guān)注多方面目標的達成
1. 關(guān)注話題對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語言教學活動也要注重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八(上)Unit 5,華特和迪斯尼系列動畫片,我介紹了美國動畫片的發(fā)展史及鮮明的特點,觀看《玩具總動員3》在危急關(guān)頭大家舍身互救的片段,讓學生發(fā)現(xiàn)美國人的一些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念在電影中的體現(xiàn):愛、真、善、美、寬恕、自由、樂觀、幽默、冒險、英雄主義、忠于友誼,以及忠誠、勇氣、毅力、智慧、決心、自信、創(chuàng)造等,引導學生在觀看電影時有更深層的思考。閱讀時,學生能很快進入角色,減少了文化隔閡,減輕了閱讀難度,拓展了文化視野,提高了文化素養(yǎng)。
2. 關(guān)注導入和過渡的自然
設計教學過程,要注意話題導入和過渡的自然。如九年級Unit 7詩歌教學,我用一首詩歌兼歌曲Sweet Home《甜蜜的家》導入。這是美國詩人Frances Ellen Watkins Harper (1825 – 1911)寫的詩歌,易懂易唱,充滿對家和家人濃濃的愛,用來導入詩歌 Mom Knows Best (媽媽最懂我) 非常自然切題。
3. 關(guān)注學生的參與度
文化需要交流和碰撞,在設計話題時要盡量設計學生能參與的活動,如閱讀、講述、討論、思考、評價、辯論、寫作等,且要關(guān)注各層次學生的參與,只有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活動,課堂教學才有效度。
例,九年級Unit 5第二課時,我設計為:1.提前讓學生找各種物品的生產(chǎn)地或標簽,Made in China/Japan/Korea/USA/Germany等,帶些小物品或標簽來。2.課上介紹自己找到的物品產(chǎn)地、標簽。3.討論:“Made in Japan”主要有哪些,學生發(fā)現(xiàn)電視、收音機、照相機、汽車較多;標注“Made in Germany”的多是汽車、冰箱、空調(diào)。4.討論:在世界各地中國制造非常多,但往往是技術(shù)含量不高的勞動密集型生活用品,有的還是為別國的品牌代加工,“中國制造”是喜是憂,是否應改變,怎么變?學生不僅想到勞動力,還想到了環(huán)境問題:外國人利用相對廉價的中國勞動力,不僅稅收低,還把環(huán)境污染留在了中國;中國制造不一定值得炫耀,中國應該研究制造更多高科技產(chǎn)品。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又能深層思考,充分參與,一舉多得。
4. 關(guān)注話題的深度和廣度
以八(上)Unit 5為例,米老鼠Mickey在美國廣受歡迎,不僅因其聰明伶俐、樂觀開朗、勇敢正義、熱心助人等性格,還有深層次原因,可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解讀:Mickey問世時正值1929—1933年美國經(jīng)濟大蕭條期間,大量企業(yè)破產(chǎn),完全失業(yè)工人達1700萬,半失業(yè)者不計其數(shù),經(jīng)濟低迷,人們普遍對未來缺乏信心。在此背景下,米奇是一個小人物,但他憑著樂觀、幽默,聰慧,勇氣、執(zhí)著,總能克服困難,笑到最后,它是精神榜樣,給人們帶來信心和希望。同時,關(guān)注普通人的生活,關(guān)注小人物的奮斗,也是美國社會以人為本社會價值觀的一大體現(xiàn)。這樣,話題便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總之,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不只是單純的語言課,也應該是有文化的課堂。僅完成教材現(xiàn)成內(nèi)容是不夠的,教師還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動腦筋設計課堂教學,使自己的課堂既是語言學習課,也是情感和文化的交流課,培養(yǎng)身心健康、具有良好人文素養(yǎng)、有創(chuàng)新思維、綜合素質(zhì)全面發(fā)展的人。 (5800字)
[ 參 考 文 獻 ]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2]席玉虎主編.初中英語教師科研入門[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朱萍主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4]李冬梅主編.英語課堂教學設計與活動案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夏 莉)